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976年至今,美国的对外贸易已连续32年处于逆差的状况,美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挽救美国经济的举措未能阻挡对外贸易逆差增加的趋势。美元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财政赤字因素,资本流入等都是构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美元因素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之一,美元的特殊地位使得美元不但享有“无泪赤字”来转嫁国内风险,而且直接促成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维持其巨额贸易逆差下经济的增长。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是其经济增长的内在需要,是美国国际分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经济繁荣造就了巨额贸易逆差,巨额贸易逆差则对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低失业率,低通涨做出了贡献。可以说,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强大的表现,而不是竞争力下降的标志。
关键词:贸易逆差;持续性;美元论;产业结构
THE DURATIVE RESEARCH OF AMERICAN’S TRADE DEFICIT
ABSTRACT
From 1976 to now, American foreign trade has been in a deficit condition for 32 year .American government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American economy, but which could not resist the soar tendency of foreign trade.Dollar element, industry structure element, financial deficit element, capital import, etc are all the factors of American substantive trade deficit. Dollar element is one of the factors of American substantive trade deficit. The dollar’special status not only makes dollar own “ transferring domestic risk, but also direct causes the surplus of American capital and financial item, maintaining its economic growth under substantive trade deficit.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the enormous trade deficit in the U.S.A. is not only theInternational need of its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result of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pision of labor, and that its trade deficit is the performance of economic prosperity, not the symbol of low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moreover, it makes grade contribution to the adjustment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s.
Key words: trade deficit;durative;Dollar element;industry structure
1 绪论
1.1课题背景及目的
1.1.1 课题背景
“二战”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最早出现于1968年,1983年美国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外投资的净收入回流弥补不了对外贸易的逆差,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从1982年的242亿美元上升至578亿美元,而对外投资的净收入从1982年的352亿美元仅增加到364亿美元。美国从此由一个资本净流出国变为一个资本净流入国。此后,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987年达到1517亿美元。1988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开始下降,到1991年,逆差又回到311亿美元的水平。但从1992年开始,其贸易逆差又呈扩大趋势。1993年和1994年贸易逆差以年均约300亿美元的速度扩大,1994年逆差达967亿美元。此后三年逆差缓慢增大,1998年又大幅上升,从1997年的1078亿美元上升到1669亿美元。1999年和2000年逆差更是以年均约1000亿美元的可怕的速度扩大,到2000年逆差达到3787亿美元。2001年逆差有小幅回落,降至3583亿美元。但是,200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又开始扩大,从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02年前三个季度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达3146亿美元,超过上年同期462亿美元,增幅达17%。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8922.6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12%,全年贸易逆差7636亿美元,增长6.6%,贸易逆差规模创近五年来的新高。
表1 1992-2005年3月美国贸易差额与经济趋势对照表 单位:% 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商务部网站
1.1.2 课题目的
2002年伊始,美元对各主要货币开始贬值,美元贬值有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持续多年的大规模贸易逆差所造成的贬值压力。美国贸易逆差规模之大已经使其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政府对那些双边贸易中对美国有较大顺差的国家和地区,挥舞反对不公平贸易的大棒,以制裁手段相威胁,迫使对方进一步开放市场,于是美国贸易逆差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关注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对于了解未来美元的走势和美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对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一些学者肯定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法国经济学家雅克·吕夫把美国可以任凭贸易赤字居高不下而安然无恙的状况称为“无泪赤字”。罗伯特·墨菲(R.G. Murphy, 1999)将贸易逆差称之为美国的朋友,认为逆差有助于防止美国经济过热,并抑制通胀,而其所衍生出的竞争效应,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克鲁格曼(1994,2000)认为经济福利与贸易余额几乎没什么关系,存在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强大的表现。罗伯茨(2001)不但肯定逆差不会损害美国的利益,且相信任何试图消除贸易逆差的政策都会弊大于利。
另一些学者则强调巨额贸易逆差的负面影响。在弗兰克(1998)看来,贸易顺差是工业优势的基本特征,一国贸易逆差扩大,往往是其经济竞争力或者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标志。USTDRC(2000)的民主党委员宣称:贸易逆差使美国付出了失业率上升、工资水平下降和收入不平等加剧等代价,并导致美国制造业基础和长期竞争力的衰落。2002年以来,不少学者认为美元贬值的首要因素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而巨额逆差将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沃尔夫,2005)。但是过于强调逆差负面影响的观点因美经济持续增长而缺乏说服力。以下从就业,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论证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
1.3 课题研究方法
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用了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和数据分析、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性评述,归纳其中的要点,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文献中收集例证和数据,阐述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背景,实证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可持续性,最后归纳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
