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之一的德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一直低迷发展,引起世人注目,德国国内各界积极地进行研究和充分的讨论。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当前德国经济面临的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德国当前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经济持续,复苏乏力、失业人数居高不下、赤字严重等是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其次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内外两方面寻找原因,世界经济不景气,是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步伐缓慢,难以适应国际经济变化是根本原因;经济制度的弊病是阻碍经济结构调整重要原因。第三,介绍德国政府针对目前经济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德国经济 困境 改革二战后的联邦德国由于成功实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50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只有5。4%,远远低于美(占44。1%)、低于英(8。6%)、法(6。1%)而居第四位1。到1959年和1960年,它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实现了在20世纪的第三次“跳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1968年,日本经济超过联邦德国,才使联邦德国屈居世界第三、欧洲第一大国。德国经济在短时期内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被世人赞誉为“经济”奇迹。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联邦德国的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巨人,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发展现状深受世人瞩目,并为此担忧。1997年年底以后,德国经济更是持续低迷发展,一蹶不振,不少人在叹息,担心它在步日本的后尘。德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在怀疑经济能否再度快速发展,甚至一些知名人士发出了惊人的呼声,称:德国这艘“泰坦尼克号”已倾斜,警告“德国将陷入15年经济萧条”。确实,一段时间以来,持诸如“德国难逃日本厄运,经济步入衰退边缘”、“德国是欧洲的‘日本’”等观点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德国经济究竟怎么啦?当前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 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目前,是德国自1993年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993年与前一年相比下降1。1%,2000年曾达到增长2。9%,然而,以后一路下滑,2001年只比前一年增长0。6%,2002年更糟糕,仅为0。2%,几乎处于停止状态,这个幅度也是德国经济自1993年以来最低的一年。2003年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年初专家和政府预测有1。5%的增长率,但以后不断向下修改和调整。政府将预测调整为+1%,而德国经济研究机构则将增长率大幅下调至0。5%2。实际情况,据最近的预测可能有0。1%3—0。2%的负增长,德国经济已跌入了衰退边缘。这样的状况是欧盟乃至世界范围内,排名最后的国家。德国经济复苏艰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出口减弱,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受挫。德国是一个对外贸出口依赖性很高的国家,出口依存度高达30%,几乎每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是为出口而生产的。这几年,在国内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用下降的情况下,德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出口拉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减速,使世界贸易不断下降,德国经济也与世界经济同步波动,出口增长率呈疲软态势。2000年德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13。7%,2001年下降到只增长5%,2002年增长2。6%,2003年预计增长1。9%4。增长的力度越来越小。欧盟各国尤其是欧元区各国和美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近年来,这两个贸易伙伴对德国的产品需求持续减弱,导致德国出口下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元对美圆大幅升值,使美国对德国的需求减少。所幸的是,德国近年来对东亚的出口却有比较大的增长,从2000年的470亿欧元增长到2002年的520亿欧元,在德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7。8%上升到占8。0%5,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德国在欧盟以外的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中德贸易额达到278亿美圆,与上年相比增长18。2%6,创历史最高记录。中德贸易额已经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然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十分重要,这几年,德国出口的连年下降,使其对经济的影响下降。2、建筑业颓势依旧,复苏难料。建筑业也是德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建筑业曾经为拉动经济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几年来连续下跌的势头,至今没有复苏的迹象。2000年,与前一年相比年平均下跌2。6%,2001年年平均下跌更甚,达到6%,2002年与2001下跌的程度相差无几,年平均下跌5。9%,预计2003年下降3。6%7。据德国经济研究所预测,2004年德国建筑业仍处于下跌的走势,将比2003年下降0。3%8。从具体的投资项目来看,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政府对非住房投资,从2001年的292亿欧元下降到2002年的272亿欧元,2003年下滑到的246亿欧元,2002年比2001下降6。9%,2003年又比2002年减少9。6%,这是两德统一以后最大的降幅。什么时候能复苏,看来还很难预料。3、固定设备投资上升蹒跚,企业破产增加。自2000年年底以来,德国国内投资一直不振,尤其是在建筑业持续衰退的影响下,企业设备投资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年平均2001年比2000年下降4。4%,2002年又比2001年下降7。7%9。股市大幅缩水后,许多企业无力发展,破产增加,2002年企业和私人破产案达8200起,2002年欧洲十大企业破产中,德国占了七家,其中前四家均为德国公司。破产猛增导致新失业65万人,造成国民经济损失500亿欧元,创历史最高记录10。4、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持续低迷。德国居民消费继2000年1。4%和2001年1。5%低速增长后,2002年下降0。6%11,这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下滑。