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能源消费激增,从海外获得稳定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对中国的重要性增加。迄今为止,中国采取的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直接买油买气,这是最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获得的油气资源最多;二是投资或合作开发海外油田和气田,以获得份额油;三是入股或购买国外能源公司,以资本并购方式介入国外油气资源。后两种方式正在增多。
不过,中国获取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大额股份的愿望,日前受到了一次“打击”。该公司于上周五(14日)在伦敦和莫斯科两地上市,募集资金达104亿美元。此前,中石油认购了Rosneft价值30亿美元股份,作为进一步获取俄罗斯石油储量这一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但Rosneft分配给中石油的股份价值是5亿美元,只是目标认购额的1/6!
中石油是参与认购俄罗斯石油公司有争议的发行的三家战略投资者之一。另外两家战略投资者--英国石油(BP)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分别获得了价值约10亿美元股份的股份。这意味着,中石油集团获得的份额只相当于马来西亚石油公司的一半。
据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方此前以为自己占据了上风,也雄心勃勃地希望获得更多的俄罗斯石油储量,“而其实他们的要求令俄方不快”。很显然,正是由于这种不快,俄罗斯石油公司才对中石油“另眼相看”,给予了比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少一半的股份。
考虑到中石油集团是“受邀入股”俄罗斯石油公司,而该公司也曾表示“对中国公司参与购买股票非常感兴趣”这一背景,中石油集团只得到这么一点份额,可算得上一次挫折。事实上,回顾中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打交道的历史,总是在战略上棋输一招,几乎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从远东石油管道到此次入股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基本如此。
实际上,入股俄罗斯石油公司受挫事件,反映出国际市场的一种普遍心态已经成型: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石油需求充满警惕。一方面,产油国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大客户,另一方面,它们又对中国的石油“大胃”抱有警惕,不知道中国公司的需求又扩张到什么程度。如果在国际市场上买能源产品可以,但对于入股油田和公司,继而获得对油气资源的份额,产油国和公司抱有很大的敌意。
近几年,中国公司在海外能源收购中,不断遇到类似的例子。早前,中石油与中石化拟入股里海油田的资源,结果被几大石油巨头股东拒之门外;此后,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股权,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今年,中海油入股雪佛龙所有的澳大利亚高更项目股权的谈判,也因为“价格分歧”而失败。虽然近年海外收购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但海外市场对中国需求的警惕也在提高。
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在上市前曾告诉投资人,“要想成为股东,就必须出高价”。这种心态也是所有国家面对中国石油公司的购买需求时的态度,这也预示着,中国公司未来在进入新市场时,将要面临“是否准入”和“收购成本”的双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