1.4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本文在系统剖析美国逆差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在这基础上论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看其可持续性,重点从美元因素及产业结构因素、财政赤字因素对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来分析。第二章,从美国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逆差的可持续性。重点从逆差满足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是美国国际分工高级化的结果论证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第三章,从全球资本流动分析逆差的可持续性。重点从国际收支平衡的原理来分析,美国能长时期维持大规模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及可持续。第四章,从全球竞争力与就业状况分析美国逆差的可持续性。通过美国竞争力的分析及就业状况分析阐述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第五章,结论。综合上述提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可持续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应对。
2从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看其可持续性
2.1 美元因素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领域汇率是影响贸易收支的重要因素,一国货币贬值往往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货币升值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虽然学者们的研究中,美元因素没有被学者们纳入巨额贸易逆差的首要因素,不过,美元因素显然也不可忽视。[1]
关于美元因素对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存在两种不同分析方法。一种方法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认为经常项目逆差等于一国贸易余额(出口与进口之差)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支付。例如,美国2004年贸易逆差为6171亿美元,构成了当年经常项目逆差的绝大部分。由于进出口价格弹性对贸易收支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这种微观视角分析方法也被称为汇率的弹性分析法。美国政府和许多贸易保护主义者通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美国经常赤字。经常赤字的表象是美国进口多、出口少。由于强势美元,其他国家汇率制度不合理(例如中国汇率长期低估且固定),使得美国出口商品的外币成本普遍上升,降低了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从而起到抑制出口促进进口的作用,是推动贸易逆差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出发,美元需要贬值,于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逼迫日元升值,现在又不断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第二种方法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认为一国经常项目等于储蓄-投资的缺口。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皆因美国储蓄率太低、投资率太高。例如2004年美国国民储蓄为16390亿美元,而国内投资为23070亿美元,国民储蓄不足以为国内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缺口6680亿美元需要通过国际借款来弥补。因此,当年经常赤字约为6680亿美元。
麦金农等经济学家运用这一方法来分析美国巨额赤字,把经常项目逆差的问题归咎于美国的不节俭。在这一思路之下,他们认为美元贬值不足以解决经常赤字,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没有道理,美国必须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特别是私人过度消费和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才能解决美国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问题. 强势美元对经常赤字还有另一重要影响,它使美元资产更具有吸引力,并与美国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繁荣形成良性互动,从而美元资产炙手可热,各国投资者纷纷抢购美国的证券、债券和房地产。客观上,外资的大批涌入抬高了美元资产的价格,使储蓄额进一步下降,投资额进一步上升,并带来每年高额的利息股息支付,于是贸易逆差与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从主观上说,美国贸易逆差是强势美元政策所付出的代价。[2]
但是,从经验分析来看,美元因素也难以很好地解释贸易逆差。例如,1992年和1994年美元没有明显的升值,甚至还是在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贸易逆差却突然大规模增加。2002年3月份以来,美元持续贬值,至2004年底,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幅度已超过50%,但美国贸易逆差却依然持续扩大,由2002年的4180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约6171亿美元,增长了约47%。
鉴于当前美国贸易逆差太大,一些学者还建议通过美元贬值来缓冲当前的贸易逆差。有关贸易收支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提出的“大拇指”原则表明,如果美元币值下降20%,就会使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下降2%。考虑到当前经常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5.7%,若美国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来实现,则美元币值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贬值50%以上。这里且不说贬值是否真正能解决贸易逆差,单是从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与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这一现状来看,恐怕也是难以达到的目标。
2.2 产业结构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是导致美国贸易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步伐,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研发活动和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外转移,特别是有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断地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而金融、保险、电信、医疗、教育、房地产以及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大。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依赖进口,贸易逆差扩大,结果形成美国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特别是美国与亚洲贸易的严重失衡。二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三次调整,逐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大多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须品,把这些生活基本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必然会造成商品进口的迅速增加,实际上,大量劳动密集型日用消费品的进口表明,美国更加充分的使用海外廉价劳动力资源,更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将有利于美国发挥高科技优势,扬长避短,使美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这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美国的发展是有利而无害的。
2.3 财政赤字因素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Feldstein(1993)曾经认为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Feldstein是典型的主流经济学思路,认为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产生了贸易逆差。在1989年以前,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确实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但1989年以后,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1989年到1992年美国财政赤字又开始大幅度扩大,但贸易赤字却在逐渐缩小;1993年到200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逐年缩小,而贸易赤字在逐年扩大,尤其是从1998年开始美国出现财政赢余,贸易赤字却开始加速扩大。
可见,财政赤字并不是1989年以来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不过,也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或者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确实会通过美元汇率对贸易差额产生影响.
