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通胀率高于预期,英国央行在2007年1月“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加息,现在市场仍然对英镑持较高预期。这造成了2007年外汇市场独特的风景:一边是美元指数受经济利好数据支持震荡上行,另一边则是欧元偏弱、英镑一枝独秀。受经济数据利好的刺激,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世界经济的最大压力,已经暂停加息近半年之久的美联储又祭出“通胀”的法宝,走起了钢丝。
那么,目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状态还会持续多久,为什么全球都在加息紧缩,流动性过剩却仍然难以改观,而资产价格高居不下,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股市出现大幅度的泡沫,却难以破裂?流动性过剩背后的国际博弈其结局将是什么样的呢?
流动性影响竞争力
2006年,在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上调准备金率之后,农信社不断从银行间市场拆入资金,可见收紧流动性首先对中小金融机构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使其经营环境发生转变,而中小金融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数量较多影响面很大。而此前针对信贷快速增长的商业银行的定向央票利率较低,也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有力的约束作用。所以,央行收紧流动性将首先影响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业绩,增加其竞争压力。
与感受央行紧缩压力明显不同的是,尚未完成本地法人注册的外资银行及其代理机构的人民币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今年前10个月,在中国的48家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了6430亿元的债券回购交易,是去年同期的4倍;现货交易也翻了一番多,持有债券及票据的总量则是去年底的近3倍。外资银行积极参与国内货币市场的势头十分强劲,而其经营能力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国内金融机构既要承受流动性调控的压力,又要承受逐渐加强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
所以,一味收紧流动性必然削弱国内金融机构在竞争面前反击的优势,还会间接助力与外资银行的扩张,这显然也是中国央行不愿看到的,正因为此,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控流动性呈现出错综复杂、收放并行的局面。
流动性的博弈
目前,之所以价格仍然维持在高位震荡,流动性过剩显然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过剩的流动性也是推高股市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对新兴市场的泡沫负有重要责任。但是问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中欧元、美元甚至包括人民币这些重要货币的监管当局,虽然都在控制流动性过剩,但谁也不愿率先走入流动性收缩的状态。维持并控制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金融政策当局之间博弈的重要手段,国际市场必须接受这种前所未有的“金融秩序”。
2006年,欧元发行量超过美元,并且首次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主导货币,这给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以极大的压力;而欧洲央行还不断吹风,支持欧元对美元达到1.5。显然,只要欧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比仍然改变,伊朗提倡的建立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不是没有可能。美元在这种压力下,一方面需要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维持住基本面,另一方面也需要美元快速扩张占领新兴市场,这种竞争要求美元发行量仍然看多,美元的流动性过剩就是必然的。
在这种微妙的博弈格局之下,流动性过剩必然在市场上自然会兴风起浪,造成价格的上涨态势,而且没有人敢否认这种状态,并且无法否认牛市的可能性。但是,流动性的博弈会出现拐点,换句话说,流动性总是要收缩的,无论维持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对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多么重要,世界“金融秩序”的博弈总是会导致流动性过剩出现拐点。一旦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包括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兴起,随着剩余资金的流入,流动性过剩自然就会改变,而目前流动性支撑的牛市理论也就不复存在。
动荡不可避免
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双重供给之下,甚至包括混合能源的供给,能源价格必然是非常低廉的,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牛市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价格上涨的话,要么是石油,要么是新能源,而不会是同时上涨,要两种能源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从替代关系的逻辑上看是矛盾的。当然,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农产品价格与石油价格会因为替代关系而存在负相关的走势,但是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这种结局是迟早要出现的,甚至很可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
因此,从流动性博弈上看,目前维持高位价格的流动性剩余,将会在新兴产业行业中找到归宿,所谓商品价格推动新一轮超级牛市也就是一厢情愿的。对于超级牛市的渴望,是许多国际资本快速谋利的捷径,这些资本尤其会在金融市场寻求捷径,也必然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震荡。在新兴产业不足以吸引大批资金纷纷进入之前,流动性过剩将是世界市场的常态,由此造成的价格动荡甚至是金融风暴,也必然是常态。
(此文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