2003年年初,尽管由于提高社会保险税和烟草税使物价有所上涨,私人消费支出增加反增加。这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油价的提高,促使消费提前。但以后随着失业上升,就业大幅度下降,一方面人们期望的可支配收入实际只能微弱增长,约1%12,另一方面,保险税支出增加和税收的压力,居民消费信心一直呈下降趋势,消费支出进一步下滑。预计2003年的年平均私人消费增长0。8%13二、 失业人数居高不下,顽症难治。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的失业人数长期居高不下,高达400万以上。施罗德竞选中承诺要与失业作斗争,将失业人数降到350万人以下,也曾有过暂短下降,但2002年失业人数迅速上升,劳动市场状况加速恶化,失业人数很快突破400万大关,到2003年1月达到了462。3万人14,创施罗德执政以来最高水平。预计2003年年平均失业人数为450。1万人,失业率达10。5%15。严重的失业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的一个顽症,也是德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三、赤字严重,财政形势严峻。
自从1989年德国财政赤字达到1975年以来的最低点以来,90年代以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高。90年代初期,德国在完成统一任务的同时,由于面临经济不景气,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上升,1993年达到4.4%,1995年降为3.3%,1997年联邦政府采取了措施达到欧洲货币联盟规定的3%的标准。
此后一度降低到2000年的1.4%,但在2001年又上升到2.8%。由于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扩大公共投资的规模,德国政府只能从资本市场上发行国债取得资金。1991年国家债务为11660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1992年国家总债务为13452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74%,1996年债务总额16622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1996年债务总额达到21293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60%,尤其是2001年德国实行新税制以来,债务规模还在扩大,截至到2001年9月底,公共财政的债务状况达到了23116亿马克,其中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乡镇和社会保险机构的支出在前三季度上升到了14068亿马克,比2000年增加了2.2%,而收入方面则明显下降了6.7%,达到13086亿马克。作为收入与支付之间的差额公共预算的财政赤字达到了973亿马克,而在2000年同期为约740亿马克。据称,2001年年初生效的税收改革以及到9月底不景气的经济发展态势尤其使得乡镇的税收收入减少,下降了5.4%,达到642亿马克。而且,联邦以及联邦州的税收收入也呈减少趋势(联邦的税收收入下降了2.4%,达到2942亿马克;联邦州下降了4.3%,达到了2421亿马克)。由于政府对减税的初期成果估计过高,忽视了减税中的困难和后果,结果造成税收收入的过度下降,2001年联邦、州、乡镇和社会保险的赤字总额高达560亿欧元(相当于1095。26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德国的高额赤字离欧盟规定的稳定指标3%相差无几,而受到欧盟委员会的警告。2001年9月11日,美国受到恐怖分子袭击,为了阻止公共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以及为了加强德国国内安全而须增加拨款,德国政府采取了有关的措施,将烟草税提高2芬尼,保险税提高1个百分点。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德国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欧盟委员会的要求,即在2004年财政基本达到平衡。据德国经济研究所预测,2002年德国的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达570亿欧元,比2001年还高1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预计只有到2003年财政赤字的总数才会有明显的回落,估计达450亿欧元16。到那时政府的收入才会有明显的增长,但前提条件是经济的回升,尤其是收入税和公司税要有较大涌涨。2002年8月,德国又遭遇洪水灾害,损失高达226亿欧元。2002年8月18日,联邦政府决定将原先计划的2003年进行的第二阶段税收改革推迟一年到2004年执行。然而,2003年德国经济并没有好转,财政部长艾歇尔在5月份的一次采访中承认,由于高失业导致的政府支出增加等原因,今年德国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再次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最近,据德国权威的六大经济研究所2003年10月21日发表的秋季报告认为,德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004年仍将高达3。5%17。与德国的情况相同,欧元区其他一些国家也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如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经过长时间的激烈的磋商之后,欧元区财长们放弃就实现均衡的预算确定一个目标日期,于2002年9月底,做出建议:给予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实现均衡预算的期限从2004年宽限到2006年。但由于经济不景气、财政税收收入大副减少,鉴于这些原因,后来连到2006年的宽限期也取消了。
当前德国经济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当前德国经济所面临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无外乎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原因是因为近几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德国经济的发展,内部又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国内经济结构老化,调整缓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其二为德国经济制度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在面临外部经济环境不利的状况下,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加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性。一、 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全球经济普遍陷于低迷,特别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经济都进入低谷,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外贸发展。外贸的发展萎缩对整体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国外的市场是德国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世界市场出现波动,就会给德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此次世界性的经济低迷发展,确实对德国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二、 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难以适应国际经济的变化。