3 从逆差与经济增长来分析逆差的可持续性
3.1 逆差满足了美国经济增长
美元的特殊地位,以及美国经济的繁荣,使的美国有足够的实力支撑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这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美国可以任凭贸易赤子居高不下而安然无恙,世界需要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以输出美元来为世界提供交易手段或清偿能力,美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印刷美元到世界各地进行采购,扩大国内的预算赤子和贸易赤子,被高估的美元使的美国不但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最优良商品集中于美国,而且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美国近乎随心所欲地享有无泪赤字。所以美国经济既有能力承受贸易逆差,也需要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
对日美贸易关系进行了研究,日本是将经济结构的内在需要美国是高消费 高投资与低自己的贸易盈余资金注入到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储蓄率共存的国家这种经济体系,使得美国总需求金维持市场繁荣和进口日本商品。[6]这又反过来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大量和长期进口国外廉价的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弥补了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国内总的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有力抑制了经济过热,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国内价格总水平降低,为实现低通涨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
3.2 逆差是美国国际分工高级化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了一国家为中心的金字塔架构国际分工格局。[7]在这一格局中,第一层次是美国,以从事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垄断信息产品的供给在国际分工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第二层次的典型国家是英国,为整个世界提供服务产品,尤其是金融服务产品。第三层次的典型国家是德国,它也是西欧国家的代表,在当今的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资本品的生产。第四层次国家不少,典型的代表是日本,它们在当今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教高的最终中,高档消费品的生产。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以自己独特的国际分工地位,在全球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曾经号称为世界工厂。第五层次的国家以中国,东盟为代表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最终消费品的生产。第六层次的国家初了石油输出组织成员之外,绝大多数是广大的低收入国家,主要从事农业与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OPEC成员外,该层次不少国家甚至还没有参与国际分工。
作为国际分工顶层的美国,既是全球信息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全球服务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这些产品需求来自全世界,且市场空间广阔。在这一国际分工格局,美国从他国大量进口廉价日常消费品和生产用的原料,因而在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但这样的贸易格局只能说明,其他国家是以本国的资源耗费和低报酬的劳动力为美国提供福利,并推动美国经济运转,而美国则将国内生产和生活的负外部性,如环境污染,资源耗费转嫁给这些国家。[8]
同时,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美国跨国公司通过FDI寻求低成本生产,逃避贸易壁垒,他们采取本土化战略,通过内部贸易转移成本和收益,在东道国获取巨额利益。且美国跨国母公司从子公司的进口部分,起所获得的资本回报并不完全由东道国所获得,不过是把所谓的顺差留在东道国。[9]而且,在全球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贸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贸易统计已无法准确衡量这些贸易。所以美国名义贸易逆差数据中有一部分并非实际的贸易逆差。因此,美国通过国际分工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取世界福利,在这一格局中贸易逆差没有阻碍美国贸易经济增长。
4 从全球竞争力与就业状况分析美国逆差的可持续性
4.1 美国全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美国“新重商主义”的第二大迷思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来源于美国出口商品全球竞争力的下降,其根本目的是为他们的出口保护政策寻找借口。
美国的整体竞争实力从来就没有真正出过问题,根据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排名报告,2003年以前,美国的国家竞争力一直排名全球第一,尽管2003年后北欧小国芬兰取代了美国全球第一的位置,但美国仍然稳居第二,实际上芬兰对美国而言也形不成真正的竞争。[11]
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制造业,美国“新重商主义者”极力鼓吹政府应该补贴和保护制造业,其理由主要是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下降导致了其全球竞争力的下降。但事实上,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德国和加拿大比较,增长速度要快得多。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仅快于德国和加拿大,比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所有发达国都快。
