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对外公布了11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6.9%,创下了近十年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新高,这也是CPI增幅连续四个月突破6%。此前的1-11月份,CPI涨幅分别是2.2%、2.7%、3.3%、3.0%、3.4%、4.4%、5.6%、6.5%、6.2%和6.5%。
从公布的信息看,11月份涨价幅度较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及服务性收费上,包括猪肉、油脂、肉禽及其制品、鲜蛋、鲜菜、鲜果等食品类和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等方面。11月份仅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5.94个百分点,如果扣除“食品因素”,其余纳入CPI统计口径的7大类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只有不到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本轮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是肉价和油价等拉动,仍属于结构性物价上涨,本人也是比较赞同姚景源先生的基本判断。
目前的物价上涨以及有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和1988年及1993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那时候的物价飞涨是缘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过渡中,民众购买欲望的喷发,市场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距。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绝大多数的商品已经供大于求,而出现价格上涨过快的,正是那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提高价格的品种,属于价格斧正的市场行为。
如果撇开商品涨价过快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来看,本轮涨价幅度如果适当,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下半年来看,只有9月份CPI涨幅稍有回落,其回落的原因依然是当月肉价有所下跌。可随着冬季的到来,“两节”期间居民对农副产品的刚性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猪肉及其他食品类价格继续上涨将难以避免,肉价的上涨将继续担当着CPI高企的主因。此外,国际、国内石油价格的上涨以及发改委近期发布的水、电、气即将开始新一轮涨价的消息,也会助推物价的进一步全面上涨;国家高调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公务员阳光工资的实施、离退休职工工资的调整、军人工薪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都会提高或激发居民的购买力,推动着CPI的进一步上涨;房价的快速升值、股市的泡沫,也会使一部分人的资产迅速膨胀,这类人的购买力在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虚拟货币实际上也在同步增加,“钱毛了”的结果最终会加速CPI的上涨。
由此可见,12月份的CPI增幅将极有可能再创新高。
由于中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全年不到5%的CPI增幅其实不必惊慌。据统计,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受“结构性通胀”的影响也是相当严重,去年平均通胀率为5.1%,今年预计为5.9%至6%。此外,今年财政年收入将要突破5万亿大关,也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即使12月份CPI涨幅仍然增高,但仍将处于可承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