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注定是一个历史拐点。
所谓历史的“拐点”,往往与大痛苦相关:或是遭逢苦痛,或是挣脱苦痛;而更多时候,则是二者兼而有之。
这一年,劫难过后的中国重新出发,一场“破冰”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大论争让人们从精神的沉睡中顿醒;这一年,当小岗村的18个指印一齐按下,一股发轫于民间、由政府主导的改革大浪潮将彻底改变中国。
“如果以十年作为一个阶段,起步、发展、高潮……30年后刚好需要新一轮的开始。”在本刊两个月前出版的新年特辑《2008创新预言》的序幕中,我们曾如此“预言”。
这个关于30年轮回的猜想仿佛一语成谶,偏偏在自然界无声无息地隐隐显露,且波及栖居于此的人们。
及至春节前夕,本期杂志策划选题之际,当我们考虑该怎样讲述中国经济改革30年的封面故事,将文章主要的关键词最终定格在“破冰”上时,一场罕见的冰雪灾难已猖獗肆虐于占华夏半壁江山的南中国。
破冰!破冰!
如何破冰?破冰后又如何重建?无疑让彼时受厄于冰灾之中的人们,焦急地翘首以盼。
三十年前,中华大地亟待打破的却是另一场“冰”。那场无形的冰雪,远远超出自然灾害的范畴,那是长期盘踞在国人思想和观念上挥之难去的心理坚冰。
不是冰雪,而是人心。
不是冰雪,破之难甚。
对这种历史的暗合表示惊异之余,更需要的是理性观察、建设性思索。作为一家权威机构主办的财经媒体,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我们就在有意识地将回顾和思考“经改30年”的内容,渗透到杂志的重大选题之中。比如,之前在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访谈文章中,先生用“高增长”与“非均衡”二词,对中国近三十年的成就与忧虑进行了高度概括。
紧接新年特辑而来的第二期杂志,是以中国制造的救赎与超越为背景的《品牌升华中国梦》。在该文前言中,针对当下国人信奉丛林法则以及物质至上的可忧现状,我尝试着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时至今日,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探寻,探寻一种与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努力,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物质成就相匹配甚或有所超越的理想诉求,使我们在这个渐趋一体化的全球格局中更受尊敬?”
应当承认,要解答“用什么支点‘凸显中国力量,提升中国形象,升华中国梦’”这样一个宏大命题,仅以“品牌”来对应是远不够的。所以有了这期更为直接也更为延展的封面专题,正式为中国经改30年书写的《破冰纪事》,努力展现其间经历的时代激荡及由此反射出的巨大回响。
时间的步履是恒定的。不过,人类历程的迈进却时常有疾有徐。我们有时会为无奈的停顿而痛悔,有时却为允许的迅驰而踉跄。破冰之后的中国,三十年间,又渐次经历了苏醒、考验、阵痛、腾飞、调整、爆发等诸多阶段,宛如一首悠扬与激昂并进的时代变奏曲。
三十年前打破坚冰,校正目标;三十年后继续跋涉,执著前行。那些曾亲历过的切肤之痛,那些至今仍咀嚼不已的喜悦,一直是国人经纬历史的意志与纵横未来的动力。(执笔/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