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制度的视角



一、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

1.对外经贸的历史演变

对外经贸(foreign trade)是指在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这种经贸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也叫进出口贸易。对外经贸的产生是伴随着国际贸易一起产生的,但区别于国际贸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就开始在中东产生,对外贸易最早在这里产生。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的帕提亚帝国、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王朝分别发展成为各地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大推动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势力扩张。到了14世纪,整个欧洲已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贸易区,包括地中海贸易区,北海和波罗地海贸易区,东欧罗斯贸易区,汉萨贸易区,以及不列颠贸易区。这些贸易区不仅有大量的区内交易,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很密切。与此同时,亚洲也形成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贸易区:东亚贸易区、东南亚贸易区和南亚贸易区。如果说,15世纪前的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的话,那么,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从16世纪到18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和各洲之间贸易的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强国垄断了国际贸易。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比较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大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外贸易。

从第二次大战结束到21世纪初的五十多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革命、制度创性和经济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主要趋势。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在20世纪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2.我国对外经贸的历史回顾

  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由于受国内外各种条件的限制,对外经贸只是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经贸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从1978年到2006年这短短的29年中,中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7606.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7%。其中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增长到9690.8亿美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0倍。2007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2万亿美元。同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逐步上升。198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世界第15位,1997年升至10位,2001年则攀升到第6位,2002年第5位,2003年第4位.2006年跃至第3位。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沉默了一千多年后,终于在20世纪末开始有了真正的大发展。  

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我国能不断的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和变迁。诺斯制度变迁的“路径理论”认为,利益诱致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一种制度如果能使各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人们就不会有改变这种制度的动机和要求;反之,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就会变得十分强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制度不能满足人们利益最大化就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客观上就需要我国制度不断地处于生生不息的创新和变迁之中。

我国对外经贸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我国建国以来对外经贸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就要什么样的相应制度,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具有强大封闭性的国家统制的对外经贸制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也从国家统制型转向开放型。从1979年到200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变革大体上经历了下放外贸经营权(1979—1986年)、推行外贸承包制(1987—1990年)、取消外贸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承包制(1991—1993年)和实行汇率改革、取消承包制、加强宏观管理(1994—2001年)四个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外贸体制从集中垄断走向放权和联合对外;外贸政策从管制走向开放,从保护走向自由;外贸运行机制从计划实施走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和依法治贸。从整体上看,该阶段基本上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开放型、相对自由化的对外经贸新制度。

二、         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推进,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既存在着机遇,叉面临着严重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经济环境提供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克服不利因索,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变革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贸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从制度的角度来探讨一些常见的基本问题

1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现状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无论是总额还是增长速度,都呈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4.58%,高于GDP发展速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中国正在逐步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中。2003年-200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连续四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9.8%,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28%,是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200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208亿美元,2004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6年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2007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地位。 而且,这2007年来,中国不仅对传统三个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美、日出口全面增长,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势迅猛。如,前三季度,对印度出口170.5亿美元,增长67.5%。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我国外贸的结构也在

2007年里也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初级产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分析,这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工业国地位日益巩固,且出口商品结构趋向提升。 但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仍很多,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然较高。机电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虽然已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6年达到5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日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达75%,而且,这些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只是处于中低档水平。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占29% ,而发达国家高技术出口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目前已达到40%以上。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的高技术产品较少,出口的产品大部分为劳动型产品。因此,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需要调整,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借口过程而无所作为。如果从世界发展的形势和我国所面临的国内状况来看,情况是严峻的,不容盲目乐观,因为我国加入WTO已经有六年多的时间了,中国市场将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竞争不存在区域界限,国内与国外之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到政策上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面对和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必须研究国际经济发展新动向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成果,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以此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

2.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尽管在加快,但总体增长缓慢,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国内产业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许多世贸组织成员国纷纷采用反倾销、保障措施、各种非关税壁垒等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利益。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历史比较短,由于国情的原因,我国贸易结构单一,贸易产品高科技含量不高,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高额顺差。

(1)非关税壁垒问题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常常采取各种贸易政策措施如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等,以保护本国利益。然而随着国际贸易走向自由化,关税壁垒的作用在逐步削弱,各种非关税壁垒逐步成为阻碍对外贸易的主要障碍。而非关税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社会壁垒。

