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才交流市场中求职者队伍的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考制度改革后,国家不再包分配,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每年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需要自找工作;企业优化组合过程中出现的下岗人员,亟待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多是相对有知识的中青年人)跳出“农”门,需要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等等,这就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待业和非正规就业人数,将近达到总人口数量的1/10 。诚然,解决就业求职问题,主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靠经济发展的速度,靠求职者的主观努力。但是,社会环境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热心而细微的关注,贴切而可行的服务,将大大缩短求职者的求职过程,提高就业或安置率。
过程中的帮助充分体现在对应问题或障碍的化解、排除抑或是创新取代上。可以想像,尽管整个的“求职大军”是个数量上的强大群体,但就其个体而言,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他们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环境,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不很充分,应对择选不很成熟。一句话,他们有着多种需求,需要全社会的给予其过程中的关注、理解和帮助。这样,除了就业的终端——企业(公司)或其他用人单位要结合自身需要热情地吸收求职者外,社会的各阶层各行业应该以人为本,设身处地关注求职者,给他们提供可行的帮助与服务。 需求之一:渴望获得可供选择的职位信息 求职者第一时间内比较关心的是各种职位的平面信息。当他刚刚结束学业或是刚被优化下岗,或者作了离乡背井外出务工的打算时,大脑中短时间处于“新旧交替”式的空白状态,此时最需要获得的是各类用人岗位(职位)的信息,如“我将到哪里去?”,“哪里需要我?”等。 这种信息必须是具体、详细的。其中包括用人单位的属地、名称、性质、行业、岗位、用人条件、规章制度、用工待遇、信息时效、联系方式以及简要描述,尽可能地让求职者能从平面信息中了解更多的用人单位的真实状况。 这种信息必须是真实和有亲和力的。不真实的信息给求职者带来的是烦恼和灾难,为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所不容。还有一类信息,故意提高准入门槛,例如某科技含量和级别并不高的用人单位发布的岗位信息中,要求“前台服务”类的职位学历竟然是“大学本科”,这显然是故弄玄虚,是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心理作崇体现。
需求之二:希望有专业的信息载体
求职者往往处于“心切”的心理状态,需要很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最原始的用人信息的载体有户外广告和劳务市场的推介,后来报纸、电视节目中也开设了信息专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少网站开设了提供用人信息的专页。这些载体的先后出现和应用,几乎很快覆盖了城乡,给求职者择选就业带来了很大便利,使他们有了一种“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安全感”和信心。
在拥有这些信息载体后,人们发现,求职者更希望有一种专业的承载信息的网络载体。这种载体能让他们既便捷地了解到用人信息全方位信息,又使自身的信息(例如简历)与用人单位信息同样地在互联网上占有空间,进而缩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 需求之三:需要有便利的招聘场所 通俗而形象一点说,最初的人才交流会好比一个“贸易集市”,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供需见面”的场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虽然每个省市都有人才交流会,但是,“孔雀东南飞”的现实状况让多数求职者对现场招聘式的“人才交流会”感到不尽如意:人员太多,空间有限,时间短促,展示受阻。不少求职者叹息:人才交流会人海如潮,体力、精力消耗不少,这种状态下的即时应聘对话时显然不如平时那样表现自然。“错觉”让不少的用人单位与人才“失之交臂”,不少求职者乘兴而来,疲惫而归,缺乏相对静态的鉴别思维空间。同时,“骡马集市”式的人才交流会缺乏供需双方事先针对性的选择,因此成功的比率较低。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视频进入了人才招聘领域,在网络视频空间里,用人单位直接与求职者见面,通过音像交流,获得对方信息。这种方式改变了供需双方因环境不理想而影响信息真实体现的状况,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求职者的成本,是一个带有突破性的进步。因而,“骡马集市”式的现场招聘会有可能最终被更先进的招聘方式——网络视频招聘所替代。 应运而生的南方人才网(www.job168.com)以及智联招聘网(www.zhaop.com)、人才热线www.cjol.com)等都具备这种功能。
