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辩证法 宏观经济基本矛盾的哲学辩证(之三)



    ――胡志平研究成果网页链接系列之四(撰写于2005年4月)

  作者:胡志平 胡今天

  一.简单经济学第四个观点:经济学博士要懂得西方经济学的两种缺憾

  西方经济学自18世纪《国富论》诞生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庞大、分支众多、学科林立、层次纷繁的综合知识门类。假设:我们并不具备经济学博士学位,更没有读完两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经典,但是,能不能针对我国的经济状况,用简单方法筛选出西方经济学当前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与观点,予以重点关注、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完成理论创新目标呢?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实现的方法只能依靠哲学方法。

  相信“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也同时相信西方所有分门别类的经济学说都是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笔者在《给中国一个大智慧》一书中提出过:人类一切科学思想都要基于一种基本的思维平台,这个“平台”是由三组“对立统一”概念(范畴)组成的,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信息与响应的关系”。其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告诉我们:不同时间、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状况必须创新一种新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所要突出解决的经济问题,也恰恰是它赖以产生的“经济存在”。

  顺着这一辩证逻辑,来看看各种“经济存在”所对应的“经济学说”,接着提取我们可能接近的历史时空相适应的经济学精华。

  18世纪的亚当·斯密是首先发现价值规律作为“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调节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学创始人之一。斯密把节制消费看作是资本积累、扩大财富最直接高效的经济原动力。概括说,也就是自由资本的原始积累优先原则、投资优先原则、生产力优先发展原则。我们从西方古典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笔下读到的吝啬资本家“高老头”,正是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所对应的“经济存在”。当时,自由资本正面对着一个巨大而空旷的市场需求空间,商品能造出来就能卖出去,资本能扩张就能生存,再生产力能扩大就能赚钱。有限的商品数量很少受到市场空间的制约。

  紧接斯密之后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其前辈主张的高积累、低消费、快速扩张(粗放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用最大化原则”,从此把经济学从单纯发展生产力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购买力领域)。不用查阅当时资料就可以猜想,此时的“经济存在”可能已经受到了买方决定价格的影响,商品数量比过去多了一些,所以,新的理论不能只顾“产能”了。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歇尔经济理论诞生,他把“效用最大化原则”发展成了“利润最大化原则”,并在《经济学原理》中开始正式把“消费”列为研究对象。由于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主要重视的是投资方的经济动力(主观原动力),所以,研究经济发展客观原动力的经济学,自《国富论》诞生后算起的数百年间进展十分缓慢。虽然马歇尔把消费列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却并没有认识到购买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所得出的结论远不及马克思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性分析。

  1929年到1933年,全球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此时,“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被凯恩斯首次明确提出,凯恩斯把刺激消费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

  到了19世纪中后期,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的数十年间,西方世界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此时,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许多西方国家通过福利政策调节财富分配,一定程度缓和了阶级矛盾,也有效平衡了宏观经济运行。(以上知识点均可在《辞海》中获悉,关键是要有先进思维方法实现创新意识重组)

  20世纪是数字化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各个领域纷纷探索数字化经济模型,这对经济运行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无疑增添了现代技术手段。但是,数学经济学必须以宏观经济学的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其数字技术效用才可被正确使用,如果宏观原动力运用不科学,数字技术对宏观调控的贡献等于0。

  我们从上述“经济存在”决定经济理论创新的时空变化中,看到了西方经济学的精华:主要是解决了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对外扩张、资本高效运行的主观原动力的保持、创造和激发等一系列科学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也刺激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客观上三次激活了新科技带来的新市场空间,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因此,笔者评价:西方经济学门类在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动力的创造激励上、在客观上激活科学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确实收获了两张“赢牌”,也恰恰是我们一度失去的两张“赢牌”。这一事实是不能回避的。

  但是,以私有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从激发和启动每个人强烈的财富欲望来启动宏观经济的。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的自然法则,西方经济学当然要适应私有制经济特点,首先研究和成熟起来的恰恰是经济领域针对“主观原动力”的有效刺激和管理,包括价值实现的“杠杆”、价值欲望的肯定、金融学、管理学、边际收益论乃至对“消费现象”的研究等等经济学说,均是以投资者的“主观原动力”为归宿和焦点。这种经济学研究角度的推进过程,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美国“中产阶级”壮大到占人口20%以上时,才被延展到重视关注以较全面的“客观原动力”来调整宏观经济,比如:启用消费指数来平衡经济运行,也开始运用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从非理性角度刺激购买力提升。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极其缓慢的演变过程,跨越了三个世纪。直到今天,西方针对经济发展客观原动力的研究,仍未达到成熟、健康和全面。

  在私有制条件下,从一国生产力到一国购买力――这种从根本上变换角度的经济学创新体系,是很难发展成熟的。要么像北欧、中欧小国被动陷入高福利社会,维持经济低调运行,保持人人过上富裕生活;要么像美国一样拚老命维持“全球战略”的市场扩张态势,搞得国际社会很不和谐。

