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工业理论成立条件 “用工资上涨消弭人民币升值”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提要:前有政协委员刑普提议给百姓发钱1000,今有人大代表向文波提议给百姓加工资12%消弭人民币升值12%,且不说他们观点的对与错,有一点是共通,那就是他们都不断强调他们自己就是资本家,以回避理论家的质疑。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指出向文波代表的提议是对的,而对刑普委员提议的支持——“货币必定是无偿发行”一文随后也会发表。这些支持都是以批判经典理论为基础的,且用新的经济学理论对他们的提议做出科学解释。

关键词:工资上涨 平均 分配 价格三大规律

 

给百姓涨工资的声音从来不断,但是都没有向文波这次提议更引人注意,这不在于以前的声音不响,向文波的声音响些,而是在于向文波本身就是资本家,他的提议与主流经济学效率论大相庭径。必竟主流经济学所谓的效率就是指资本家俭财的效率,而不是指工人俭财的效率,所以在那些理论下老百姓只有贫困的选择。也许他们是从良知上提出这样的提议,但是我建立的财富价值论却正好说明了百姓工资为什么要不断上涨,钱为什么必须无偿发放等问题,正好支持他们的提议。

 

说白了,人民币升值就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破坏了国际市场上的游戏规则,所以就得以人民币升值予以抵消。我国商品价格偏低主要在于“低价优势论”的指导,它不仅仅使工人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就是资本家(企业)的利润也非常低。“低价优势论”即使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也解释不通,因为你低价促销时别人也能低价促销,结果是大家损失率完全相同。这样只要竞争对手愿意陪你玩,低价策略不可能取得什么优势,换言之,如果别人不陪你玩,那一定是别人以其它方式取得更大的优势。比如别人提高商品质量换取另一种优势。现在的经济是质量型经济,不是数量型经济,所以以质量取得的竞争优势总是以数量取得的竞争优势不能比拟的。为什么“低价优势论”能在我国大行其道,这是我们要深刻检讨的。

 

自然高质量商品就得卖个高价格,给工人一个高工资。这种关系在本文后面的价格第二规律将详细描述。该规律指明只有工资物价按此规律不断上涨时,社会才有能力、有动力不断提高商品质量。

一、供求规律正是贫富差距的一个原动力

 

主流经济学总是认为供求规律(或者市场)是有效的,能导致均衡,其实不然。我们目前知道的供求规律其实只是真正供求规律的1/3,主流经济学认为工资应该由市场决定实际只是经典的有意疏忽(马克思理论在此还不值一提)。经典理论对供求规律的认识是肤浅的,肤浅之处就在于那些伪假设。比如假设每个人的谈判实力一样、起点一样、机会一样、能力一样等等。主流经济学的信徒们总是说理论与实际的这种差距是条件放宽,其实是他们连“科学假设”这几个字都没有弄懂,至少目前我国的经济学界除本人之外,也只有程恩富在装模作样研究“科学假设”。科学假设一定是以暂时不能实证的事实为前提的,主要是指对那些暂时不能确定的事物做出的某种猜测。既然明明知道穷人儿子与富人儿子在就业、发展等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还何来“每人同质”这些假设呢?将这些不合理假设撤除,我们会发现真正的供求规律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供求竞争关系、供求数量关系、供求时间关系、供求反应关系。经典理论中的供求规律实际只是供求数量关系,所以他们从来只考虑供给量和需求量,其它一概不予考虑。真正的供求均衡(平衡)只有在这四个维度都均衡时才会出现,否则市场就会失灵,甚至完全失灵。

 

在涨工资这个问题上主要是考虑供求竞争关系和供求数量关系。供求竞争关系是指供方内部竞争力度与求方内部竞争力度间的关系,如果双方内部竞争力度相等则这个关系就是平衡的,否则不是。在供求竞争关系不平衡时商品的价格始终对竞争力度小的一方有利,比如粮食的买方内部竞争力度是5,卖方内部的竞争力度是10,那么价格就对买方有利,对卖方——农民不利。