美国的全球竞争力没有实质性变化,但美国的竞争力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代美国的全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产业上,因此,我们看到美国的服务贸易从1976年开始一直呈现顺差状态,而且顺差还年年增长。但美国对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施加诸多限制,以致竞争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美国贸易逆差的出现和扩大,贸易政策没有适时调整是一个重要原因。拿中美双边贸易为例,多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岐视性出口管制政策。这是制约美国对中国出口、影响双边贸易平衡的主要障碍。美国对中国的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极大地限制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成为发展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给中美经贸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给美国厂商带来的损失,由以下事例可见一斑:①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方企业曾与美国西屋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就购买秦山30万千瓦、大亚湾90万千瓦核电站设备进行过技术与商务谈判,但由于美国政府出口管制而未果。《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是中美两国政府于1985年签订的,中国方面随即批准了这一协定,但美国国会在批准协定时附加许多先决条件,致使协定至今未能生效。当前,中国的核电行业正处于发展时期,核电站建设需要进口大批技术设备。美国核电厂商对参与中国核电站建设抱有浓厚兴趣,但由于美国政府控制核能技术对中国出口而丧失了向中国出口的机会。②80年代中期,中国计划引进美国集成电路和程控交换机技术及设备,由于美国政府的限制,使美国出口商失去了几十亿美元的出口机会,也丧失了此后中国电信的高速发展机遇。最近几年,中国仍希望从美国进口电子元器件及其生产检测设备,美国政府的歧视性出口管制仍在阻碍着美国企业向中国的出口。③80年代初中期,开始起步的中国汽车产业需要进口先进机床设备,这给美国制造厂商带来了大量的贸易机会。但由于美国政府严格的出口管制,众多美国公司正常的对华贸易活动难以开展。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据有关方面的分析,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十几年来,每年美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都在几十甚至几亿美元。美方一面强调对中国贸易逆差问题,一面又不放宽对中国出口管制,这是自相矛盾的。[12]在2006年3月的“两会”期间,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就中美贸易问题回答记者问时说,中国是美国大豆、棉花的最大进口国,2004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1020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的43%,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06万吨棉花,同比增长一倍多,但大豆和棉花贸易显然不是美国的优势所在,也平衡不了贸易逆差。当然,2005年中国还购买70架波音飞机,但中国希望从美国进口的大量先进设备却往往受制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而无果。李肇星说,美国同中国双边贸易当中赤字太大,但是赤字的产生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美国除了波音飞机之外,只愿意卖给中国大豆、棉花、加利福尼亚葡萄酒和佛罗里达的柑橘。而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不愿意出口,他们说那是高技术含量的,甚至是军民两用的。如果美国不改变它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中美双边贸易中美方逆差的格局。不是美国产品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也不是中国不愿进口美国产品,而是中国想进口的美国产品美国不出口造成中美贸易如此巨大的失衡。[13]
4.2 美国就业的可持续性
美国的“新重商主义者”责难贸易逆差最有煽动性的说法以及美国政府在实施“新重商主义”政策时最常用的借口均是贸易逆差损害美国产业工人的就业机会。他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贸易逆差“出口”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美国的失业率。1998年1月,一家美国政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预言: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以美国牺牲100万工作机会为代价。政治家帕特里克·布坎南(PatrickBuchanan)在1996年提出了一个十分荒谬和主观的估计:“我们的商品贸易逆差达到1750亿美元(1995年),对于每一个10亿美元,我们损失2万个工作职位,如果美国贸易平衡,有350万美国工人能够得到很好的制造业工作。”这确实有些耸人听闻,如果布坎南的估计可靠,那美国今天在贸易逆差接近8000亿美元的时候,仅仅因为贸易逆差损失的工作机会就是1600万,按照布坎南的逻辑计算,今天美国的失业率早就不是5%而是远远超过了10%。美国“新重商主义者”指责贸易逆差损害美国就业、提高美国失业率没有事实根据。当然,美国的就业也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化,失去了比较优势的农业和传统产业就业减少,转移到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这是美国就业结构的升级,是大势所趋,也符合美国的国情。更有说服力的分析来自于我们对美国相对贸易逆差变动和失业率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我们首先分别计算出美国相对贸易逆差环比变动的百分点和失业率环比变动的百分点,再一一加以对比,可以发现,在列入考察的26个年份里,即使不考虑变动幅度的差异性而只考虑变动方向,美国相对贸易逆差和失业率变动同方向的年份只有8年,其余超过2 3的年份二者变动的方向完全相反这说明,无论从整体研究还是从个案考察,美国的贸易逆差没有恶化美国的就业状况。[14]从美国商品结构分析,进口商品主要分三种:一是资源性商品,这部分进口商品主要是资源性商品,这部分逆差是美国乐意接受的;二是补偿性商品,是美国基本上不生产而需要消费的产品,填充其消费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对美国整体经济来说是一种福利;三是资本和技术密集性商品,主要是汽车及零件、半导体、计算机、日用电子产品等。但这主要是美国与欧盟、日本之间资本和技术水平的竞争造成的,这种逆差真正对美国的经济利益有损失,但它在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中占比例很小。[15]