  中国目前的生产力和购买力发展空间都很大,既不能过早走高福利道路,也因科技优势的局限不能以单边“主观原动力”实现强势对外扩张,面对这种暂时不能改变的历史时空,我们,第一要蓄势、忍耐,第二要考虑经济学创新方向应该怎么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长起来了许多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博士,笔者首先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但同时也要提出一个忠告:作为博士,一定要懂得西方经济学全部门类的两大特点。其一,它是以主观原动力为起点和焦点来推进经济学体系发展和完善的,虽然也涵盖了客观原动力的某些科学成分,但至今不能达到完善程度。一个缺憾。其二,生产力和购买力都要通过商品的双重性来实现,西方经济学并没有体现两者并重,更没有认识到:不论是国家购买力指标还是国民购买力指标,都是生产力是否现实、是否有效的科学衡量指标(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有效需求指标和国民购买力指标来实现、来衡量)。由此判断:马克思关于商品双重性的分析,恰恰是经济发展观的“科学之根”,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门类中并未突出体现。显然,也是一种缺憾。

  为什么西方经济学会出现上述缺憾?一是制度造成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动力要占主导地位。二是商品的双重性在《资本论》中最终被不准确地推导出了“制度激变”的结论。西方政府有点怕。这一怕,势必影响到科学探索,也影响到揭示经济发展原动力构成原理的“商品双重性价值理论”在西方社会的广泛传播。

  二.简单经济学第五个观点: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基本矛盾必须在区隔中统一

  有人问笔者:什么叫“经济”,许多经济学权威不能确切回答,你能不能找到理论上的简单明确的界定?首先,任何人都不是神。我们解决过悬疑两百多年的“新闻事实”的基本含义问题,解决过“信息”含义的科学界定,也比较正确地回答了人类“意识”的科学界定。但什么叫“经济”,不经过认真思考、不经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没有人能一口答定。我们还是用寻找对等概念的哲学方法来探索。

  本文,可以先扫除第一个外围的理论屏障,确认: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是两码事。

  我们通常阐述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的,看起来这个“基本矛盾”阐释的是经济问题和经济基础问题,实际上,社会基本矛盾是政治概念。因为只有“政治”才可以通过确认社会基本矛盾来确认治国重心。请分析政治家邓小平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邓小平不是一个拘泥于既定概念形式和单一形式逻辑的思想家,他的多数论断都是直接面对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他的话,用单一形式逻辑分析常会曲解,只有用辩证逻辑分析、用“实事求是”方法才能体味出真理的千均分量。在这里,他没有谈经济,也没有把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搞混,而是很明确地基于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来谈政治,谈治国重心。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治国重心,是搞经济建设还是搞阶级斗争?是抵御外强侵略还是实现统一大业?这不是经济学家选择的,而是政治家选择的,是分析现阶段性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所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是指导一国政治如何运作的科学观点,是初级阶段政治学和社会发展史的科学观点。它不属于经济学和经济运行范畴。

  经济学家们很难给“经济”一个科学界定,恐与政治家谈的“经济”和经济界谈的经济,难以清晰界定有关。政治家所谈的“经济”常常指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经济学家谈的经济,应更多指经济自身的科学运行规律。

  如果用上述政治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来指导经济运行,那我们就只有一种选择:埋头改变落后生产力的面貌,尽快积聚包括民众在内的各方财力来发展生产力,只有先把落后的生产力改变了,才能最终达到满足人民需求的目的。显然,政治概念即使是科学的,如果直接用来指导经济工作的运行,就不是科学的发展观。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有较大区别。而且,在科学没有达到人类完全认识自我、认识赖以生存环境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面对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永远是落后的。美国的生产力比我们先进,但在满足人们航天旅行时则要开价千万美元才能给一张“宇宙门票”,如此昂贵,主要原因是满足不了人人都去太空旅行。而为了满足这种单一需求,倾一国之力发展生产力,造出更多更好的“太空站”,又会导致经济失调,民众的购买力降低,综合国力反而倒退。中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有科学良心,要坚持按“经济矛盾律”指导经济,不要等到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复杂时,再根据社会矛盾来调整经济。

  宏观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可以缓解和激化社会基本矛盾,但并不受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指挥和调控。它是由经济运行的自身的基本矛盾所推动、所调控的。这个基本矛盾就是:(以商品为中心表现为)生产力与购买力之间的矛盾;(以价值为中心表现为)人的创造价值的欲望结合生产力要素所凝聚的“主观原动力”与人的使用价值需求结合货币支付能力所凝聚的“客观原动力”之间的矛盾。经济运行自始至终在这种基本矛盾中启动、前行和受挫。其中,购买力既包含国家购买力也包含民众购买力,使用价值需求既包含生产资料和战略储备使用价值,也包含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在客观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本来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实际上可以经常性地超过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因为,尽管人的需求可以不断增长,但货币支配能力则受着国家经济制度和宏观经济指导思想的调控。购买力的两要素构成短缺任一,都标志着购买力水平下降;短缺任一,也标志着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水平下降。同样,生产力构成的三要素,也是以最短缺的要素来衡量现实生产力水平。比如:有人才、有先进设备,而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生产力有效水平就只能以最短缺的资源(某种不可或缺的劳动对象)指标来衡量。