需求之四:盼望有系统的招聘服务
职位信息由原始的户外广告、偶然的人际关系传播和人才交流市场的推介获得,到利用互联网的空间传播;现场交流由“骡马集会”式的人才交流会到网络空间的互动,应该说求职的途径和过程已经很现代化了。但是,求职和用人是一个双向性互动的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的链接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滞后,都将直接影响求职与成功招聘的效率。社会的责任让人们更深入了解到,所有求职者更希望由有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招聘网络能承担求职的全程服务。
首先,这个网络能承担信息的双向储备,具备信息搜索、跟踪的功能。用人单位的职位信息,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两者信息同时聚集在一个网络系统,相互可以利用搜索工具分门别类地获得。无论你是院校毕业生还是待业人员,无论你是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只要你把简历投向了这样一个网络,你就能成为网络信息库中的一员,你的简历就将受到网络的关注(例如是否被用人单位浏览过并被纳入对方的人才储备库,是否被用人单位列为招聘对象等),你很有可能随时收到用人单位邀请你面试的通知;也不论你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你不但能在这个网络上寻找到你需要的人才,而且能随时发现他的行踪(是否在线)。 其次,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可以利用这个网络不期而遇地举行视频交流,符合条件者,一拍即合。与以往“骡马集会”式的人才交流会相比,这种方式对于求职者来(当然包括用人单位)说,不知要方便多少倍。 再次,随着网络技术在招聘领域的应用,求职者除了利用制作书面简历表达自身外,还希望有能更进一步彰显个性特征的立体平台,例如即时演说,有针对性的话题探讨活动之真实音像等等,以弥补书面(电子)简历只能平面地显示智商而不能立体地反映情商之不足。这种立体的信息与平面简历结合组成求职者的全息资料并存储于某一网络系统,替代现场招聘会的集中面试交流。这样,求职者的真实信息通过网络传输能很快地被用人单位获取,将大大提高招聘成效,缩短求职过程。 最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与进步,双向选择也为招聘领域所接受。用人单位可以百里挑一地粼选求职者,求职者也期望网络提供同样的机会,对用人单位同时进行多个了解,从中选择合心的就业去向。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技术中的各种功能,由用人单位举行网络视频招聘专场活动,求职者通过网络旁观,从中获取不同的企业信息,能满足或实现求职者便捷地了解多个用人单位的愿望。 刚投入运行的中国“龟兔网”(www.gootuu.com)潜心研究了求职者多种心理需求后,推出了诸如“个人简历跟踪”、“网络即时招聘”、“视频竞岗、职场相马”、“企业招聘专场”等服务功能,备受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关注。
需求之五:希望强有力的求职安全保障
如前所述,尽管求职队伍是个庞大的群体,但其分散时却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一是我国目前的职业市场还是相对的“买方市场”(即求职量大于职位量),求职者求职心切,防备心理往往较弱;二是不管是哪一种交流方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需要相互“鉴别”的过程,而骡马集会”式的现场招聘由于环境的局限,交流双方都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难以实施应有的“鉴别”;网络招聘中,交流双方虽然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但由于网络空间本身的虚拟特性,也很难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鉴别”。同时,由于“服务”功能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或是行政保护的职权,这样,一些心怀不轨者利用求职者“心切”和空间的屏蔽,提供虚假信息,引求职者上当受骗。或以收“押金”、“就业培训费”名义骗取求职者钱财,或提供不实的用人单位信息,求职者报到后发现与先前所获情况大相径庭,比如企业的性质、规模、待遇等,给求职者造成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因此,求职者另一个需求就是希冀公安、工商、劳动等政府部门加强对就业领域和招聘过程中的有力监控,宣传媒体加强配合,大专院校及政府劳务管理部门开展经常性的就业常识培训与指导,提高求职者的防范意识和各种“鉴别”能力,给千万求职者提供一个可靠的保护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信用度的增加,全社会的热忱关注,相信我们的择业过程将越来越先进、就业环境将越来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