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复兴村 复兴武汉(2)敢造中国第一市



    第二篇 敢造中国第一市

  有人说,武汉就像一部庞大的旧机器,它的一些部件开始生锈了,它所释放的能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有的人甚至认为,武汉这部旧机器缺损不少零件,连它的中枢软件都染上了病毒。

  或许,我们需要重修“大武汉”?!

  “东方芝加哥”之梦

  上个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要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大都市,成为“东方芝加哥”。时过境迁,当武汉的发展势头受到遏制,湖北与东部省份的发展差距拉大之后,又有人认为这样的目标太不切实际了,要务实。

  可是,千难万难,武汉总不至于将自己降格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省会城市吧?

  武汉人不要盲目自信,但更不能丧失信心。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没有志在高远的立意,难做历经百年而不落后的规划,更不用说建设中的多快好省了。

  我们认为,武汉不仅要成为“东方芝加哥”,而且要建成中国第一市。这是由武汉独有的资源所决定的。

  倪鹏飞博士主持编写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武汉有一段精辟的评价:“武汉商品市场集散功能强,腹地市场广阔,淡水资源丰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这正是武汉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所独有的亮丽。

  正是因为同时具备了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广阔的腹地资源,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才预言“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

  综观学者所论,武汉建造中国第一市的四大优势:一曰“水”,二曰“中”,三曰“智”,四曰“造”。简称“水中智造”。

  有了“水”,武汉可以汲水养城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适宜的山水资源一定是万金不换的最宝贵的财富。

  武汉的房地产商们凭借其特有的职业嗅觉早就闻到了这一点。所以,武汉市的房地产开发之浪,就与其他城市有着不同的方向。一般的规律是,房地产开发首先是从城市中心开始,然后逐渐向四周摊开的。当房地产市场稍一放开之际,武汉的房地产开发商们便纷纷跑到城郊,抢山占水。所以,武汉的房地产开发是“农村包围城市”。

  凡到过武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叹武汉之大。其实,这里有一点误解,当你打开武汉市地图时,才能认识到这一点。武汉市之所以大,主要原因是武汉市的江湖太多、水面太大的缘故。除了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三分武汉外,武汉的湖泊数量与水面面积也是全国之最。

  在武汉市,无论你从任何角落出发,不到10分钟的自行车车程,你就能找到一处有江湖水泊的处所。喜爱晨练的武汉市民们都知道,柳槐树下,江湖水边,才是值得人们消受的地方。

  难怪一代伟人毛泽东是那么的喜爱武汉。建国后的毛泽东,离京之后常去的两个地方:一是武汉,二是杭州。喜爱杭州,这好解释:天堂杭州。但是,你又如何阅读武汉呢?是长江里的大浪吗?还是东湖边的鸟语?

  五年前的一个仲秋,笔者因做课题曾经在东湖宾馆住过两个星期。每天的清晨,都是鸟儿叫醒我的。在湖边散步,你有在海边的感觉。因为东湖实在太大,是杭州西湖水面的6倍,光是水面就有33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住在湖边,你有住在森林里的体验。在我住所的窗外,你经常可以发现一群又一群野猫,走出林子,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外出觅食。

  当我们每年都要为黄河断流发愁,每年都要为北方的沙尘暴生忧的时候,为何不把城市化的重点转向南方呢?在水资源的配置上,笔者始终持有的信念是:“南水北调”不如“北人南迁”。

  北人南迁,用城市化的思路来看,就是北城南筑。我们在增加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的同时,更应该减少北方地区的人口负荷。建国以来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将人口圈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只会加速破坏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而要重建原有的生态环境,需要的投资是难以用先前的损失可比的。

  曾几何时,向自然开战的勇士们高呼:“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可是,没过30年的好光景,又有人惊呼:“北大仓”将变回“北大荒”啦!

