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对国家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贡献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对国家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贡献


   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表明,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熊彼特(J·A·Schumpeter)称创新是“一种新的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的开辟、新的供给来源或新的组织形式。他明确区分了发明和创新,发明是一种简单的新装置或工艺,而创新需要把新的东西引进经济。在《经济发展理论》(1911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熊彼特写到“此书献给那些能够以科学精神对社会进程做科学描述的人”。创新对社会产生多种贡献,技术创新具有经济价值、技术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邓寿鹏,1996)。人类的技术创新活动乃是一个合理映射着各类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自然、人力、物质和信息等多重自然与社会力量和因素的全息超级复杂巨系统。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主客体中介、项目、市场、技术机会、科技成果、教育与培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经济与政治体制环境、信息服务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与条件、人口环境等则是构成技术创新活动域的17个系统维度(邓波、邬焜,2003)。而科学技术对国家技术创新发展的贡献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1998年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自198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率先资助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中国技术创新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八五”重大项目。自1989年以来,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科学学、技术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化学、未来学等学科视角的技术创新研究逐步地展开和深化。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范式(paradigm)是集成创新、全面创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2003)和项目组合管理…。复杂产品和系统(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CoPS)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新兴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一个分支。成思危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实质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更重要的系列创新(周光召,2005),可以说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1990)。自主创新系统是外延更广的工程系统以至社会系统,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最高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利用系统论、演化论、博弈论等现代科学的新概念、新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扩散(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的展开机理,建立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测度研究(高建,1997)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技术是运用科学理论,为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和开辟新生产领域而发展的方法、手段。就本质上讲,创新是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所有知识是人类的创造物,因此可以说,所有知识都源于创新,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是创新,提出相对论、量子力学是创新,揭示DNA双螺旋结构也是创新。一切技术创新的内核也都是知识创新。由于世界的统一性,认识世界的活动是人类文明活动中最经济,最重要的活动,基础科学的伟大价值就在于此。作为一个国家,特别一个大国的科技政策,如果说基础研究必须面向国民经济,那么这应该是指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要求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创造出多少产值(邹承鲁,2001)。基础研究是以增加一般科学和技术知识为目的非商业性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经在1992年提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可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超技术,即大大超过原有技术水平的更先进的技术。这一时期开发的超技术是一些极限技术,如超低温、超高压、超净、超高真空、无重力等技术。技术轨道(Dosi, 1982)总是基于某个技术范式,它是解决技术问题通行的模型和模式,通过考察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企业可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跨越,为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世界性高新技术——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核辐射、激光、现代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终端产品、系统的诞生,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一个创新思想和技术很可能影响到人类的历史进程,2001年美国的一个创新计划——“天梯”被美国《新闻周刊》“创新经济”特刊列为“十大可能影响未来的发明”之一(李桐,www.XINHUANET.com,2004年)。然而,现实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创新思想都不能够转变成新产品。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隧道(创新隧道),开始时有许多有发展潜力的新思想,但到最后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他们直接投资于海外研发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国外建立了多功能实验室,不断通过这些实验室获得新技术。这些公司得到的不只是简单的科技产品,他们正在使国内和海外研发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

二十一世纪,技术创新活动将活跃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多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领域(路甬祥,2002)。展望技术创新在新世纪的前景,有利于把握未来的创新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难点表现在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软技术” 以及相应的基础科学支撑,产品档次低、工艺及装备水平差、人员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薄弱。TRIZ(俄文首字母缩写)理论是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最新的重要方法论,它的英文缩写为TIPS(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在新兴技术领域至少有四种机会:学习性机会,动力性机会,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中国今天仍然在反省,也在大量地借用资本主义的科技、管理、资本……等。中国人必须再度绞尽脑汁,非但去反省,更要反思,超越,去创造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喻忠烈,1994)。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相碰撞交错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在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成功。

技术创新往往是以发明、专利、技术决窍(know — how)为支撑的,产品和技术总要有创新之处,否则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美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科研实验室。例如,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就出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利有很多,而且每天都有新的专利出现,其技术创新意识非常强烈,该公司的网络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这说明技术带来了高收益。虽然该公司曾遭遇危机,但强大的研发能力是他们东山再起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法宝。此外,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主要包括AD、NASA、DE、PB)向美国国内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图书馆学家和情报文献专家、商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使用,这些资源为世界各国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关键是如何利用好类似的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科学技术资源。科技中心(STC)计划是198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的一项科研计划,其目的是长期稳定地资助能将研究、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成为一体的、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中国钢铁产业也有类似的科技中心出现,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Steel Technology, NERCAST)是以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发起,联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东北大学、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太钢等共13家股东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国际机构、世界各国及地区也都在积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中国台湾研究机构发布“产业技术政策全球网络资源”,来源:http://itp.itri.org.tw/test.htm)。上海技术预见的具体实践,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撑(李健民 、万劲波,2003)。