 

主流经济学在考虑竞争与价格的关系时是有高度失误的(北京大学的周其人教授于几年前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它们其实只是考虑了厂家内部的竞争,然后就得出竞争与价格的关系是什么。显然价格总是卖方和买方间的事情,而竞争也有卖方竞争和买方竞争之分。卖方间的竞争使价格趋于无限低,而买方间的竞争则价格趋于无限高。正是由于这两种竞争导致价格的反向运动,所以实际价格不会无限高,也不会无限低。如果两种竞争的力度相等,那么价格就处于使双方收益相等的位子;如果两种竞争的力度严重失衡,那么价格就是垄断价格。

供求竞争关系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

 

一是供求双方的人数,人数多的一方竞争力度就大些,人数少的一方竞争力度就小些。比如10个人卖肉,有100个人买肉,则买方竞争力度大些,价格对买方不利。通俗说,卖肉的总是面对总是“你不买有人买”的局面,而买肉的面对的总是“我不买有人买”的局面,自然买肉方的底气不足,从而价格对他们不利。依次类推,如果双方人数差别特别大,便出现了垄断。自然垄断要分为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主流经济学中由于只是考虑卖方(厂家)内部竞争,所以在那里的垄断基本都是卖方垄断,买方垄断很少被他们注意。经典理论中实际暗含“买卖双方人数相等”这样一个假设,显然这是假假设,不是真假设。这个假假设的恶果是,将垄断与竞争力度平衡间的大片区域直接排除在考察之外,这不仅导致理论不能描述市场从均衡发展至垄断的过程,而且还歪曲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因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正好处在这个区域内。显然资本家的人数比工人的人数少多了,从而资方的竞争力度要小得多,工人方的竞争力度则大得多。用通俗的话描述:资方的求职人数总是大于其要招的人数,所以资方总是面对“你不做有人做”的局面;工人的应招岗位数总是小于其要应招的岗位数,所以工人总是面对“我不做有人做”的局面。

 

另外,由于一个组织规律——头规律的决定,社会中总是少数人当资本家,不会出现多数人当资本家的局面,所以有:在供求竞争关系下,工人的工资总是偏低,不会反过来。(注:头规律是指:在任何有组织的群体中一定有个头,且是少数个体当头。这个规律在人类系统中是没有例外的,这也决定马克思设想的平均资本主义、无头的共产主义不可能出现。)。

 

二是供求双方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财富实力等,在价格谈判(博弈)中,价格始终对实力大的一方有利。显然不管电视机厂家间怎样竞争,但是一般购买者没有资格与其中任何厂家谈判价格,说你的价格高了,降点吧。一般购买者只有默默博弈的份,不断在不同厂家间溜达,这是一般购买者讨价还价的最大权力。他们绝对没有给电视机贴个价格标签的权力,尽管电视机价格的基因有一半是买方的。看来市场的天性就是男女不平等,男女平等只是一种诉求。很多科研产品血本无归,不是其产品不好,不是其产品另有人生产,而是其买家是气大财粗集团,小小的科学家只有听命买方的份。不用多说,在工人和资本家间,工人是弱势群体,工资总是对工人不利。

二、工资要不断上涨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了工资就要上涨,但是这不是理论上的陈述。这里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没有一个原理支持这个结论。可能有人以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能支持这个结论,其实不然,因为马克思理论指明工资不得超过工人创造的价值,这样在劳动时间没有延长、劳动强度没有增加、利润率没有减小的事实下,工资如何上涨呢?主流经济学中更不能解释这个结论,多年来我国学者总是依据理论指出低工资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已经说明了一切。以低工资换取效益——资本家的效益,大概就是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只是外貌上用1/3的供求规律来糊弄几下,以给其丑恶用心贴上科学的标签。

 