  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应该重新规划全国的人口定居图,降低北方人口密度,增加东南部的人口密度。换言之,就是将中国人口重心南移。宜昌、荆州以下至南京,是最适宜推进大规模城市化的地区。

  位于“中”,武汉可以踞中育市

  前面我们谈论过中国经济大轮盘现象。其中隐含着一个信念:只要武汉占据着华中之“天元”的位置,武汉就不会消失。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逃不脱一个“就近原则”。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无论物流如何发达,无论电子商务有多大能耐,市场经济给城市增长空间所设定的上限只能是两个字:成本。

  居住——就业——产业——环境,这四者构成的发展链是要讲成本的,综合评价,武汉经济圈的发展成本是最低的。中部5省的水资源来看,解决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问题不在话下,只要产业发展能够跟上去,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没有什么大的难题。

  风水轮流转。总有一天,中国经济将会发展到从外力拉动为主转变到内力推动为主的阶段。到了那个时候,武汉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当中国加入WTO之际,针对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定位问题有过许多争论,但有一点似乎是大家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在这一庞大的市场中,一定有一个能让所有人聚焦的中心,武汉就是这个“中心”。想一想,守在世界最大潜在市场的中心点上,难道还没有发展的机会吗?

  外力可以毁灭一个民族,但不可能推动一个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可以借助一点外力,但是不可指望外力。按照财富的生成规律来推演,中华的伟大复兴应该是由中国自己的市场之力造就自己的现代产业和现代城市。从这个意义上推断,随着中国内陆产业的集聚,以海外之力推动的上海、广州、青岛等城市的成长速度会慢慢降下来,而以本国之力推动的武汉等城市的成长速度则会逐渐升上去。这是我们对武汉之明天可以预期的。

  此地多“智”,武汉可以益智生财

  阿尔文.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一书中曾经指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是,在任何经济中,生产和利润无可逃避地依靠三个主要力量来源,即暴力、财富和知识。……知识因为减少对原料、劳动力、时间、场地和资本的需要,成了先进经济的最重要资源。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知识的价值便扶摇直上。……现在到处在爆发‘信息战’,即争夺对知识控制权的斗争。”

  毫无疑问,如同全国所有城市一样,武汉已经被无情地卷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是在这场战争中,武汉还拥有一个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科教实力。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加上后来的发展,武汉成了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武昌的东湖地区是仅次于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在,武汉拥有35所普通高校,有736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武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部门开放实验室47个,有两院院士45名。在全国十大著名大学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一直有着不俗的排名。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在武汉不少。因为武汉的实力,湖北一直保持着在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全国前列的地位。

  根据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完成的《2003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提供的数据资料,在中国大学100强里面,华中地区的武汉与长沙、合肥、南昌、郑州等省会城市相比,其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按照各大学总得分做一个简单的汇总,100强大学中武汉有7所(总分327.51分),长沙3所(110.12分),南昌1所(16.48分),合肥3所(103.98分),郑州2所(42.33分)。这一比,武汉的优势就出来了。从全国来看,除了北京、上海、南京外,武汉在100强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位。在前10强排名中,武汉位列第3位。

  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个计算,在全国地级市中,很少有市区人口数在80万以上的。而武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45万)与高校在校学生数(30多万)之和,就相当于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市的城区人口规模。这是武汉人海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要求的那个精华部分。

  不缺“造”,武汉经济有一条起飞的跑道

  武汉经济尽管大而不强,但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还是打下了相当不错的基础。钢铁、汽车、机械、纺织、电子、食品、化工等产业支柱都具有相当规模,武钢、长飞、神龙、武烟、冰川、红桃K、健民等武汉新名牌正在成长壮大。

  有学者在总结武汉经济成就时,归纳出武汉制造业的三大优势:第一,结构完善的工业体系。第二,层次较高的制造基地。第三,队伍庞大的技术工人。

  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武汉有汽车产业链。从幕阜山北麓的大冶往西行,不出100公里,可以开出一部完整的汽车。这就是以武汉为中心的,从采矿、钢铁冶炼,到汽车制造的产业链。到目前为止,这条产业链是中国最完美的汽车产业链。在这不足100公里的地面上,拥有全科性的地矿、冶金、机械、汽车、电子、纺织、化工专业性高等学校。武汉钢铁公司是这条产业链的基石,武汉理工大学是这条产业链的灵魂,神龙公司则是这条产业链的龙头。10年来,以神龙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形成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巨大的“磁场”效应。神龙的发展壮大,为开发区带来40多家汽配制造商,汽配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拉长和完善了这一区域的汽车产业链。

