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应聘 由一个应聘案例想到的--求职心得



时近初春,对于不少的打工族来说,一个大举跳槽、纷纷易帜的季节又悄然而至。笔者曾于数日前为朋友作一应聘策划,在过程中颇有感触的是:在我们周边确有不少有才者过不得应聘一关而踌躇。但细想来此类事原本就是供需双方的一场博弈,可能由于少经此道而不知其中章法而失利罢了。现本人将个中体会整理成文发表出来,只希望给同处此类情景的朋友们一个借鉴。

――笔者序

背景资料:朋友多年来就职于北方某连锁企业,历任行政部各职直至部门经理。其数月前南迁江苏后,由于多年不曾“跳槽”而不谙职场面试之道,以至每每应聘不利,信心受挫。

最终朋友经过多方比较后,锁定某家电类零售连锁企业。在与之初步接触中,令他颇感尴尬的是:当信誓旦旦地谈完在原工作单位工作经历后,对方竟意外的为没听说过该单位表示抱歉。想来此情况原本无可厚非,由于南北地理跨度大而互不了解不足为怪,但重点在于:这会使该企业源于对朋友工作单位没有印象定位,从而对个人的能力及价值无法准确定位(就像白酒一瓶被认为是茅台或是普通白酒,二者的身价不可同日而语一样),这无疑对个人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从而我们不得不有针对性地在个人简历及面试上多下了点功夫。

当即请朋友把简历发来给我,读后感觉:其一,所述全面且详尽,但不能突出重点以针对此次应聘职务特点,且条理性略感不足。其二,错将原工作单位介绍的背景资料应当放在简历的开篇,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其三,版面设计单一,容易让人产生感觉与视觉疲劳。这全是一些很容易被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很可能在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笔者就其了解,做出总结如下:工作经验丰富,但由于面试经验不足造成应聘过程中不能发挥强项展示自我,尽而频频失利。针对如上不足,笔者对其求职过程中的问题分别处理,直至最终使其得尝所愿。

笔者将结合此案例过程而总结的心得体会分述于下,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自我定位:

当人们面对事物时,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想(或做)。这主要体现在面对事物时的第一反应为目的,即“我想做什么”;其次才是方法,即“我该怎么做”。然而在此着重提出的是,这一方法论在成立的同时又是不全面的。它缺少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对自我定位的认知,只有认清了自我才能进一步的有的放矢。

大家都经历过刚走出校门时的阶段,并且好多人还在一直坚持着那时对待工作“骑着驴找马”式的思想左跳来右跳去。当然这在最初阶段本无对错可言,因为它可以理解为在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随着时光推移,当你年龄不再被大家看作是毛头小伙或是小姑娘的时候,一份频频易主的工作简历可能给考官留下更多浮躁的印象,更因此使你在起跑线上已经先失了一分。

至于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笔者一般采取归纳总结法,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学业专长、未来预期等客观条件,以行业及职务类别进行归纳。以上述案例为例:很直观了解到,笔者朋友强项在于以往零售业行政及店面管理工作,弱项在于初入当地,对地理及南北文化差异形成的民情差异不甚了解。那么针对此情况,可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此类行业及相关职务的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利用其它时间通过查地图、乘坐公交车等廉价的方式熟悉周边环境比较地域差异。整体看来,此二者在同期进行互惠互利的同时更是一个人溶入新环境的开始。

从而,自我定位在于进一步核定自身实力,然后带着这对理性的目的去发现身边的每一个机会。而这也正是笔者在此施以重墨的原因所在了

二、寻找机会:

前者提到自我定位,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是寻找机会。笔者看来,求职与招聘更可当作是供求双方的一场博弈来看待,供者针对求者招聘信息中的职务用自身所长加以迎合,终至各自得职、得才的目的。

这里笔者认为值的一提的是,招聘方在招什么样的人?就笔者所知,未在招聘信息上公开全部招聘岗位的单位不在少数,例如:招聘明细中只有办公文员而没写办公室主任,但实际招聘操作过程中却有对此职务人选的考核与选拔。暂不去论招聘方此类做法的目的何在,此间笔者仅是想提醒求职的朋友,不要被此一叶障目而错失良机。

三、把握机会:

人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好的机会更要会把握,而简历是第一步。

首先,简历作为个人与单位之间互相了解的一个重要媒介,应有一个母版,即上面注明了自己的各项信息,按不同的求职有针对性作对应改动,切不可千篇一律。

作为招聘方了解求职者的第一关,多是要求先将简历投至该单位邮箱以供其初步甄选,所以一定要做到以下四点:针对性强、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布局合理。

1、针对性强:简历中的工作及学习重点要与所应聘职务要求相对应,使招聘方在有限的篇幅里直观的了解到你应聘该项工作的强项何在。

2、言简意赅:简历称之为“简”,一定要简而全,语言经过提炼,不能拖泥带水。试想,考官可能要同时面对数十计以至数百计的简历,不可能每份都细细研读,所以要用最简练的文字,让其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你的“闪光点”,从而产生印象,这样才能为下一步面试中的沟通打下基础。

3、条理分明:这是实现前两者的基础,因为你对所应聘职务的针对性和让人一目了然的语言文字都必须通过这一点来实现。这即是一方面考核人的语言组织水平,也是在另一方面考查人的能力水平。试问一个连自己的简历都写的浑浑沌沌的人,有谁还敢奢望他在工作方面井然有序呢?