那么我们的工资为什么要随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呢?这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变换思维范式。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产是在合作和分工下进行的,但是我们已有的所有经济理论都是从分工角度建立的,合作在经济学理论中缺失了。那么从合作角度看经济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呢?首先是任何人生产的商品不是他的,而是全社会的。这点虽然与马克思的看法接近,但是看问题角度与马克思截然相反。其次便是如何消费商品。这里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生产目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我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不是西经讲的利润,也不是马经讲的剩余价值。显然,消费一定是个人的事情,是很私有化的,但是现在财富是大家的,是很共有制的,这样便出现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得将大家共有的财富进行分配,分给每个人。不用多说,分配理论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也缺失了,因为经典的分配原则——“谁创造就归谁”等于没有分配。合作与分配是一起的,没有合作就谈不上分配。那么我们依据怎样的法则分配我们共有的财富呢?具体的分配法则很多,但是在宏观层面只有一个(个人目前只揭示了这一个),它就是平均分配规律,它以平均利润、平均工资、平均税金这三个平均体现出来。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将共有财富(主要是消费财富)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自然工资得随经济发展不断上涨。很多听到平均分配就会毛骨悚然,但是科学就是这样:如果几个人合作,一起生产n件商品,除了平均分配这n件商品还有更好办法吗?

 

我知道看到这个结论很多人会想起马克思理论,别慌,还有其它分配规律没有考虑。首先是社会积累规律。我们为了使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就必须不断积累,以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以我们创造的财富不能分光,要留一个部分。那么这部分该是多少呢?该分给谁呢?这部分的数量由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而平均利润率是多少合理,目前没有理论能说明。对此我们只有经验数据,基本经验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为5%~8%,且每年保持不变。利润率的归属由前面讲的头规律决定,归资本家掌管,这是当今资本家行使其组织权力的必备条件。再剩余的才是用来发工资的,自然工资部分又涉及如何分给每个人的问题。在大的原则上就是平均地分给每个人,这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人权问题,也不是法律问题,而是系统稳定问题。系统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原则才能稳定和存在。在我国过去几年,不少经济学者在反对我的这个结论,他们指出通过鼓励富人多消费、疯狂消费一样可以使穷人富起来,这是经典理论的过错。社会总财富就那么多,富人多消费了,工人们何来富起来的财富?

这里得指出,如果完全依照平均化规律,系统将趋于绝对稳定,没有变化和生机,系统“寂死”,从而不能发展,这同地球如果是绝对的圆球,没有高山和大海间的高低差异,从而没有生机(甚至是生命),是一样的道理。保证这个噩梦不会出现的是微观上的竞争机制,竞争将导致不平均,导致了差异,从而保证系统的活力和生机。同样如果只有竞争发挥作用,那么系统将会活力过度、生机过度,于是动荡不安,最终系统崩溃。经济系统实际是在平均分配和竞争机制的对立统一下进行的,它们的和谐就是系统的和谐。

 

可见,工资问题首先是分配问题,而非什么供求问题。供求对工资是有影响的,但是那只是使工资偏高或者偏低。决定工资不高不低的那个机制是平均化规律。主流经济学说那个不高不低的价格(工资)还是有供求规律决定的,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偏高、偏低、不高不低三者在逻辑上不可能都由同一个因素决定。这好比推某人一把,他倒下,又站起来,我们不能说该人倒下和站起来都推力所致。

 

三、工资不断上涨的具体的规律性描述

 

依照平均分配规律,价格在宏观上将依照三个规律运行:价格互动规律、价格上涨规律、价格差规律。这些规律的具体推导很复杂,这里直接拿出来,大家可以用事实直接印证。

 

 幼稚工业理论成立条件 “用工资上涨消弭人民币升值”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一)价格互动规律: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1、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公”的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

    2、凡生产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价值更多。

    3、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劳务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创造的价值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

4、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创造的价值更多,从而更多的价值形成人们的工资。

 

