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提出:“通货膨胀”是经济系统内某些因素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时为抑制经济运行机制受到破坏的一种内在性保护。并认为:通货膨胀现象反映的是经济机制被破坏的可能性,并不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程度反映的是这种可能性的大小。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
“通货膨胀”是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但是对于这一概念,既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定义,也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解释。西方经济学中常用的是“实用主义”的通货膨胀定义,即被称为“物价派”的通货膨胀定义,这一类定义更多涉及的是通货膨胀现象,而较少涉及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效应。他们通常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萨缪尔逊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也上升”;H.J.霍华德也认为,“通货膨胀是所有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
另一类的通货膨胀定义,是从原因和效果角度来进行的。但对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效应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一种观点是从商品市场的需求角度来解释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的过度需求形势,使得过多量的货币追逐过少量的商品。另一种观点则从货币供给角度来解释,D.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本意是只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回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体系发生故障的征兆,通货膨胀总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仅能由货币量的增长超过产出的增长来产生”。
其实,“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和“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超量发行”这两种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通过货币数量公式:MV = PQ进行相互的转化,说明两者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并且这两种定义都只是对“通货膨胀”这一经济运行状态的外在现象的描述,而对于解释什么是通货膨胀的内在本质并无作用。
二、对通货膨胀现象本质的一种解释
从已有的研究和共识可以知晓,产品需求和投入要素需求的增长超过经济系统的承受能力,是导致“通货膨胀”现象产生最为重要的内在因素。产品市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能力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货币数量的超量发行也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能力而产生这一类型的通货膨胀),为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则会要素价格水平的上升而引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通货膨胀(或者说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现象是某些宏观经济变量(总需求、总投入等)出现异常变动(超出经济系统承受能力)后按照市场运行机制而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反应,即:当产品市场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能力时,需求、供给、价格三者间出现的正常的互动;当要素市场中需求大于供给能力时,需求、供给、价格三者间出现的正常的互动。所以,“通货膨胀”是经济系统符合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正常反应,并不是违反经济运行机制的反常现象。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系统内某些因素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时为抑制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受到破坏的一种内在性的保护。关于这一认识,可以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机理与此相类似的例子对此加以说明。人体内某一部位出现炎症时,其外在表现就是体温升高,此时病因是发炎而不是发烧,发烧只是发炎的外在表现,是发炎后人体内部生理机制的一种内在保护,即在一个较高的体温下可以暂时地抑制炎症对人体各机能的危害而使人体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所以,单纯的退烧药是无法治愈病症的,只有消炎才是治病的根本手段,消炎之前的退烧不仅无益而且有害。“通货膨胀”即是可以与“发烧”相类比的一种经济现象,当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产品需求、要素需求超过经济系统承受能力之类的问题时,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就有受到破坏的可能,此时经济系统就会产生一种自动的保护性反应----价格水平上升,以抑制市场机制受到破坏,这就是经济运行机制可能受到破坏时的外在表现----“通货膨胀”现象!由此可以得出:“通货膨胀”本身不仅不是经济运行的“病症”,而且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保护。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决不能采取限制价格变化的手段,否则既不能根本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且还会加剧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受到破坏。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方法只能是抑制产品需求和要素需求的超能力增长或者提高经济系统的承受能力。
既然“通货膨胀”可以看作是经济运行机制可能受到破坏时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么何谓经济运行机制受到破坏呢?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理解为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正常运行。经济运行机制的破坏必然表现为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即市场价格不能为经济运行提供正确的信号,甚至市场中的产品流通、货币流通出现逆行现象。这些才是经济运行机制真正受到破坏的后果,通常所指的通货膨胀现象并不一定会产生这种后果,而是通货膨胀反映了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通货膨胀愈严重,产生这一后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才是通货膨胀对经济真正的影响。我们看到通货膨胀“有益论者”和“有害论者”总是各执己见,原因就在于各自的着眼点不同,“有益论者”所关注的是:通货膨胀现象反映着需求旺盛、生产旺盛的经济繁荣景象,而较少考虑通货膨胀现象同时反映着市场机制可能受到破坏的后果;“有害论者”则首先看到了市场机制可能被破坏的后果,而否定通货膨胀现象同时反映着的经济繁荣。
之所以说价格水平的上升是“通货膨胀”现象的外在表现和市场机制的内在保护,因为价格是市场供需平衡的信号,当市场中商品(货币)出现逆向流动趋向时,价格迅速上升到相应的程度,那么就能有效地抑制这种趋势,保持着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一种临时性的内在保护作用。当然,这种保护作用是暂时的,当影响市场机制的因素并未消除时,价格只有持续上升,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后,价格就无法继续起到市场信号的作用,市场机制就真正地被破坏了。因此,当产品需求、要素需求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时,价格上升只是保护市场机制的内在临时手段,而不是保护市场机制的根本手段。“通货膨胀”现象总是伴随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也就不难理解。
三、经济系统承受能力与通货膨胀
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的资本存量水平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必定存在一个最高限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运行如果超过了经济系统的最高承受能力就会使经济运行机制受到破坏(犹如一个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受破坏的情形)。国民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产出可以理解为一个经济系统运行的“负载”,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经济运行是否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即总需求D、总产出Y决定的“负载函数”F(D,Y)在某一时点的值是否大于该经济系统的最大承受能力(以MSC表示),就成为了判断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指标,亦即经济正常运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F(D,Y)< MSC
如果超越了这一条件限制,经济运行机制就会受到彻底的破坏。但这只是一个理论的最高限,在“负载函数”F(D,Y)接近而没有超过MSC的范围内,经济运行并非是完全安全的(经济运行机制既有受到破坏的可能,也有不被破坏的可能,但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运行中必须对“负载函数”给定一个安全范围(安全的承受能力SSC表示),即经济运行的安全条件是
F(D,Y)< SSC < MSC
而以下范围
SSC < F(D,Y) < MSC
则为经济运行的非安全区,这正是经济运行机制可能受到破坏的运行区,这也正是由于经济机制可能受到破坏而引致通货膨胀现象发生的经济运行区。据此,通货膨胀可以定义为:经济系统处于安全承受能力和最高承受能力之间的运行过程,由于经济运行机制可能受到破坏的预期而产生的内在性保护现象。
四、通货膨胀程度的衡量
根据上述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和定义,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程度和经济运行点与安全承受能力的距离直接相关,经济运行如果在安全承受能力范围内,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超越安全承受能力就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距离安全承受能力越远,经济运行机制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通货膨胀的程度就越严重。这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基本方法。
一旦经济运行超越了最高承受能力,那么经济运行机制就会破坏,此时,通货膨胀就会出现质的变化,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一种极限状态----奔腾式的通货膨胀(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和第一次欧洲大战后德国出现的那种通货膨胀),出现这种通货膨胀的原因就在于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破坏。
五、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本文至此,已基本阐述了笔者对通货膨胀的一种全新角度的认识。从这些认识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它对经济运行机制被破坏可能性的预示,而并不会对经济产生什么直接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同样的道理,采用“通货膨胀”的手段刺激经济也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会加大经济运行机制被破坏的可能性,所以说,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是一种带有相当风险的政策手段。通货膨胀的最大危害是它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而不是它伴随着什么后果。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常也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这主要是人们对于通货膨胀所反映的本质内涵(经济运行机制被破坏的最坏情形随时可能出现,此时所有的社会成员的利益都将受损)而采取预防性行为造成的,并不是经济运行的直接结果,但这是人们对经济形势及其趋势判断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