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尚书·五子之歌》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突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都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民为贵”已非执政者对百姓的施舍。“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和理念,为民服务更是官员的义务和责任。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语)。举凡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等问题,都涉及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无不属于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所共同关注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近30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近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对此有很多讲话,其中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享,利为民所谋”日益深入人心。中国的民生也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因为前一个时期解决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初级阶段的初级民生问题,而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因此,在把握民生问题的时候保持一种宽阔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民生问题,寻找更科学的解决思路。 当前,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近30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凸显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安全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四大问题实际上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而现实如何呢?当前各地房价节节攀升,居民怨声载道;教育已经成了暴利行业,教育收费年年看涨,已经超过百姓承受能力;看病贵成为“久病不医”的痼疾,群众发出了“看不起病”的喟叹;就业成了多数人的梦想,下岗失业成了悬在普通职工头上的利剑,忧心忡忡不知何时掉下来;收入分配老百姓好像挨不到份,社会保障老百姓更是不敢奢望,还担心那“救命”的社保基金,哪天又成了贪官污吏的囊中之物。我们无需回避的是,在“GDP崇拜”的召唤下,在“好大喜功”的狂热中,多少“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在群众的反对声中草率、仓促上马,这有限的资金“贡献”给了“面子工程”,民生福祉自然被“束之高阁”。这些“基本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政府的关心。今天,民生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并不是中国社会遇到了什么大灾大难,老百姓流离失所、穷得叮当。相反,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锐减,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生活成本的快速上升,老百姓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加上体制、机制的变革,老百姓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正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改革代价。因此,民生问题尖锐,实质上另有原因,它是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反映,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把为民办实事、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摆上了工作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关注民生。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六中全会《决定》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列为了和谐社会六项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等。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2006年12月召开的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表明了中国高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心,明确将“解决民生问题”列入2007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 我们党的最大责任和最高目的,就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民生问题始终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这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有关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2007年的经济工作中,解决民生问题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2007年将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作为2007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鲜明表明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的拳拳之心,也为2007年的工作确定了基调。温家宝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2007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向全国人民报吿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并提出新的一年的政府工作方向、思路和具体的措施,其重点就是民生问题。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把握好五个政策原则之一就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温总理的报告把“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任务之一,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与国民经济发展并列的一个单独的部分,体现了中央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重视。2007年的“两会”,不但继续关注民生问题,并将更深入地硏究和解决民生问题。同时,“两会”的民主性、开放性、务实性更加突出。民生问题,是关系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关注民生,乃大势所趋,“民生”所指,“民心”所系,“国运”所系。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一千个“面子工程”比不过一个“民生工程”,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颠扑不破的真理。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又是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功。民生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牵涉到社会的文明。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影响一个地方的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兹事体大,不可不察。因此,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官员,要时时牢记民生,不忘民生,要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国家才能和顺、和美、和谐。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是“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重民生,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民以食为天,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谐。保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做好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被写入宪法,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方针。一是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这是长期社会保障的基石;二是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三是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安民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安全生产,建立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预防处置应急机制应着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安全、有序、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各级人民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职能,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强民生,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民生,着力解决社会公正问题,顺民心,畅民意。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经济社会就愈能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如期实现。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与他们利益最攸关的、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赖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眼下考验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考验着政府转型的决心,考验着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智慧。公平的教育机会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将使民生之基即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得到巩固。积极的就业政策及其进一步完善,将使民生之本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得到扶持;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构建起民生之安全网并使国民的多种生活风险与后顾之忧真正得以解脱;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将使全体国民共享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迈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解决民生问题,除了从经济、社会层面思考以外,必须从政治层面给予高度重视:要下决心改进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尤其要改进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中部门主导问题;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要强化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只有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才可能产生合理的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要真正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的问题,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权利。
民生为本,和谐可期。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显然,当用民生问题,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多建“民生工程”,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高”,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衡量官员主政一方的能力与作为;当中央要求变成各地政府自觉行为,人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将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个更加和谐社会的正在向我们走来。
更多阅读
如果必须武力解决南海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打1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铁血社区 > 铁血军事论坛 > 海军论坛 > [原创]如果必须武力解决南海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打(1)sunny8100如果必须武力解决南海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打(1)文章提交者:sunny8100 加贴在海军论坛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1-0-1.html5月13
抓住重点问题,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和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抓住重点问题,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和社会建设2014-01-01 宣讲家 葛延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核心提示:社会领域改革基本沿着四条线索进行:一是加快分配体制改革,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制,三是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秩
汤恩比博士说过,英国人讲的,「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 英国汤恩比
今年三月我在澳洲,澳洲的朋友,这几个朋友在政治上都很有地位的,到图文巴来看我。问我一个问题,现在的社会,他是讲整个世界,能不能再恢复安定和平?我告诉他,我说可以。汤恩比博士说过,英国人讲的,「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
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 浅析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前言: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的好换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发展情况。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成为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纵观近些年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虽
问hr什么问题比较好 还有就是货源问题,怎么解决比较好
我是成都的,我想开一个网上超市。但我家人有些反对我,他们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出路,实体超市太多了。我个人认为,网上超市,网上购物,是有很大的潜力的。还有就是货源问题,怎么解决比较好。希望大家能我多提些意见, 你好!看来你是和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