这个规律是描述财富在数量上变化,它要求工资必须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同时也指明各种商品的价格随经济水平提高必然的变化趋势。我国近几年各商品价格的变化基本符合这个规律的描述,以粮食为中心的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很显然我们对此准备不足,先是要求提高农民收入,可是粮食涨价后我们又惊慌失措。有的学者甚至不惜旧话重提,指责粮食涨价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损失。这是当年使一农变成三农的论调,持这种论调者都是主流经济学的忠实信徒,他们为了维护主流经济学的教条——资本家的收益最大化,便不断在弱势群体间挑起战争,而绝不提倡通过减少或者相对减少资本家收益以增加弱势群体收益的任何建议。大家都知道,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补贴城里贫困者,而不是以损失农民收益为代价来保证城里贫困者的利益。补贴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首先是供求规律必定导致贫富差距,其次平均化规律必定导致工资不断上涨,只有补贴才能消弭这二者的夹击。

 

(二)价格上涨规律:随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不断降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上涨规律,亦称价格第二规律。

 

这个规律是描述财富在品质(质量、功能、花色、式样等)上的变化的。此时商品在数量上还是一件,但是其品质却发生了变化,增加了,现在的1件商品 > 原来的1件商品。比如电视机,现在也是1台电视机,可是由于现在的品质很高,它远远大于原来的电视机。所以,当商品品质普遍提高时只有物价水平上涨。工资随着上涨在于保证品质的提高有相应的购买力。

 

毫无疑问,经典理论完全没有考虑商品品质的变化,在它们那里有个假假设:商品不变。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建立在这个假假设基础上的,所以品质问题在那里得不到反应。显然依经典通货膨胀的定义,商品品质普遍提高后物价也不能上涨,于是优商品与劣商品一个价。消费者当然希望买好东西又不多掏钱,可是生产者怎么办?毫无疑问,实际中无法接受这个结论,但是我们经济工作却是由这个结论来指导的。

 

工资的不断上涨主要是这两个规律决定的,人大代表向文波提议给百姓加工资12%消弭人民币升值12%正好符合这两个规律的要求。我国经济每年按9%速度增长,可是我们工资却很少上涨,这种现象严重违反这两个规律,是人民币升值内在动力。如果没有这个内在动力,仅凭中美实力目前的这种差距,美元一路狂贬、人民币一路狂升的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三)价格差规律:由于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在各部门发展不平衡,所以发展速度快门部其商品价格偏高,发展速度慢的部门其价格偏低,这样便出现了价格差。

 

价格差规律是造成不同层次间、不同地区间、不同部门间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这个规律的技术分析很复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在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粮食价格要不断上涨,而电子产品价格要不断降低,那么在自由交换的前提下就有这样的必然——粮食涨价显得很艰难,因为买方难以接受,而电子产品降价则很容易,因为买方永远不会反对商品降价。本来粮食涨价和电子降价都是使它们获得平均收益,现在既然粮食涨价很艰难,自然其的实际获得的收益小于平均收益。而电子产品不一样,既然它降价很容易,很能刺激买方的购买欲望,那么其卖方就可以少降一点价,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除供求规律导致的差别外,在工人和资本家间还存在这个价格差,这在于资本家方面的技术提高速度要高很多,而工人方面的技术(劳动技能)的提高速度则低很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8882.html

更多阅读

现代商业银行贷款理论变迁 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一、现代商业银行贷款理论变迁由于美国银行业和金融制度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无以伦比的地位和威望,研究其贷款理论演变将成为一种可靠的依托,这种演变经历了:1. 实票论和商业贷款理论。在历史上,美国的贷款实践仿效了英国银行业的模式。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7层次理论

现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出镜率非常广泛,谁都会拿出来说一说,特别是在相亲、情感和求职节 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总有那么几个情感专家、人才测评师坐镇其中,虽然说到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过是心理学的皮毛知识而已。虽然拿来装*远远不

钱学森的亩产万斤论理论上是没错的 钱学森的故事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驾鹤西行引起了国人的无限哀思,钱老此生尽管为中华乃至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但钱老的某些意见也曾受到过人们的质疑,争议最大的是他曾经提出过的农作物的亩产

声明:《幼稚工业理论成立条件 “用工资上涨消弭人民币升值”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为网友抽烟喝酒颠疯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