从现象上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科技竞争、营销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群体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企业和各创新机构技术创新要依靠一大批创新人才,因此提升人才的“创商”(Creativity Quotient,创造力商数)十分必要,“创商”有一个核心理念——OIC,即开放(Open)+创新(Innovation)+创造(Creation)。到2020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方新,2004)。2003年12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在创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视。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及资源跨国转移的进程,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将出现"双赢"格局,各国企业在竞争中渗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人类社会的财富不断地丰裕。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技术创新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傅蕴德,2001),竞争与合作并存。目前各国的创新体系存在两种类型: 一是以企业科研机构及科研活动为主体, 该模式多为工业发达国家采用, 效果较好;另一种是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体, 该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较为通行, 但效果不太理想。美国所采取的是前一种创新模式。而日本政府十分清楚,日本的钢铁工业要在世界上生存,靠的是实现世界第一流的现代化。为此,日本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创新资源,引进了世界钢铁工业最先进的技术,包括:从美、苏引进高炉高压炉顶技术;从法国引进高炉喷吹重油技术;从奥地利引进氧气顶吹转炉技术;从西德引进炉外精炼和脱气技术;从瑞士、美、苏、西德引进连续铸钢技术;从美国引进高速轧制和冷·热带钢连轧技术;从前苏联引进干熄焦技术;从卢森堡引进PW无料钟炉顶技术;从法国引进回转连铸技术;从美国引进炉料破碎和筛分技术,取向硅钢片技术,氧气底吹转炉技术等进行消化、提升,并变为推动日本钢铁工业现代化的产业政策。因此,今天的技术创新一定要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全球性的角度进行实践和研究(朱丽兰,1998)。

在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力的竞争,形象地说,“创新战争”在一幕幕上演,这场世界性的创新战就是“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的战争,简言之就是“创新超限战”。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科技安全的战略性课题,只有把经济和科学技术有机地进行系统融合,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国家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贡献,才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朱丽兰,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 [美]洛林.艾伦,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M],马春文、郑炯、韩立鑫、孙晓华、徐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野中幸敏[日],超技术革命[M],吴新仁、杨治安 译,郑尚明 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4]喻忠烈,超越西方去创新——反思与超越,张劲夫主编,海外学者论中国[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5]王维亮 编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使用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

[6]乔良 、王湘穗,超限战[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

[7]傅蕴德、李壬水、蔚  欣,浅谈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主编:杨旭 、郭振英,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上) [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8]傅蕴德、王锋正、李壬水、蔚  欣,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成思危主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

[9]傅蕴德,中国钢铁企业集成技术创新战略探讨—— 以包钢集团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6年5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1560.html

更多阅读

浅析水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绿化 对水环境的影响

浅析水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010-05-07 10:18:14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作者:范中亮王剑楠 许佳 史杰  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字号:T|T摘要: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生态规划”思想, 在分析城市水环境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

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神话学的巨大贡献 对中国有巨大贡献的人

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神话学的巨大贡献赵沛霖内容提要 顾颉刚先生除史学研究贡献外,也是神话学研究方面的拓荒者。他对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神话系统的独特把握,对神话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在肯定神话历史化、揭示神话的

教育人才科技对国家的重要性 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教育人才科技对国家的重要性 创新型国家无不得益于教育立国,科技兴国与人才兴国,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本要具有协同效应。人才唯有科技才能带来持续的财富,唯有人才才能创造有价值的科技,唯有教育才能够培养有优秀的人才。教育产生人才,人才

吴水清论卢鹤绂的历史贡献下 吴水清

论卢鹤绂的历史贡献(下)吴水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北京 100049)摘要:本文在研究上百篇有关卢鹤绂资料的基础上,以科学史家的眼光,从三大方面评论卢鹤绂的历史贡献:1卢鹤绂在物理学特别在核能领域中的贡

声明:《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对国家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贡献》为网友卟再打扰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