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创新突围 论福建经济突围策略



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强势增长极包围之中的福建省,从招商引资能力和经济总量两方面看,都可能或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二流省份,今年1 至9月份全国各省GDP排名表上,福建省已下滑到第十三位,这种现状与福建担负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不相一致。当前,为避免福建经济出现不断边缘化和产业逐步底端化倾向,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尽快探索出一条福建经济突围之路。

一、福建发展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概括的说,福建存在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和八大劣势,我们只有充分认清自我,才能真正找出资源组合、资金运作的最佳方案,而任何经济发展策论,也只有落实到资金运作方式、资源组合方式这两个点上,才能真正发挥实际功效。

 中国经济的创新突围 论福建经济突围策略

1、福建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

福建发展经济的三大优势,分别是“山多”、“港优”、“缘好”。

按传统思维,福建山多是制约交通事业发展,进而,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其实,现代技术发展已使山多因素不再成为制约交通发展的绝对因素,除非交通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反之,福建山多使福建山区农民收入普遍好于平原地区与西部省份,从而,能为福建的快速城市化创造条件,关于这一问题在下文将具体分析。

福建海港优良有目共睹,这方面不必多议。

福建缘好,分别有台缘、侨缘、客缘,是台胞、侨胞、客家人的主要祖地,这一优势其它省难比,只要利用的有创意,就能转化为具体的招商引资优势。此外,还有含不确定因素的“地缘”和需要研究开发的“神缘”。当前,国家对台工作的主轴是国共合作促进两岸实现和平,因此,中央一定希望缩小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差距,以加大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进而,国家会相应改变对福建的投资政策,这就是“地缘”。有许多妈祖信徒的祖地并非福建,因为信仰关系他们和福建有所关联,这就是“神缘”。“神缘”因素是否能成为促进福建经济增长的因素,目前不必下定论。

关于福建的优势,除“山多”因素有新解读外,其它方面早有共识。

2、福建经济发展的八大劣势

福建经济发展的劣势主要有: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发展滞后、潜在战争因素、方正超大字符集">产业链不配套、经济服务中心城市未形成、缺少传统的经济腹地、周边地区经济竞争力强大、体制创新滞后。

本文仅对大家讨论不多的三个关键劣势发表观点:

第一、产业链不配套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福建投资十分有限,福建没有形成完整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吸引的外资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福建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链,因而,对外来大型企业的技术与供给配套能力十分有限。这一因素使福建经济的轻型化倾向十分明显,从而,严重限制了福建的招商引资空间。

第二、国际化的服务业中心城市未形成

服务经济也称服务贸易,主要包括金融产业、信息产业、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国际贸易、产品研发、教学科研等产业。上海和香港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化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它们对“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发挥核心拉动作用。

由于福建存在城市化程度不高和产业链不配套的原因,所以,福建还没有造就出自己的国际化服务经济中心城。也正因为如此,福建的优势民营企业如浔兴集团、龙工集团、福耀玻璃等,都出现了向上海等服务经济中心城市转移资产的趋势。

第三、缺少传统的经济腹地

在水运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时代,“五口通商”使上海、广州成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主要商品集散地,相应的两江流域就自然成为上海、广东的传统经济腹地。反之,福建由于没有流经多省的河流,尽管有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也没有形成自己传统的经济腹地。

目前,江西省想打通福建山路,实现利用福建良港资源的目的,福建也想将江西做为自己的经济腹地,但两省经济合作的好坏和程度,需要有创新思维,也要经历一个摩合过程,所以,海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修几条高速铁路和公路这一层面,不要以为福建山道一打通,福建经济就会自然起飞,而要正视福建没有传统经济腹地的现实,要有物流业规模有限且不足以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海西开发,还要有更多更具体的新举措。

福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十分鲜明,与广东、江苏、浙江都不相同,因此,福建一定要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福建经济突围的三大策略