大量廉价的商品进口推动了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带动整体经济的繁荣。美国依赖国外进口日常消费品,然后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目标。[16]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为美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丰厚的利润空间,而且为高新技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并直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信息产业也服务业的发展,也对美国保持低失业率做出了贡献,因为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已远高于第二产业。[17]
5 结论
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消费需求旺盛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从而获得了国际分工优势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如下贡献:首先,贸易逆差使美国在国内消费需求久旺不衰的同时,避免了通货膨胀,同时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其次巨额逆差为美国加速产业结构转移劣势产业提供了方便之门;再次,贸易逆差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间接积累资金,转嫁风险对于顺差国而言,他们花费高昂代价促进出口,获得大量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回流美国,从而部分福利流入美国,后美国利用美元或资本市场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扩大出口而各顺差国却受到损失,美国则可转嫁危机所以美国名义上是巨额贸易逆差,实际上是福利的顺差,巨额贸易逆差不是美国经济衰退和竞争力下降的体现,而是经济强大的表现。因此美国的贸易逆差将长期维持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江文生.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析[J].经济纵横,2003(2):6-7.
[2] 谢国忠:美元贬值是场阴谋 变相掠夺亚洲国家经济成就[N],亚太经济时报,2004-12-17-08.
[3] 姚枝仲: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M],世界经济,2003(3):12-15.
[4] 杨正位.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转移是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J].中国金融 , 2005( 14):19-21
[5] [美]保罗.克鲁格曼:预期消退的年代[M],王松奇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109-113.
[6] 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1-6.
[7] Feldstein,Martin(1993):“The Dollar and the Trade Deficit in the 1980s: A Perso nal View”, NBER Working Paper, No.4325.
[8] [日]吉川元忠:日本金融战败[M],孙晓燕、袁英华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45.
[9] Trade Deficit Review Commission,“The U.S. Trade Deficit: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ction”,Washington: TDRC,November,14.2000.
[10] 郑伟民等:衰退还是复兴 全球经济中的美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99-200.
[11] 苗迎春 .新时期美国贸易逆差的三大悖论及其原因分析[J].管理科学,2004(2)
[12] [美]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M],刘琳娜、栾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 江文生.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析[J].经济纵横,2003(2):6-7.
[14] 李雨时.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分析[J].经济学家,2002(5):13-20.
[15] 刘建江.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产业结构调整与低失业率互动的启示[J].当
代财经,2001(4):72-75.
[16] Robert G. Murphy,“Our Friend, the Trade Deficit”,Washington post,Friday, May 21; 1999,Page A 31.
[17] 吴云雁.全球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逆差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6(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