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1%。
据统计,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8.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53%。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3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9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6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6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8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999亿元。此外,1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36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9%。 存款方面,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96%。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12%,增幅比上年末低0.9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244亿元,同比少增2400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684亿元。1月份贷款走高有其历史周期性和必然性。今年1月份创新高,跟恶劣雨雪天气所导致的行政性干预有着直接关系。这种供应紧张状况是阶段性、暂时和局部的,有非常大的偶然性,那么央行应该采取什么手段呢:
当然加息必须要权衡各方因素:假如美联储持续降息,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因为如果不顾及这个因素,将可能加大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工具中,价格杠杆和数量杠杆达到的效果有时候是一致的,不一定非要通过利率的调整达到目的。是否较多地运用其他数量调节工具、较少运用利率价格工具,也需要决策当局进行相机抉择。但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物价水平却相对较高,一些短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中存在着加息的压力。综合各方因素,央行最有可能的手段是在节后再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进行深度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