①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又称为环境壁垒(Environmental Trade Barrier),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较为苛刻的环保标准,达到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绿色壁垒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初级产品和所有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乃至消费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符合有关国际环保公约、国别(进口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凡未达标准的就要受到限制或被禁止进口。如:2002年中国出口欧盟的蜂蜜被退回,其理由是欧盟检出中国蜂蜜达不到“10万吨中不能有1克氯霉素”的要求,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也加强了对来自中国的蜂蜜检验。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每年我国因为遭受绿色壁垒而损失的贸易额达70亿美元之巨。在1997年---1999年的3年中,我国因遭受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出口商品价值达200亿美元,受影响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如茶叶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产品,近年来发达国家逐步取消实行非关税壁垒政策后,我国茶叶出口反而日益滑坡,如广东省在90年代每年收购出口茶叶均达1万吨,而目前只剩下2000吨左右。从2000年7月起,欧盟国家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限制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茶叶今后只有达到了绿色食品的一级标准才能进入欧洲市场。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绊脚石,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创汇。

②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苛刻繁琐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这些标准既包括决定一种商品特性和规格,如质地、纯度、营养价值、尺度、用途等,也包括设计和说明书、证书、标记、商标及检验程序等。我国由于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都比较底,很难达到这些技术标准,因而在对外经贸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欧盟的“OKO—生态纺织品标准100”中对纺织服装品中的某些物质的含量要求高达PPb级,由于我国的技术有限和实验条件有限,就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制定了很高的难度。

③社会壁垒是发达国家以保障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这种贸易壁垒的理论依据源于国际公约中的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的条款。相关的国际公约有100多个,包括《男女同工同酬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劳工组织(TLO)及其制定的上百个国际公约,也详尽地规定了劳动者权利和劳动标准问题。我国一直以来国际竞争能力很大部分体现在底水平劳工成本底下,社会壁垒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我国对外经贸的能力。

(2) 贸易顺差问题

从l990年起到2006年我国有l6年是贸易顺差(只有1993年是逆差),2005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将接近1000亿美元。2007年前9个月我国出口总值达到878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进口总值达到6925.92亿美元,增长16.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856.5亿美元。 高额贸易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200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突破了1.5万亿美元,这虽然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的能力,同时也带来很多副作用。主要是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也引发了许多贸易摩擦。贸易顺差也一直成为美、欧等经济体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主要借口。

博熙来曾经感慨的说我国贸易顺差在中国,实际利润在欧美。如此连续高的贸易顺差务必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不平衡,大量外汇进入,给我国金融市场提出巨大考验等问题。而正如博熙来所说的,我国却在实际中获利较少,原因是多年来我国实行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工贸易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也因此有了“世界大工厂”的说法。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其国内原有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中国,并将成品采购回国,这种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其次是以国家政策吸引外资促进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增长。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70%集中在制造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大量出口,而且逐步取代了部分进口。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贸易顺差的51.45%。国家从2006年9月开始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税率等调节出口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中国中纺集团副总裁李灵敏认为,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强劲需求是出口增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海关总署的统计分析专家认为,贸易顺差大量存在,既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加工贸易管理政策和吸引外资政策密不可分,又与出口退税率调整预期、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短期因素有关。

过大贸易顺差加剧了贸易摩擦。另外,我国的贸易顺差结构也存在问题,表现为很多顺差是外资企业创造的,而且主要是加工贸易出口带来的。《中国经济季刊》主编阿瑟·克劳博(Arthur Kroeber)为此曾经指出,中国崛起为贸易超级大国与30年前日本的崛起不同,其中很大的区别在于,当时日本的贸易顺差来自索尼、松下、丰田和佳能等日本国内企业的活动,中国则相反,其贸易顺差主要与外国跨国企业有关。在中国的出口中,外国公司占据了大约57%,这一比例在过去l5年中稳步攀升。在高科技出口领域,外国公司所占比例远远高于8O%。可见,我国因贸易差而遭受的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是代人受过的。