 求职应聘 由一个应聘案例想到的--求职心得
4、布局合理:人在看久了或是类似的东西看多了时就会很正常的产生感觉和视觉疲劳,所以一分简历在布局上一定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一点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哪怕就让人看一眼,也能知道这里面重点写了什么。这让笔者不禁想到,在几年前电视里报导,有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工作,在简历上大做文章,以至于专门设计封皮。不仅造价不菲而且浪费精力,而招聘方也不会因为你的简历做的漂亮就对你另眼相看的,因为这毕竟还只是“虚”的。当然,这对于学习设计专业的朋友应另当别论了。

小结上述四点为一句话:以使你的简历即便让人只看一眼,也能知道你的强势所在并留下印象为最终目的。

简历过关,下一步是面试。面试作为供求双方首次正式面对面沟通,一言一行都在这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于此间的若干基础与规矩,网上的很多文章里都有著述,故无需再论。下面笔者谈及部分细节问题的处理。

1、摆正心态 不卑不亢

首次面试中的问答多数是基于简历,大可看作是通过对简历的口头描述来整体给人“相面”,故而在原则上同样需遵循上述四点要求。之外就是一个心态问题,作为应聘者不仅应看到是自己在找一份工作,同时也应清楚,企业一样也是在求贤,所以求职与招聘原本就是一种互惠互利双项选择的过程,这中间不存在疏高疏低的问题,所以作到不卑不亢也就足够了。换言之,如果在心里单方面扩大自己“求”职的比重,言谈中唯唯诺诺或是只唱“喜歌”就很容易背离自身定位,也不一定给对方留下什么好的印象。

2、点到为止 适当拓展

一般初次面试的时间不会太长,从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从而不会有人愿意听你以前“长篇大论”的“丰功伟绩”,要知道――面试主要是企业在了解你而不是你个人的业绩表彰会。言谈间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感受,例如交谈中难免会涉及到简历之外的内容或是一些跨行业、跨地域的情况,考官很有可能不了解,如再就某一话题谈下去将会让场面变的尴尬,假设出现这一情况对双方都无利处,所以应聘者在之前一定要审时度势地作到点到为止回归主线。何况自古有“言多语失”一说,所以这中间“度”的把握更显重要。

3、避虚就实

古《孙子兵法》就有“兵者,诡道也......”的言论,在本文所谈及的应聘面试中亦可作为借鉴。

开篇笔者就已提到这本是一场博弈,但要供求相得益彰仅凭上述几点还略显不足,只因那些内容已成定势并且可发挥的空间不足,所以只能得一个“稳”字。当然这对于一般的应聘者也就足够了。

但是从某些管理岗招聘的侧重来看,在考查应聘者学历、工作经历等基础硬件条件之外更为看重一个人的应变处事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出一些让人着实棘手的问题以看应聘者的应。这时,首先听题莫慌,其次就要用到“避虚就实”这四个字。当然笔者不是要让应聘者回避问题,而是要清醒地应用它项“适时”补充不足。就笔者体会而言,对方提出此类问题大多不是要你回答一个“标准答案”的,因为此类问题多是因人而异,根本就无标准答案而言。对方目的恰恰在于所听到、看到作答时的语言组织、情绪控制、应变能力等等的“怎么答”而不是“答什么”。这正是笔者所说的“避虚就实”――避直观问题之“虚”,就其考核真实目的之“实”的关键所在。

再次小结上述三点:面试重在体现个人素质,彰显自我的同时更要慎言慎行。

过了这个阶段,就只是等待有无复试的消息了。一般情况下,复试的主考官都是公司的主要领导及直接领导,能走到这一步说明你已经成功了80%,在这一关中如果没有重大的纰漏,试用期也就指日可待了。

至此,一次应聘的大体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已简述于上,更多的东西还是需要到实际工作中去体会。笔者愿携此文助大家走好应聘路。

文尽于此,止笔。

姚 骏

2008-2-2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0104.html

更多阅读

由刘烨访谈想到的孩子教育 刘烨访谈节目

要说今年《爸爸去哪儿3》中火了谁,绝对非火华社舍长及软萌暖甜的混血儿子莫属。看《新闻当事人》,听刘烨一次次戳中泪点的诉说成名前后的苦乐,遇到安娜前后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对未来的憧憬。访谈中说:在他事业、爱情两失意时,他遇到生

由“大树理论”所想到的 大树理论

由“大树理论”所想到的许久没来博客经营了,斯妤的“生命剧院 心灵花园”里杂草丛生,今天得闲来除除草、施施肥,也欢迎朋友们一来小聚。最近,我有幸加入严虎博士组建的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手册的编写团队。“读画识心”,通过绘画的投射

由仁吉公主想到的 仁吉公主

微博上有人提到了仁吉公主,这个跟我同岁的女生,拥有佛二代和红四代的身份(其父为班禅十世,其母为投共国民党将领董其武外孙女),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教宗的女儿,她还是有不少拥趸,有人说“听说公主很灵”。我好奇便翻看了下公主的微博,翻了几

声明:《求职应聘 由一个应聘案例想到的--求职心得》为网友一生何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