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价越调越涨,房价越调越高,楼市越调越乱,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从来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似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房地产成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颇感棘手的问题。业内风传新一轮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即将推出,中国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充满悬念
三年调控 楼市依然乱象环生
一个产业疯狂到足以取代宏观经济的地步,这本身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从1998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化以来,房地产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特别是近几年来,房地产的恶性膨胀几乎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而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几乎成为过去几年的一大社会主题。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业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宏观调控。2004年8月以来,国内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疾风骤雨来势汹汹,而且几乎是每隔半年就会有新的政策出台。先是“国八条”,后是“国六条”,再就是一系列的实施细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市”。
但是,对房地产频繁的宏观调控并没有让当政者绷紧的神经舒缓。由于房地产行业具有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在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政府垄断土地资源,开发商垄断商品房供给,在需求面却是市场化严重过剩,几乎所有的政府保障住房的政策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或缺位或市场失灵,因此,三年的宏观调控带来的唯一结果是,房地产越来越疯狂。其主要表现是:地价越调越涨,房价越调越高,楼市越调越乱,权力寻租越来越突出。目前的突出表现是,地王频出,其楼面地价已经和同一地段的目前商品房价格持平;地方政府突击拍卖土地的现象普遍;普通购房者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只有望房兴叹的选择;而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尖锐。
按照过去的惯例,中央政府在每年的上半年会出台若干的宏观调控条款,而地方政府总是在中央政策出台后寻找化解的绝招,一边大唱天下太平的高调,一边将中央政府冥思苦想出来的调控政策一一丢进垃圾堆。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也就成了调而难控,一调就空的局面。
国家对房地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宏观调控,似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宏观调控早该改弦更张
无疑,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所谓宏观调控出现了路径偏差,很难沿袭过去的老路。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必须要改弦更张。
8月24日,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住房工作会议在北京低调召开。会议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会议重申,城市新开工住房建设中,套型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必须达到70%以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不得低于70%。
有消息称,在这次“住房峰会”之后,一系列与住房保障相关的文件也将陆续出台,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将在年内形成。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即 “24号文”刚刚发布11天。 从“24号文”到全国住房工作会议,这一系列被媒体称为“房改新政”的举措,都聚集于一个焦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种种迹象都表明,一个有关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路线图”正在缓缓展开。
在全国住房工作会议召开前的8月13日,“24号文”发布。其核心是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24号文’的出台意味着,房地产业即将迎来新一轮调控转向:在完善‘市场房’的同时,‘保障房’临危受命。”一房地产业研究人士指出。
解决五大关键问题
记者观察发现,事实上,未来中央政府要彻底解决中国房地产的若干问题必须解决五大关键性问题。
一是制订相对稳定的产业政策,中国的房地产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不象汽车、电信、能源等产业,有比较系统化的产业政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朝令夕改,每隔三五天便出台一个政策,而且尽管全国所面临的房地产市场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央政府还是制订整齐划一的调控政策。这一方面让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另一方面也让开发商无所适从。因此,一个稳定的产业政策是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关键。
二是,适度发展的房地产规模控制。房地产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实现大体的市场供需平衡,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房地产行业的恶性膨胀,土地的放量也十分巨大,开发商囤积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央政府应该制订好市场游戏规则,确保土地出让的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商的开发进度。
三是,加强政府对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施行力度,切实承担起对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的社会责任。从全国住房工作会议通过的一系列文件来看,这一点,政府已经在落实了,但是力度还有待加强。
四是,由于土地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行政权力的过度参与,目前国内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权力寻租的重灾区,因此要确立新的房地产市场秩序,确保开发企业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必须要加大整顿市场秩序和反腐败的力度。乱世当用重典。
五是,要加大力度改变普通民众的购房消费心理,逐步树立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