当前,海峡西岸建设的战略构想,为福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福建没有传统的经济腹地,在打通山路、打开山门之后,缺少国际化的服务业中心城市、城市化程度低、为大型投资项目提供技术与供给配套的能力差等因素,仍然在制约福建经济的发展,只有创新出突破三大障碍的新举措,福建经济才能真正腾飞,才能真正担负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重任。

(一)、福建实现快速城市化的策略

福建快速城市化的措施是基于福建山区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丰富而建立的。

1、基本策划思路

第一、在部分山区推行农地产权股份化和集约经营,并将股金收益转变为住房公积金,之后,以此公积金为抵押,在城市为农村节省的劳动力购置保障性住房。

以南平市延平区农村为例,农民人均耕地有8分,林地有8亩,这样丰富的资源占有量,按保守的方式与标准计算,南平农户仅种粮与种松木两项,户年均收入就不会少于0.8万元,如果实行股份化集约经营后,每年每户可以不出力的前提下最少能就分得约0.4万元的股份分红收效,如果将这部分收益全转为住房公积金,则福建农民快速城市化的前提就产生了。

第二、推行财政预期收入超前分配的措施,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假设福州市每年为股份化后的山区农民提供5万套保障房,以每套价值20万元计算,则一年能增加房产销售额100亿元,如果加上相关拉动因素,则福州每年税收收入能新增20亿以上,如果这一政策推行十年,则福州市就会产生200亿元的财政预期收入,如果以这一稳定的因素向国家银行贷款,就能筹集到一笔可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亿元的基础设施开发资金和每年100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资金,足以快速解决福建省会城市规模不足的问题。

2、制约因素与突破措施分析

(1)、城市新移民的就业压力与对策

福州以每年吸收5万户新移民计算,十年将接纳100万劳动力,就业压力必然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但这一制约因素有望突破。

第一、实行产业链本市内封闭运行的策略,能解决约10万人就业。

具体做法是用行政手段,确保建筑、建材、物流等产品与服务只面向福州本市企业采购。首先,每年100亿的直接需求会拉动三倍以上的相关需要,如果按每30万元产值创造一个就业量来计算,每年在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室内装修等因素的直接拉动下,市场每年持续保有300亿以上的需求增加量和10万人的就业增加量基本不会有问题;其次,在建材市场需求巨大因素的影响下,福建能吸引足够的资金开发福州本地的建筑相关产业,只要计划周密,基本能实现采购的本地化。

第二、第三产业约能安置25万人就业。

每年建5万套移民房,加上原有的商品房开发因素,将使福州十年新增250万左右的人口,也将吸纳大量的劳力为新移民服务。

第三、将新移民房的四分之一用于安置原先已在福州就业的外地人,就能减少25万人的就业压力。

福州现有经济体系内,已消化了大量农民工,为他们提供福利房,也能减少安置压力。

第四、推行鼓励中小企业向福州聚集的政策,也能大量安置就业。

由于福州未来重点向长乐发展,因此,一方面要鼓励福州辖区内企业向福州、长乐搬迁,另一方面对全村、全乡移民而使企业失去劳动力来源的小企业,也鼓励向福州、长乐搬迁。鼓励措施有两方面:首先,搬迁企业的税收收入仍划归原籍地所有;其次,对搬迁企业施行无偿用地若干年的政策优惠。事实上,企业聚集也有利于产业链的完善和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因此,要大力促成。这一措施利用的好十年吸收10万人就业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第五、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就业安置能力。

福建山区农地股份化的政策,会产生将农民挤出农村的效果,这样,在全国劳动力资源日见不足的今天,福建反而能产生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资新优势,这一因素如果利用的好仍然能大量安置就业。加上海西开发和“三缘”的因素,福州通过招商引资,内外资企业在十年内安置20万人就业可能性极大。

第六、其它路径解决就业

以上各项因素基本能解决90万人的就业问题,余下10万人的就业问题,但外出经商、外出打工、间歇性失业、将福州原有就业岗位上的外地人挤出和回流到规模化的农业企业就业等因素,将使这一人数进一步下降。就算仍有10万人要安置,如果国家以每人配套30万元给福建计算,十年总计投入300亿元,每年仅投入30亿元资金,这样的能力国家还是具备的,只要福建大开发有利于祖国统一,国家就会投入,再者,大开发必将带来财政收入高增长,福建地方财力也能解决部分就业安置资金问题。