  三.简单经济学第六个观点:研究和确认我国市场经济目前所处的历史时空

  从西方经历过的市场经济演变过程来看,经济运行大致要走过三个阶段:

 矛盾辩证法 宏观经济基本矛盾的哲学辩证(之三)
  一是贫困需求阶段――市场空间很大,商品奇缺,基本需求嗷嗷待哺。此时,创造价值的“主观原动力”可以尽情发挥,经济运行只要求尽快积累资本、尽快实现扩张,尽快发展生产力。我国和西方社会都经历过这种原始积累阶段。西方某些国家这一过程延续了百多年,与对外殖民扩张,开拓巨大的贫困需求空间有关。

  二是有效需求阶段――市场空间出现结构性差别,社会消费群体出现区域差别和阶层差别,同时造成产业结构出现反反复复动态失调,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性随时经受着严峻考验。这一阶段,西方因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动力”不可遏制,从而经历了阶级矛盾尖锐激化,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这一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最能检验出经济学界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学门类的科学性。

  三是科学需求阶段――它不仅要求生产力高度发达,而且要求人类科学认识自我、科学认识所依赖的生存环境要达到很高程度,要求平衡市场经济的信息采集手段深入千家万户。还必须要求全球贫富差别缩小,霸权意识彻底根除。达到这个阶段还很漫长。

  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矛盾,总是要客观地表现为需求优先原则(即购买力或使用价值优先原则)这种原则,在贫困需求阶段的市场经济中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没有被当时的经济学家明确认识。因为那时的经济有效运行,只需要衡量生产力发展速度,不需要衡量需求的有效和无效,空空荡荡的市场掩盖了“客观原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突出了“主观原动力”――资本家、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的功劳。

  市场经济发展到“有效需求阶段”,则日益凸现出适应、开拓和创造市场需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的、首要的拉动力,并稳定显示出经济运行的“客观原动力”对“主观原动力”拥有决定性地位,它随时可以制约和促进生产力停滞和发展。上个世纪之初,完成原始积累的福特公司在美国率先实现了T型车批量生产。但是,这种先进生产力则遭遇国民购买力的制约,导致福特一实现批量生产就陷入困境。老福特以力所能及的措施开创了启动市场的先例:大幅度提高员工工资,首先保证福特员工不仅想买而能买T型车。结果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在这三年中,T型车被福特员工开到许多城市,又招徕了大批用户。福特公司从此获得长足发展。同样,因为T型车长期没有换型改造,被同行企业新式轿车取代了市场需求,福特又再次陷入困境。

  倡导市场经济“客观原动力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只有提高工资水平一种思路,增加必要的战略储备也是思路之一,给农民免税、发放种粮补贴,提高占人口60%以上的农民购买力更是中国特色的大智慧。国务院近两年的决策是有远见的。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积极研究“客观原动力优先原则”,这是一个相比西方经济学更有创新优势的领域。因为,基本制度不同,可以较快实现的创新思路也大不相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满足最广大民众物质文化生活为宗旨的,在面对“主观原动力”和“客观原动力”两种宏观调控思路时,我们不能再像改革开放之初一样,照搬西方经济学传统,只注重“主观原动力”的激发和管理。为了赶超西方,两种经济原动力都要纳入宏观调控手段,其中更要注重研究“客观原动力”优先原则。我国经济如果只激发了人人和各地政府期望财富逐年积累和扩张的“主观原动力”,却暂时没有科技优势去争夺强国已经占领的国际市场,更不能用战争搞殖民主义(西方市场经济先期发展所具备的某些优势我们没有),这就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客观原动力”陷入不足之困境。“主观原动力”不足可以依靠“客观原动力”拉动;而“客观原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主观原动力”越足越有可能导致经济崩溃。

  (引用请注明出处)

  2005年4月撰写

  参考文献:

  ①人民出版社1995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人民出版社1983年《资本论》

  ③人民出版社《邓小平文选》

  ④胡志平撰写的《给中国一个大智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0356.html

更多阅读

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如何形成有效的产品策略(之三)

     二、步骤2:产品内部评估  产品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是以尽可能快的频率、尽可能高的价格向尽可能多的人销售最大量的产品。因此,销量和利润是企业内部评估的两个重要维度,评估、平衡这两个维度的变化,是解决啤酒企业

经济学人翻译 《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译版(之六)

中国的经济制度(十二之六)张五常著·译第六节:县制度的佃农分成中国的经济改革可分阶段看。第一阶段大约从一九八○到邓小平退休的一九九二。这阶段的发展,主要是从以前的等级排列权利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那边去,以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莫菁2008.07.13 (2008.07.15)《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译版(之九)

系列专题:2008中国营销第九节:县际竞争的其它效应 这些日子,读中国媒体报道的经济政策要小心。撰稿的人不是说谎,但往往误导,因为他们一般不理解中国的经济制度。县有相当大的经济决策自主权,好些时没有执行北京公布的政策。最低工资

声明:《矛盾辩证法 宏观经济基本矛盾的哲学辩证(之三)》为网友鹏飞九万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