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伊始,印度总理辛格、英国首相布朗等两位外国政要的前后脚来访成为新的一年里中国外交的成就。百姓对这等政治事件原本不关注的,影响也仅仅局限在部分道路的暂时戒严——官方将道路戒严统一称为“临时交通管制”。作为政治中心与全国的首善之区,这样的情况在北京也算是家常便饭了。再加上原本车辆就多,另外越来越多的马路杀手从驾校里出来,所以交通就难免经常拥堵。所以,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不由得无奈地感叹:
——在北京工作,容易吗?
在笔者看来,两位政要有微妙的关联关系。
印度的辛格与英国的布朗都是学经济出身,并从主管财政转而成为首相(总理)的。而在美国“次级贷”的影响不仅没有随着2007年度的结束而结束,甚至有逐步蔓延到欧洲乃至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下,这些国外政要的来访似乎都有另一个使命,那就是通过对本国制品与服务的推销而得到中国市场的支持。
布朗是在如下的一些背景下进行来华访问的:英国房价已经高涨得让人难以承受,英国的第五大银行Northern Rock由于面临挤兑危险而游走在破产的边缘,英国央行刚刚将基本利率降低以刺激经济,更重要的是,英国面对美国次级债冲击,同样有出口美国商品受阻的市场压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俨然已经成为英国经济的救命稻草。所以布朗之中国行也得到了“超级推销员”的称号。
而印度的辛格来华访问的核心是希望建立一种战略联盟。中印两国在住房、地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以及传统医药等方面签署谅解备忘录。媒体对辛格总理访华的评论是:其访华期间的重点是提升中印经济关系,而非政治关系。辛格与温家宝总理共同呼吁启动正式谈判地区贸易协定,该协定将有助于减小印度贸易逆差(注意是“逆差”而非“顺差”),而签署这一协定的背景是印度工商业界十分担心自身的工业能力在对抗中国强大制造能力方面的困难。这一协定的签署将会降低这种困难的难度。
从结果来看,布朗的中国之行就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奥运会合作等与中方达成9项共识,这些共识包括:一、将中英副部级财金对话提升为副总理级经济财金对话;二、建立中英青年交流机制;三、将2010年双边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四、启动中英科学桥计划;五、抓紧制订中英卫生创新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六、开展中英面向2012年奥运会合作计划;七、加强中英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建立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合作;八、密切在热点问题上的磋商与协调;九、推动国际机制改革和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会谈后,两国领导人出席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以及两国教育、能源等领域8个合作文件签字仪式,合同金额近8亿美元。并表示将2010年双边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
从近期看,英国第五大银行Northern Rock由于政府所采取的拯救行为而股价当天就应声涨了42%,相信访华给布朗带来了信心,而这也可以是布朗来华访问的收获之一。从远期看,在英镑与人民币的基本利率升降明显的时候,谁更能够赚对方更多的钱同样很明显。
而辛格的中国之行,相信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至少中印在铁路领域达成谅解,这将促进两国铁路部门的合作。
当然,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区域经济是可以独立生存的,任何国家都需要盟友,才能应对敌对国的合纵与连横。作为10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与印度都需要相对比较宽的产业链,否则不可能变成现代社会。比如龙象成为国际媒体上频繁出现的词汇,两个与此相关的杜撰的新词也迅速在国际上流行。
印度知名政治家兰密施则在2005年出版的新书中“冒险”使用“CHINDIA”一词,以表达在21世纪中印一体、共同利益大于战略分歧的判断。2001年,国际投行机构高盛公司的分析师创造出“金砖四国”(BRICs)一词,形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特别是高盛对中国和印度尤为看好,对后者更青睐有加。他们发布预测,认为到2050年印度将超过美国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相关媒体报道,中国需要加强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在这个领域仅相当于印度的1990年代,而印度更急切地要改变制造业的软肋,国内生产的消费品已无法满足正在成长的中产阶级的需要。“近几年印度的通货膨胀显示,他们的供给不足,这很类似中国经历过的1980年代”。单纯从这一点就足以延缓中国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候,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而当下,全球的金融大环境随“次级债”而进入动荡的时候,当全球都在面临能源成本的提高的时候,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国家,中国再次展现了对世界的责任感,不过这次的潜台词是人民币肯定升值。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大盘没有跟随国际市场的低迷而下跌时,评论人士说,中国市场有特殊性,而在连续的下跌的局面下,分析人士又说是“受周边市场的影响”。
反正评论界人士总是有的说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市场都不能从整体市场中割裂开来。
笔者真正的疑问是:
让中国承担全世界的压力,这是否公平?
以经济利益换取政治的和平共处,这对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是否得不偿失?
在全世界的许多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降息以刺激经济并应对“次级债”的冲击的时候,自去年9月18日以来连续第四次降息。在此前的三次行动中,美联储累计降息一个百分点,将利率从5.25%降至4.25%。并在1月22日紧急降息0.75%,从而达到了3.5%。
中国依然提出了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率达到了创纪录的15%,假如不出意料,将会在随后几天内加息。并使得人民币的基本利率超过美元的水平。由此带来的进口压力与出口压力都会使得制造业与房地产生存在寒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同样高得离谱,CPI的增长速度一点都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业压力、人才成本、运营成本均随能源价格的高涨而有所提高。这些都很有可能让中国的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同步进入寒冬。
当中国的制造业遭遇出口受阻的同时,同时在国内还要遭遇进口商品的冲击,同时是能源与粮食食品等生活成本与《新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人力管理成本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紧缩型的货币政策也使得融资渠道受到阻塞。在此多重压力之下,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
在这个时间节点,优秀的民营企业更成为海外资本争相猎取的对象。
随着QFII 额度指标提高,纽约交易所、NASDAQ都已经在中国设立代办处,而这次布朗把伦敦交易所也带到了中国。不能忽视的是:那些资本通过基金、通过金融手段,通过收购与兼并、参股等等方式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与控制。这个细节是不容忽视的。
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会让本土的企业(即使是民营企业)自生自灭,甚至引来外狼吃掉本土企业这些羔羊的。他们至少应该像牧羊人一样,对自己的羔羊尽到保护的义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