(2)、财税政策的制约与突破

从理论上说,每100元的房地产开发收入,能形成33元的税收增加值,但由于相关产品的来源多元化的原因,33元的税款中的相关部分会被其它省征去,如某工程采购了100万元广东生产的磁砖,这样,相应有20万元的税收就会被广东征去。再说,就算税收被福建省收足了,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税制,也会以使因快速城市化战略而拉动生成和税收的大部分被国家征去。从而,使福建省无法真正筹足基础设施的开发资金。

突破这一制约因素有两个办法,首先,是培育福建自己的建材产业链,并用行政手段确保只采购本地产品,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有很强的计划性且开发规模大,因此,培育本地建材供应商或强迫外地建材生产企业落地福州都很容易实现;其次,福建省可推行财政包干的做法,即每年按基数递增10%的标准向中央财政上缴税收,余下的全用于福建地方建设。大家想想,福州市2006年GDP为1656.94亿元,如果推行快速城市化政策后,每年100亿的直接需求拉动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意味着GDP增长将达20%以上,另一方面意味着税收增长可能达30%上下,所以,福建施行财政包干是必要的,反之,如果中央不许可福建财政包干,就是人为制约福建发展了,对祖国统一十分不利,相信中央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此外,我国禁止地方财政举债运转,对此,福建可以将公共经济的运行与财政资金运行做个分离,可以让公共经济完全公司化运营,这样,就基本能突破现行财政政策的制约。

(二)、快速建成国际化服务经济中心城市的策略

概括的说,福建快速建成国际化服务经济中心城市的策略,就是在金门完全非军事化的前提下,将晋江、石狮两市租借给金门,由金门、晋江、石狮三地共同组建一个施行自由港政策的国际大都市,通过在福建沿海打造一个新香港的方式,造就台闽赣新经济增长极。

这一做法有以下四大好处:

第一、有利于大规模吸引台湾的人力资源,在其先期,能吸引台湾同胞到金门特区就业,在其后,台胞们能以金门为跳板,到祖国大陆各地就业,从而,能普遍加深台胞对祖国的认同感。

第二、有利于消除台湾银行业的“登陆”障碍,为解决两岸货币兑换问题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广泛利用台湾资金。而台湾银行业没理由放过福建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商机,因为,如果福州的城市发展模式成功,就能推广到厦、漳、泉、莆四市,福建的发展动力将是巨大的。

第三、有利于福建彻底消除战争阴影。因为,如果金门特区能向新加坡、香港、上海看齐,发展成数佰万人口的大都市,则存在大量的台湾资金和数佰万台湾籍就业人口的因素,会使两岸自然形成战争约束机制,即在战时会共同回避攻击民用目标,不然大家都没好处。

第四、能为两岸三通创造新机制。未来就算国民党上台执政,两岸三通仍然有政治障碍,如果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原则运用到金门特区上,则所有打出金门特区旗号的交通工具都能在两岸自由通行。

或许有人会说给厦门自由港政策,厦门也能成为国际化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这一观点并不正确,首先,这一做法对台湾的吸引力不如建金门特区强,而没有台湾人力资源的投入自建自由港是不可思议的;其次,以厦门的经济总量要从“长三角”、“珠三角”吸引外向型人才确实很难,反之,大量吸引的内地人才对发展国际贸易作用不大;再者,福建独自开发自由港仍消除不了福建潜在的战争阴影,不利于吸引国家的投资资金。

当前,台闽赣都有融入不了南北两增长极的痛苦,与其慢慢被两极吸干,不如换成一团拼上一把,而设立金门特别行政区,就是促进实现闽台经济彻底融合,催生台闽赣新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者。当然,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高明的政治智慧。