近年来,不利的外部环境当然是德国经济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内部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才是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在德国经济中,传统工业占据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传统工业,比如汽车、机械、化工、冶金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近年来,传统制造业一直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约束,利润下降,德国传统工业对经济的实际贡献力逐年下降。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德国的步伐缓慢,成效不大,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保持不变。上世纪9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新兴产业,即IT产业和网络技术产业,虽然德国积极参与,政府采取了一定政策和措施,但总体来说,参与的力度不大。特别是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根据经济与发展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德国近年来对科研领域投入的资金和力量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还不如瑞典、芬兰、瑞士以及韩国,因此推进速度缓慢。2001年德国的科研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虽然仍高于28个经合组织成员国2。24%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和日本的3%18。2001年,德国的出口商品中科技密集型行业的产品所占的比重为8%,处在中等水平,而在爱尔兰,科技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例却达到40%,在像荷兰、瑞士、芬兰、瑞典以及匈牙利等国家,科技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12—20%19。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可能引起的后果是:在内外经济环境状态良好的情况下,矛盾不明显。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出现问题,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就会凸显,甚至会成为加速国内经济恶化的因素。德国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境地。三、 经济制度的弊病,阻碍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高工资、高福利的国家,高工资、高福利带来的结果是高负债和高税收,“四高”是德国经济制度在整个社会的集中反映,也是德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弊病。1、德国的劳动市场实行的是工资自治制度,即工资额、工作时间、休假时间和工作条件的劳资合同的确定由雇主和雇员自由谈判签定。政府不参与工资的直接谈判,只提出建议,以作为劳资双方谈判的参考意见。谈判的双方代表雇主方的是雇主联合会,代表雇员方的是工会,人们经常把双方称为社会伙伴。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坚决地,有时是顽强地代表其成员的利益。德国的工会力量很强,在工资谈判过程中,为雇员方争取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雇员的工资收入的节节上升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工资的上涨,使企业的成本增加,竞争能力下降。高工资,是造成德国企业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对付高工资、高成本的对策是:一、千方百计减少对劳力的使用,而使用科技的手段以降低成本,其结果是就业数量的减少;二、转移投资,将资本投向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结果是本国的投资量的减少。2、二战后,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一直被德国人自诩为“比其他一些国家社会更安定更有保障”,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的公民享受着一整套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好处。特别对于雇员,这种社会保障是相当广泛的。无论雇员是年老还是生病、是因事故受伤还是失业、是受到企业破产的影响还是决定改学更有前途的职业,福利制度都承担大部分经济后果。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只涉及雇员,它还包括给每一个儿童的补贴、房租补贴、发给贫困者的社会救济金和发给战争受害者的补偿费。高福利制度曾经为德国社会的平衡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为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高福利带来的是高负债、政府财政的高额负担。为维持高福利制度,德国政府每年要拿出巨额财政补贴,支付失业救济金、社会救济金和东部重建,加之德国老龄化严重,福利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20。高福利制度,使德国产生大量依赖社会的不愿接受低工资工作而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的失业者。时至至今,庞大的福利开支已使德国的福利制度难以为继。高福利弊端引发的诸多问题多年来困扰着德国的经济3、德国有着复杂繁冗的法律和各行各业的规定和政府管理措施,虽然德国奉行市场经济制度,但实际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的程度是十分广泛的。比如,对就业者有就业保护法,企业不能随便解雇雇员,如果要解雇一位长期供职的雇员,那么你就要支付可能高达6位数的解聘费。就连商店的营业时间和春冬季节商品减价的时间,这样一些涉及企业自主经营的问题,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和有关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对改革的延缓。政府的改革措施多少年来,德国的很多有识志士呼吁要对这些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革。如今,面对不断下降的经济增长率和居高不下的高失业率,经济界人士呼吁德国政府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五贤人委员会”在2002年11月向政府提交经济报告中提出20点促进增长和就业的纲领,要求进行深刻的以减税、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更灵活的就业政策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改革。2003年3月,施罗德在议会演讲中说,德国要彻底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就必须进行痛苦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此表示进行彻底改革的决心。施罗德政府拟订的方案中包括:缩短失业者领取救济金的期限、促进就业、缩小医疗保险范围、放宽企业雇工限制等。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削减社会福利,减轻政府过重的经济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当前德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但首要的是要解决经济停止不前这一关键问题,只要经济发展了,才能带动就业,才能增加税收,才能把财政赤字降下来。