  在高科技领域,武汉拥有“中国光谷”这一杆大旗。这是一杆聚集人才的大旗,是一杆聚集项目的大旗,是一杆聚集资本的大旗。由于有了这杆大旗,武汉的传统产业升级才有了方向,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有了像汽车、光电子这类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群,沿海一带的“小商品”产业群就算不得什么了。

  历史性任务,历史性机遇,历史性课题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把武汉建成“中国第一市”,这意味着:武汉将承载全国最多的人口,提供最高的产能,构筑最大的市场。

  在加入WTO后,中国腹地市场、资源与产业的重新整合,给武汉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跨国资本掀起了新一轮对华投资浪潮;沿海先发地区产业向内地梯级转移;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带动;西部大开发对中部地区产业的需求拉动;农村城市化,退耕还草,退耕还湖,以及移民式脱贫工程形成的人口转移拉动等等。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全球产业链将进行重新编织,国内人口将进行大规模迁移,国内产业将进行大面积升级,国内经济重心将进行重新调整,武汉有望在国内城市功能的重新组合中争取到新的位置。

  面对历史性机遇,武汉也需要解决两个历史性课题:

  第一,如何寻求一种积极又可行的城市定位?问题主要不在于武汉在省内扮演什么角色,在华中地区扮演什么角色,而是要确立武汉在中国大陆的城市功能定位。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武汉才能正确处理与现有的三大增长极的关系,才能解决中央对武汉的城市功能认定问题。

  第二,如何降低商务成本?商务成本高低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者们把商务成本划分为生产要素成本、生产服务成本、生产交易成本和中国特色成本。在生产要素成本方面,武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较低,而资本成本、信息成本较高;在生产服务成本方面,武汉的餐饮、旅游、教育、培训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在生产交易成本方面,武汉的经济秩序、市场秩序还不够好,企业诚信度不高;在中国特色成本方面,武汉在企业公关、政府办事效率上更是显得落后。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

  武汉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应该分两个层面进行:在中国大陆地区,武汉市可以定位于“中国大陆副中心城市”。在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武汉市可以定位于“华中地区的龙头城市”。

  首先,大家都明白,武汉决不能做普通的省会城市。这是武汉发展的底线,谁当市长都不能止于这根底线。可是,要往上走,短期内也无法在华中地区见到“世界级城市”。武汉只能以“副中心城市”的身份参与国内都市竞争。

  所谓“副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武汉市要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之间构成金融搭档、物流跳板、商贸伙伴关系。从全国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武汉有条件争取“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地位,特别是面向中国腹地市场的制造业基地。而在服务业领域,武汉尚无竞争条件。简单地说,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就是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与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之间的关系。

  这一新的战略构想,是基于新世纪新阶段武汉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而提出来的。其中,影响武汉城市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包括:

 武汉复兴村 复兴武汉(2)敢造中国第一市
  第一,经济地理中心城市。武汉位于由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经济圈围成的经济轮盘的轴心上。

  第二,经济后发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较,武汉属于“后发”城市,只能按照后发城市的条件定位。

  第三,中部跳板城市。无论是从珠三角经济圈的视角来看,还是从长三角经济圈的视角来看,武汉都是中国腹地市场的中部跳板城市。在产业梯度转移、市场拓展等方面,武汉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好伙伴。

  武汉在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处理好与国内三大增长极的关系,使三大增长极变成自己的三个引擎,而不让三大增长极吃掉自己。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只要它们打算做成“国际大都市”,都必须寻求武汉的支持。反过来说,武汉与其中哪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一旦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他两个城市再争中国第一就困难了。

  其次,从华中地区的局部来看,武汉市应该巩固与发展“四大中心”的地位,将自己打造成“华中地区龙头城市”:

  A中部制造业中心

  B中部金融中心

  C中部科技教育中心

  D中国陆运中心

  为此,武汉必须在战略战术上抓好“武汉经济圈”建设。

  武汉经济圈在空间上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武汉市的中心城区及其卫星城。第二圈,武汉腹地城市群,包括荆州、宜昌、襄樊、信阳、黄石、九江、岳阳等地级城市。第三圈,武汉辐射城市群,包括长沙、南昌、合肥、郑州等省会城市。

  每个圈层存在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应该分圈层规划解决方案。

  三城一体“大武汉”

