在NLP理解层次中的“身份”,是一个人自我的最高层级,平常在批评一个人时,常常就爱在身份的层级上批评人,比如:“你太笨了”,“你能不能聪明点”,“你这人不怎么样”……等,如此一说,其效果一般会迎来更强烈的抗拒。可见,身份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高的尊严了,神圣不可侵犯。同时,身份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不那么清晰的。因为,当问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时,总是不能清晰地回答。当然,我是谁?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做为一个人一生要追寻的问题。通常,只有清晰明白了“我是谁?”这个问题后,人生才会有真正的开始,不然,充其量只是一个浑身无毛的,直立行走的动物而已……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通俗说法,就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时下常常听到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请问:“自己想成为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许多人都会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当然,也有人说,我为什么一定要清晰嘛?其实这里有一个故事,也是许多人都听过或看过的,说是在某建筑工地上,一位心理学家问了三位正在彻砖的工人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正在做什么?甲:我在彻砖。乙:我在盖楼。丙:我在建设城市。多年后,甲还是在彻砖。乙成了工程师。而丙成为了甲乙的老板。一个彻砖的人、一个盖楼的人和一个建设城市的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自己成为什么样人的定位不同。同时也表现出各个人的心胸的不同,各个人对自己的未来的态度不同。正在做的一件事,不能说明一个人一生就只能做这件事,这件事其实只能算是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的台阶。做事是做人过程中的情节,做自己想做的人,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效果。
现代心理学上有许多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去找到答案,而NLP上的方法就更多了,其主要的方法都是要把你给催眠后,与你的潜意识进行沟通,或直接帮助你进行设定。其过程是比较长的,而且,如果你不信任对方,那这个过程就更长,甚至无功而返,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本来是好事也会变成坏事,非常不利于今后的再设定。
话又说回来,对他人信任不易,对自己会多一些信任。毕竟自己是不会伤害自己的,尤其是自己的潜意识,一直是在保护着自己的,一直是在帮助着自己去达成自己所定下的目标的。那怕这目标本身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比如:不要想蓝色。可蓝色会最先在大脑中浮现出来。在人刚学会骑自行车时,骑在车上看着前面来来往往的车、人,突然,一个人从自己前面不远的地方窜出来,你心中一惊:着,千万不要撞上,千万不要撞上,……可自己的手脚就是不听使唤,左偏右偏地撞了上去……
过去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直到学习了NLP后,才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想法不是能达成效果的提问。不要想蓝色,那要想什么颜色呢?是要想红色还是青色?就直接去想,就成了。千万不要撞上,那就是说自己是停一下,还是要绕开?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想要的便于自己执行的想法,去达到避免相撞的效果就行了吗。
这还真灵,几年来我真的就避免了多起,以前认为不可能避免,一定会撞上的事。其实这也是对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的一种调整,叫做“意焦”调整。其所问的问题是:想要的是什么?一定用正面的,积极的词汇来做答案。比如:想要健康,就不能用“想要不生病”来表述。如果是想要改变一个迟到的行为,就不能说“我要不迟到”,而是要说“我要准时到”或“我不能不按时上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因为,自己的潜意识是从来听不到“不”字的。所以把“我要不迟到”就听成“我要迟到”,于是就总是迟到了。
NLP就是这样简单地、有效地让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改善和更新。找到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本思路也在其中,那就是:问对问题。而且只要问对三个问题就行了。
第一个问题是:在自己所知道的行业或职业中,自己心目中认为自己最有可能选择的是那些行业或职业?
第二个问题是:在自己所选定的行业或职业中,有什么在吸引自己,即自己之所以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这些理由带自己怎样的感受?而后把这感受所凝结成的词汇填入下面那句话中的横线上。
我的身份定语:我是一位 的人,并把 分享给更多的人。当然,这填进去的感受型词汇有两个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一致性。比如:从第三个问题中自己找到的感受是“快乐”,那么填入“我的身份定语”中的空后,其句子就成了“我是一位 快乐 的人,并把 快乐 分享给更多的人。”这就是你所找到的身份。也就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当自己的身份清晰明确后,就可以进入“个人生涯规划”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