(三)、尽快完善产业配套链的策略

概括的说,就是给福建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和土地使用方面的特殊政策,使福建省拥有投资导向能力,做法有三:

1、针对“三缘”人口发行地方建设债券,筹措资金兴办大型项目。

福建有台缘、侨缘、客缘优势,我国目前的引资政策只针对台胞、侨胞、客胞中的生产经营者,对三胞中广大的中产阶级并无效果,因此,福建应该探索吸纳三胞闲散资金的新路子,而准许福建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就是一有效措施,如果这一措施运用的合理,福建省政府就能筹集大量的经济开发资金,之后,通过提供配套资金的方式,能对引进资金的投向产生导向作用,进而为尽快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创造机会。

2、为了填补产业链上的断点,对规模足够且是行业中第一个落地福建的关键企业,施行减免土地出让金的政策

具体做法是:对国有企业施行土地无偿供给制度,对民营企业施行税金抵免土地出让金的制度,对外资企业施行土地出让金减半征收的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一度反对搞“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但当前福建在南北两强大增长极的 “虹吸”作用下,不能不考虑尽力完善自身产业体系的问题,况且,福建处于未来台闽赣新经济圈的中部,在福建健全产业配套链具有战略意义。

从表面看,对关键企业减免土地出让金很吃亏,但从战略的高度看,福建一点也不吃亏。

3、在发行建设债券成功的基础上,利用良港优势,对依托港口建立的企业提供资金配套。

有些进口资源加工企业,必须在港口设厂才能降低成本,如果这样的企业中有涉及福建产业链断点的项目,福建可以为其提供资金配套。对其它想搬迁至福建新港口的内地企业,也可以提供搬迁费、征地费的资金配套,充分利用港口与资金优势,努力吸引上游企业落地,营造利用上游企业吸引下游企业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上述三大策略,都是根据福建自身的特点设立的,因为篇幅的原因,许多相关事项没有细说,但足以说明福建经济发展的困难虽然很多,但突围之路也客观存在。

总之,福建实际处在民族振兴的战略前沿,没有祖国的统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历史需要福建缔造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需要福建创造出辉煌的发展业绩,因此,福建人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祖国和平统一奉献智慧。

二00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作者单位:南平市延平区地税局

邮    编:353000

参考资料:

1、孟建苏、李晖,《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加快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措施》;

2、李跃年、孟建苏,《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创新城市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3、孟建苏,《福建论坛》2007年第1期,《关于国民财富的新思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9049.html

更多阅读

di创新思维中国区官网 应对中国市场的创新思维

我们今天一个新的产品开发出来了,半年以后就被别人模仿,因此逼得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永远在市场中领先。陶氏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创新速度比在国外快很多。      收购罗门哈斯是陶氏化学最近几年最大的转型,因为这个转型,我们在中国市

中国高铁 创新之路 中国粗粮的创新营销之路

     通过整合上游农户,确保产品获得规模效应、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通过与市场相连接,使得公司的生产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了盲目生产,有效地规避了市场供求不平衡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粗粮生产企业而言,为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建议优

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

     作为中国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原则,脱离了这个基本原则,企业不仅不会走远,就连生存的根也没有。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使命的确立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和制定企业价值观

中国高铁——创新之路 追问中国品牌的创新之路

对话特劳特伙伴全球公司总裁杰克·特劳特9月27日,王老吉凉茶、劲霸男装、东阿阿胶、香飘飘奶茶、大长江摩托、燕京啤酒等来自各个行业的品牌领导者齐聚一堂,是什么商业庆典吗?不!他们为杰克·特劳特而来。就在这一天,这位全球定位理论大

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之五大创新管理

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国CEO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选出的5项,只是中国企业近年来实施管理创新实践的代表。或许昨天,中国企业曾因某些方面缺乏创新而交过学费;而今天,中国企业也因方方面面的管理创新而飞速发展,闪耀世界!No.1标杆管理

声明:《中国经济的创新突围 论福建经济突围策略》为网友黑暗丶追逐光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