  确立“大武汉”的城市规划理念,对市区、郊区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内城”、“外城”、“卫城”功能有别、协调发展的格局,用新的“三城”规划思想替代旧的“三镇”规划思想。

  “三镇”规划思想,解决不了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城区“谁是中心”的问题,解决不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大区域之间的同质竞争问题,解决不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均衡问题,解决不了建设大武汉急切需要的新城区空间拓展问题。

  “三城”规划思想,是把武汉市按照中环、外环线划分为内城、外城、卫城三个圈层,用“三城功能分区”替代“三镇功能分区”。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这一规划思想既能解决地位争斗、同质竞争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化解内争、强化外协,把城市发展重心引向中环与外环之间。

  第一层:内城,即在中环线以内的核心城区。内城要实行“中心化”,重点发展金融中心、研发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管理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等第三产业。

  第二层:外城,即在中环线与外环线(绕城线)之间的区域。外城要实行“园区化”,建设特色制造、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第三层:卫城,即100公里内的周边城市。以东南西北四条出城大通道为依托,建设黄冈、鄂州、咸宁、仙桃、孝感等卫星城,发展功能配套的新型城区。这些城市与武汉市的距离在60-80公里范围内,打造1小时物流圈是比较适宜的。

  外城战略

  “大武汉”是外环线以内的新武汉。“大武汉”的建设新浪,要靠中环与外环之间的区域来完成。

  在5月中旬召开的上海市郊区工作会议上,上海推出了“三个集中”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根本打破郊区现有的经济结构和功能布局,确保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使郊区成为上海人均GDP向8000美元至1万美元能级跃升的“主要发动机”。

  武汉市应该借鉴这一思路,实施“外城”战略,在中环之外建设一个庞大的新外城。在这一区域,要打破现有的郊区行政格局,建立以园区为核心的若干新的城区。

  “外城”战略的主要思路是“三化”、“三个确保”与“三个争取”:

  实现三化:外城工业化、工业园区化、园区网络化。建立钢铁、光电子、汽车、化工、医药、食品等6大产业基地,即使是物流业、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也要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形成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所有工业项目都要进园区,在园区内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园区内要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使通讯网、电力网、管网、路网实现网络化。

  三个确保:确保一批国家级名牌大学在汉继续发展壮大,确保一批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在汉继续发展壮大,确保一批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区在汉继续发展壮大。

  三个争取:争取一部分跨国公司将中国总部与研发、制造、营运、跨国采购基地设在武汉,争取一部分国内外金融机构将中国总部、地区分行落户武汉,争取一部分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将研发、制造、采购、营运中心设在武汉。

  (*注:为了支持武汉新特区建设,重新发表2003年研究武汉经济圈时撰写的课题报告。未修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165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第五个直辖市呼之欲出:郑州还是西安?

郑西客运专线“和谐号”高速动车组由西安站至郑州站,仅用时1小时48分,最高时速达352公里。生活在西安和咸阳主城区之间的人们现在正因一则消息而兴奋。  6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陕西省政府高调向外界推出了《西咸

中国第五个直辖市即将诞生 2017中国第五个直辖市

中国第五个直辖市直辖市不是万能的,但一个城市有了它将会多出一万种可能。她的的魔力,令所有的大城市为之而痴迷、疯狂。她的好处不再累述,看看有多少城市去争抢就知道。第一个问题 中国是否会再设直辖市?毫无疑问,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与

中国第九大菜系——食堂菜 中国第九大菜系

食堂菜,2012年被网络号称为中国第九大菜系,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贵、丑、少”为宗旨。主要烹饪方法有“瞎特么炒”、“乱特么炖”,代表菜为清炒橘子、月饼炒辣椒等等。主要特色以不放肉、不放油而闻名。主要特色

全球十大好色国家中国第四网友大呼:这不合理

全球十大好色国家中国第四网友大呼:这不合理(原标题:十大好色国家中国竟第四网友大喊:日本妹子印度大叔在哪里)如皋新闻网讯每个人都有“好色之心”,但这里的“色”说的是美,下面说的“色”就是另外一层意思了。据新加坡《

声明:《武汉复兴村 复兴武汉(2)敢造中国第一市》为网友不成功也成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