针对经济发展疲软、失业严重这两个主要的问题,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有:一、 推行以解决严重失业问题的一揽子“哈尔茨”计划。2002年8月16日受德国政府委托,以大众汽车公司负责人事问题的董事会成员彼得。哈尔茨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在经过长达半年的讨论以后,正式向德国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劳动市场上的现代化服务》的报告。报告共十三章,就职业介绍机制、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措施等提出了广泛而具体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10个方面:1、把目前介绍一个职业的平均时间从33个星期缩短到22个星期;2、保留设在纽伦堡的联邦劳动局,但撤消各地的劳动局,改设181个“就业中心”;3、设立“人事服务介绍所”;4、每个失业者应及时向“就业中心”报到,拖延报到要受到惩罚;5、失业或接受培训期间,失业者在头3个月收入拿原来的80%,以后3个月拿原来的70%,半年后,必须接受相当于失业金的收入;6、失业者对就业机会不能挑肥拣瘦,无适当理由拒绝接受“就业中心”介绍的工作者,视情况轻重暂停或削减失业金;7、统一管理每一个失业者的个人数据卡,以减少管理费和管理时间;8、分阶段领取失业金,以减轻地方财政负担;9、企业如多雇用失业者,可减轻雇主为雇员上缴的法定失业保险金负担;10、给每个在“就业中心”登记的失业者10万欧元的贷款指标,雇用失业者的企业可获得这10万欧元的贷款权利。施罗德政府满怀信心地期望通过实施该计划,将目前的保持在400万左右的失业人口减少一半。二、 改革福利制度,减少财政支出,激发经济走出困境。德国每年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3%。过高的福利保障成了企业和国家的沉重负担,压制了企业的发展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要对社会福利进行改革在德国酝酿多年,但改革社会福利牵涉面太广,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会考虑对各自的影响,尤其是会失去大量的选民,为此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近几年的状况是经济与社会福利相互受到影响:经济发展不佳,政府收入减少,无力支付巨额社会福利费用;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使企业与整个社会失去活力,更加重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不对社会福利体制进行改革,经济难以复苏,失业率难以下降,这将会影响德国经济的长远的持续发展,对德国民众来说会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对执政党的地位会产生动摇。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德国政府下决心,对社会福利制度动大手术。为了对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作根本性改革,德国社民党推出了名为《2010纲领》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本次改革涉及德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包括法定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三大支柱。对失业保险的改革在“哈尔茨”计划里已包括,其他两项的内容如下:
1、 对法定医疗保险的的改革。2003年7月21日德国政府卫生部推出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方案。方案规定:个人应交纳的法定医疗保险费从目前的平均占工资的14。4%降到13%以下;为了弥补因此而造成的医疗保险基金的不足,政府将削减参保人员的原来享受的待遇:原来的看病免费将改成每次看病缴费10欧元;住院治疗费和药费个人承当10%;非处方药品的费用全部有个人承担。2、 对养老保险的改革思路。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有三项内容:首先是提高退休年龄。德国政府在1956年进行养老金改革时,把退休年龄定为65岁。这几年,德国人的平均退休年龄实际上是60岁。德国政府计划从2011年开始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其次,对现行退休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扩大私人养老保险。凡是投保附加养老金的人可以从政府得到相应数额的补贴;再次,政府将每年拿出700亿欧元来补贴养老基金,同时还将把提高的生态税补充到养老基金中去。2003年10月19日德国政府公布了养老金的一套改革方案,以缓解数亿欧元的政府债务,并为以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奠定基础。新方案没有改变养老金占工资额的百分比,仍维持在占19。5%的水平;规定刚刚退休的人员由原先在月初领取退休金改在月末领取;原先为保证养老金的按期发放而设置的波动储备金比例从50%下调到20%;从2004年4月1日开始,退休人员必须自己支付护理保险的费用,而原来规定,他们只需要支付一半。方案还宣布,由于政府负债累累,2004年养老金不增加,到2005年再酌情略微上调。养老保险补贴在政府巨额社会福利金补贴中占主要部分,牵涉到占德国总人口1/4的2000万人,对养老保险进行改革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历届政府对此改革十分慎重。就在德国政府2003年10月19日公布改革方案之前的10月13日柏林的退休者在街头游行抗议政府的社会保险改革。三、 进一步推行减税措施,竭尽全力促进经济走出困境。德国政府于2003年7月16日公布2004年的减税计划,计划称:德国公民明年将少交150亿欧元即10%的所得税;计划要点表明,德国政府明年将出售20亿欧元的国有资产、增加50亿欧元新债、减少对农业和建筑业的补贴。德国政府表示,采取以上措施目的是为了避免国库收入急剧减少21。2003年6月底,德国政府宣布把原定2005年实施的减税计划提前一年。德国政府最近公布的减税措施,是在多年计划实施减税的基础上制定的。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科尔政府执政期间采取的减税政策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施罗德政府九十年代末实施的减税措施对经济的推动也是十分明显的,只是在本世纪初推出的减税措施,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德国国内经济连年疲软等原因,使减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再加上国内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推迟实施。目前,面对经济几乎停止发展的困境,德国政府下决心,在对阻碍经济发展的高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加快税收体制的改革,以尽快促进经济复苏,尽快走出困境,是非常必要的。德国政府继续推出减税政策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欧元区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已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公共开支因实施严格的《经济稳定和增长条约》而受到限制,各国除了在税制方面还有主动权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济调控手段,可以说调整税收制度已经成为各国强化竞争力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