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不掺假的本土化教育出来的洋买办,年轻时深刻感受到中国教育治学的严谨和对真理的追求。关于国人的素质教育,愚以为其实还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大平台的,加上我们特有的面子文化,所以今天如果你让着我,他日我也不会让你难过,同时不挑战权贵,接受现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这些道理,家长老师不讲,当时还是的学生我们也感同身受。高手过招,点到为止。 也就是近几年吧,可能是普法宣传的结果,公民维权意识突然增强了,大家都懂得纷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了情感、心理问题也敢于带着面具/墨镜/马赛克/毛玻璃上电视讨个说法了。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变化啊!2004年北京市劳动争议的案件企业胜诉占21.59%;职工占33.91%;裁决形式50%,大于26%的调解形式。维权的结果昭然若揭。

同时,这却为人力资源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一是怎样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之中把劳资矛盾之争尽量地扼杀在萌芽状态,将每个人的工作潜能极大化,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其二要面对赌气的双方,尽量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儒家道理迅速量化,尽量为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减轻压力,甚至还要协调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 假如你买了新车,被人追尾,你打官司告赢了,获得赔偿,但是车的伤痕永远存在,我们也只能靠自己努力提高驾驶技术,开车时前后左右都注意,遇到危险的情况提前避开,这才是所谓双赢的局面吧? 有个以前的年轻女同事,跟外籍老板不和,非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自己旷日持久的官司赢了,但是由于长期的愤怒和抑郁,身体变成甲亢状态,又花了半年才调理好,讲话手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发抖。我不是心理医生,不知道此类结果是否会对这位初入职场的维护正义者有什么帮助。除了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还是心痛的,祝福这位女孩。 也有浑水摸鱼的,希望通过打官司赚些钱。如果你正巧碰到一位也希望借此搏出位的法律工作者,真的要仔细考虑了,到头来赔了律师费不说,在法庭上被法官数落一通,真的这么舒服吗? 还有在谈话时候带录音笔的,偷着录像的,还没来得及调解您就走到头了,您让我们咋说话?这年头,谁活得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