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成品油市场混乱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再次发出通知,要求控制国内大部分终端市场的中石油、中石化集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销售,不得超越定价权限和范围擅自制定和调整价格,此举被认为是国家有关部门为进一步稳定成品油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抑制通货膨胀的又一有力举措。然而,仅仅依靠管理部门的通知、指令就能够抑制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势头吗,或者说,单纯的产品价格管制就能够保持长期的物价稳定吗?仔细思考一下,两部委此次的“通知”可能还是治标之策,而非治本之法。
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按照原因分类,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混合型通货膨胀。其中,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被认为是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成品油是现代经济社会必须的战略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上游原材料,成品油价格水平的持续走高无疑是形成和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面上看,此次油价上涨仍然是受国际油价上涨、国内需求旺盛等国内外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这些理由也在过去的一次次价格上涨时被经常提及,并被国内相关企业用来应付各方指责屡试不爽。但从根本上看,国内油气巨头敢于调价、能够调价还是源于“屁股决定脑袋”的位置决定论,源于他们处于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市场环境,具有难以动摇的垄断地位。这些垄断企业不需要参与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也不需要过多担心消费者的需求与选择,只需要在产量或价格上做做文章,为自己的员工多谋些福利,关心自身垄断利润的收益和分配就完全可以过上普通企业难以企及的幸福生活,他们甚至不需要关注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都敢于也能够“两耳不闻公众事,一心只读利润书”。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成品油只是众多原材料中的一种,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也只是揭开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冰山一角,在中国,不仅是目前处在风头浪尖上的石油、石化行业,煤、电等上游原材料、能源行业,由于改革步伐相对缓慢,民营资本进入障碍严重,计划管理色彩浓厚,至今仍然都处于高度垄断的市场环境下,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虽然产品的服务和质量一般,但价格这一最灵敏的市场信号却不能发挥作用,难以达到性价比的统一,只会不断侵蚀着我们得来不易的社会福利。而且,如果垄断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这种行为的作用就会不断放大,垄断的地位也会不断固化,相关产品的价格就会持续上涨,这样,即使没有全面通货膨胀,也会有结构性通货膨胀,没有短期通货膨胀,也会有长期通货膨胀,没有急性的通货膨胀,也会有慢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可能最终演化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自然”而“合理”的现象。
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消除垄断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治本之法,加快推进原材料、能源行业改革,进一步削弱行业进入壁垒,打破上游企业的垄断格局,加大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削弱垄断企业控制产量和价格的能力,着力推动我国原材料、能源市场化进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微观市场的经济活力,还可以提升上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的生产效率,更有助于缓解长期价格上涨压力,抑制通货膨胀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