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新特区热”似乎正在各地蔓延开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并发展之后,目前,湖北、湖南、辽宁、广西、四川、广东等地区正在同时发力争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为有别于1979年起陆续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人们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俗称为“新特区”。
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的是珠江三角洲,90年代是长江三角洲,进入本世纪,轮到了渤海湾,接下来还可能以一种裂变形式和加速度,纵横伸展到更深入的地区,如中西部、东北地区、北部湾,而在这些地区设立特区的战略意义也非同小可。有专家坦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激烈的竞争局面,其最大的吸引力便是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职权,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尽管目前对于国家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何时设立还没有确定,但是各地争相申请设立“新特区”的呼声很高。据媒体报道,今年“两会”上,来自湖北、湖南、辽宁、海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建议,请国家批准各自的区域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也通过不同方式运作,希望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深圳、沈阳、长珠潭、郑州、西安等城市都在积极争取。这些地区申请设立“新特区”,一方面是大张旗鼓为区域发展造势,另一方面更是看到了“新特区”巨大的政策含金量,亦即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的很多优惠。 为何要设立“新特区” 经过长达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形成的,旧体制在经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可能经过一波改革就都改掉;而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行为不配套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抵触的矛盾,都日益显露出来。要解决这些原有的和新产生的问题,需要有一个综合的改革方案。为取得最佳的改革成果,把改革的成本支出降到最小,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新特区”,就成为最佳选择。 同时,“新特区”之所以如此诱人,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体制创新。有专家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优惠,总结为这么几个方面:在所有制的改革方面,可进一步提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层次,形成自主创新的微观体制基础;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可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在城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可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可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加快建立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在社会事业改革方面,可大力发展现代公共服务事业,健全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 显而易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新特区“新”在什么地方,我们能够看得明白的是,它面对更复杂的形势,有更高的改革开放目标,涉及更广泛的领域,需要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作为新特区,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即区位条件。作为“新特区”,其影响和示范效应,必须是全国性的;经济实力。作为“新特区”,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要能够经受得住体制变革带来的巨大的冲击,能够承受改革的成本;改革开放基础。“新特区”是在老特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新特区”,其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都应处于全国前列;体制条件。作为“新特区”,其是否具备体制综合改革的条件十分重要,包括政府的行政能力等能否满足综合改革的需要。 中央关于新一轮特区的战略布局是颇具用心的。目前被赋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权的沪、津、深三个城市,不仅拥有成为自由港和金融创新区的地缘优势、港口条件和产业基础,还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和带动组织功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这三个城市大致可以承担起区域、全国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角色的复杂组合。这种宏观的选择,并非是那一级地方政府能够一蹴而就,所能够承担得起的。 有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从城市“点状拉动”转变到城市群“组团式发展”,这是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的历史选择。 对于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而言,青岛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青岛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城市之一,2008年还将举办奥运会帆船比赛,青岛所处的战略地位和综合经济发展实力,都使其龙头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前不久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率队的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事业进行考察时指出,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直是青岛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标杆。国家作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为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青岛市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借鉴,希望青岛能在天津及其滨海新区发展的辐射下,与天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共同的贡献。 由此可见,在多省区竞相争夺“新特区”日益白热化的时候,青岛作为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龙头,绝不能等闲视之、错失良机,更应当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努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中,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力争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