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西安高新区将有望年内进入代办系统试点园区,成为继中关村后的国内第二个“三板”试点园区。
有专家指出,尽管西安高新区有望集体进入“三板”市场,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内企业发展所遭遇的资金瓶颈问题,但由于目前这一机制还并未成熟,“三板”市场也存在诸多问题,“进入这一市场前,还需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谨慎前行”。
只待证监会“松口” 有关西高新有望年内试水“三板”的传闻由来已久。 “相关工作实际上在去年年初时,就已经全面展开。”,高新区管委会经济贸易发展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06年2月10日,他们就已经开始登记区内各非上市公司基本资料。 该人士所提供的材料显示,随着1月18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两家非上市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股份报价转让以来,全国各高新区纷纷争取成为非上市股份公司利用深交所的现有交易平台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试点园区。为了配合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做好此项试点工作,抓住机遇,解决西安高新区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流动问题,拓宽非上市股份公司的投资推出渠道,进一步促进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私募融资,现在需对西安高新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据介绍,相关资料中提及的“全国各高新区”指的是武汉、广州 、杭州、天津等地。 关于该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高新区外宣办主任党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进行审批,但具体进展情况因一切均未最终确定,不便透露。” 而记者从西安高新区经济贸易发展局获悉,“三板”试点的申请已通过陕西省主管部门审批,目前正在等待国家证监会以及交易所等方面的消息,但具体通过的日期目前尚不明朗。 但有知情者透露,“事情进展似乎顺利,各部门之所以守口如瓶,是因为考虑到媒体的炒做,会对中央相关职能部门造成‘逼宫之势’,从而影响顺利发展。”
竞争力是关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此次抢夺全国第二个试点园区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位参与此次项目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在过去的四年里,西安高新区实现了每年30%的持续高增长率。 资料显示,2006年全年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355.9亿元,同比增长30.13%;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870.43亿元,同比增长30.8%; 据了解,除了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高速增长,西安高新区在利用外资和吸引内资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06年西安高新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共有84家,投资总额高达10.4亿美元。在内资方面,全年新引进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个,注册资本总额88.47亿元。在西洽会和港洽会中,高新区共签约项目113个,其中内资项目74个,外资项目39个,投资总额超过了150亿元。 专家分析认为,与全国其它各省份开发区相比,西高新的经济发展速度名列前茅,其中高科技企业是区内最主要的亮点。从此前数年中关村的三板试点情况来看,入选企业多为中小型科技公司,这也是其与其它省份开发区抢夺成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试水”三板市场的真正砝码。 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也在接受接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将完成6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率先在全国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 相关规划显示,在“十一五”期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4年翻两番,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3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生产总值达到83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进出口达到10亿美元,财税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完成配套基础设施累计55平方公里,就业人口可达到50万人 。中关村模式“落地”西高新
诚然,关于西高新试点三板的最终结果,值得人们关注,但其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模式更是引得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而在各种版本的计划中,更具说服力便是模仿北京中关村的模式,而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大多数专家学者们的意见。 据了解,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从2006年1月开始进入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新三板”作为三板市场的一部分,开始吸引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注。 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已有10家中关村企业在此挂牌。“目前,中关村正在总结试点一年多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报价制度、上市时间和结算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以谋求将来更大的发展。”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新三板”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初显成效,已经引起了国内其他高新区的关注。中国证券业协会副秘书长邓映翎曾明确表示,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将扩大试点,逐步推广到其他52个高新区,成为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有学者指出,仅从形式上而言,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全国性的OTC市场。 多位专家认为,像中关村这样由券商主办的代办股权转让,具有更好的价值发现功能,可以让有股权转让意向的非上市公司实现溢价发行,这与各种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机构所进行的按股权净资产价格转让具有很大不同,西高新绝对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