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莒南经验”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熟知的专有名词。一提起它,人们会想到供销社,想到供销社着手推动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性发展。 有专家指出,在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有两块“最低的木板”:一是供销社,一是缺乏组织的农民。从莒南县供销社的探索和经验来看,他们贯彻合作制理念,以“流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方式,最大程度地将这两块“最低的木板”结合起来,塑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供销社,加快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近三四年来,相继有各级官员、学者、其他地区有关人员一万多人到莒南参观、考察、学习;中央主要媒体对此也进行过多次报道。他们对“莒南经验”可能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解读和分析,但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一致赞誉。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在对山东省莒南县等地进行考察后,于12月连续推出《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山东省供销社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调查与建议》、《发挥供销社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作用》等数份调研报告,对山东省供销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做法进行总结分析,并给予充分的认可。 同年12月,“供销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暨莒南经验高层论坛”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出席论坛,来自全国政协、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部门的官员、专家、学者在聚集一堂,热议莒南经验,畅谈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莒南经验”已经从其独特价值指向一定范围的普适意义;从供销社系统走向更纵深的领域;从莒南县走向山东全省,乃至更广阔的空间;从实践探索走向经验总结、理论提炼,进而指导下一步的复制推广。因此,对“莒南经验”,需要进行再思考、再发现、再探讨。
“莒南经验”的“三结合”
最近几年,相继有各级官员、学者、其他地区有关人员一万多人到莒南参观、考察、学习。许多专家、官员对莒南县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做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分析,有人将莒南的做法称之为“莒南经验”。多方意见认为,莒南的做法具有其独特性,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区推广甚至是复制。
本刊记者两次前往莒南,综合多方意见、资料认为,“莒南经验”中有三个方面的结合值得总结提炼。
结合一:商业+供销
了解“莒南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一经验产生的重要背景就是该县商业局与供销社两个系统的合并。
从全国来看,这种“二合一”的做法并不鲜见。很多地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两个部门均是问题多、包袱重,合并起来有利于问题的归拢和“捆绑”解决。莒南县的“二合一”,则同时面临挑战和机遇。
第一,莒南县两个系统合并后,算上离退休人员,员工近一万人,加上两个部门近年来在流通领域处境艰难,逐渐累积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是合并后的当务之急。
第二,莒南县县长丁善余表示,商业系统在县城具有网络优势,供销系统在乡村也具有“点多面广”的优势,两大系统进行合并,其实就是把两种优势整合起来。合并后能够把遍布城乡的网络资源重新改造、整合起来,形成县、乡、村统一市场,构建起一个现代化的经营网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值得注意的是,合并并不必然带来优势整合,也未必能顺利形成统一市场。这不仅有赖于解决既有的历史问题和包袱,也有赖于真正发挥两个系统资源的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选准“抓手”,把流通网络搞上去。
考察莒南的“二合一”,其实质不仅仅是商业和供销系统的合并,关键是实现了“龙头企业+基层社网络”的结合。
一方面,合并时商业系统还有几个经过改革重组的企业。比如开元百货,前身是莒南县的百货公司,经过破产重组而成,率先办起莒南县第一家商业超市。天添乐公司,则由原来濒临破产的县糖酒副食品公司改制而来。这些企业均引进了诸如江苏苏果超市、上海联华等国内大型商贸企业新的现代化流通方式,在城区范围内占有一定的市场。
另一方面,供销社经过多年的减人、减债、减负后,许多农村网点实际上已变成“夫妻店”,基本由个人经营,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网络,而且运行成本高,商品价格难以下来,假冒伪劣问题也难以解决,农民需要的服务跟不上。同时,一些基层社想把闲置的房屋和土地等资产利用起来,搞一些前景看好的项目,但苦于没有资金,缺乏经验和能力。
经过调研,莒南供销社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生产生活领域,更表现在流通领域。由于商业成本大,外资和城市大型商业无意或者无力将触角延伸到村,而供销合作社的主要阵地在农村,以现代流通方式对现有组织体系加以改造,供销社就可以全面提升农村流通水平。
合并后的第一步就是对供销社系统进行改制,使之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的“龙头”和“龙身”。他们便将原先商业系统的开元、天添乐等公司培育成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在对原有供销社社属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带动广大城乡供销社网点发展连锁经营网络。积极发展城乡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等的连锁经营。2003年以来,全县供销社投资流通网络建设5000多万元,改造2万多平方米的超市和各类经营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