            (3) 反倾销问题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一国以低于国内“正常价值”(美国称为“公平价值”)的价格出口商品到另一国,并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部门造成损害的,被视为有倾销倾向。通常是通过比较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来确定反倾销对象的倾销幅度。由于在国际上倾销被认为是一种非公平竞争的贸易措施,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通过公约或立法形式对此加以限制。外国之所以对华发动大规模反倾销浪潮,是内因和外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外因上,主要起因于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措施在国际上日益被强化,以及外国对华实施歧视性政策;在内因上,与我国出口秩序不规范、企业应诉积极性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次数快速增加。自1979年到2002年底,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已达524起,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数 374起,两者均居世界首位。国外对我反倾销数量1979年只有2起;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有6.4起;到了90年代则高达年均30.7起;进入本世 纪,反倾销立案数迅速上升,2000年38起,2002年47起,WTO半年度报告指出,2007年上半年全球新提出的57项反倾销制裁中,有22项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比2006年增加了7项。同时,对我国商品提出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增多。80年代,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基本上集中在欧共体、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其中欧共体26起,美国18起,澳大利亚7起。进入90年代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愈发猛烈,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伊朗、智利等也纷纷加入到对华反倾销调查的行列。面对汹涌而来的反倾销浪潮,扯掉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幌子”,尽快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4) 金融市场混乱问题

  自1978年开始,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相对西方国家却显得比较混乱。体现在:①、金融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和东、中、西地区金融发展不协调。②、金融结构运作不规范。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上。③、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④、金融监管结构不适宜。

从l990年起到2006年我国有l6年是贸易顺差(只有1993年是逆差),2006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达1775亿美元。高额贸易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这在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的能力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在金融方面主要表现是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也引发了许多贸易摩擦,导致金融市场的更进一步的混乱,等等。

3.我国对外经贸发展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制度性根源

我国对外经贸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既有国际上的制度性根源,也有国内的制度性根源。

(1)从国际上来看,主要是存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我国现在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方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体系之中,借助于经济全球化这个平台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在独立民族国家的广泛存在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由于资本主义力量占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就必然是资本主义的,而资本主义的本性是充满掠夺和剥削的(现代所谓的文明社会只是改变了资本主义掠夺和剥削的方式,但并没有改变其掠夺的本质),这使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政治等方面的力量,拥有世界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制定权,建立符合自己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只能成为国际游戏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自然会深受其害。

(2)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政府和市场边界的界定不清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政府与市场经常纠缠在一起,分工不明确,促使政府和市场“双失灵”。政府和市场边界界定不清可分为政府管理失效和市场不完善。

①从政府管理失效来看,由于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在对外经贸中的发展,政府管理上遗留了许多障碍。首先,从行政机构的管理上看,虽然商务部的成立,从组织上解决了中央一级层面上内外贸一体化的问题,但目前各地方行政管理部门还未统一,经贸委、外经贸委、商务厅同时存在,剪不断自然理还乱,名不正,言不顺,职不清,责不明,政出多门的现象影响了权威性和管理效率。内贸自身的管理也没有实现统一,而内贸管理不统一,就很难界定市场和政府的定位。其次,内贸自身的管理不完善,目前国内市场中,大量的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体系不完善,没有制定严格的符合国际商品流通的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以及包装和标签规格等。这使得我国产品在出口时遇到国外的技术壁垒阻碍。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际上越来越加强环保意识,相应的我国并没有在国内跟上环保法律的制定,没有同国际环保公约、法规和标准接轨。这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能够被接受,但在对外经贸中却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给我国的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②从市场不完善方面来看。首先,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国内市场尚未统一既指国内国外市场的分割,又指国内市场中地区市场和行业市场的分割。国内统一市场迟迟未能建立是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分离发展,造成了对外贸易严重的利益损失,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制定的贸易政策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大力吸引外资,而市场体制却没有质的改变,依旧沿用一些旧的标准、习惯。在这里我所说的国内外市场不统一,主要体现在行业标准不统一,衡量标准不统一,在我国进入21世纪时,出口贸易中大量遭受到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才体现出来。这是政府内外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的严重分割,阻碍了对外贸易更好的发展。国内市场流通的商品标准低(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福利标准等),有些更是无标准可言。而国外市场的这些标准都非常高,有些国内是无法达到的。如中国蜂蜜遭受绿色壁垒被退回,出口茶叶农药含量过高,被迫退出欧盟市场,在反倾销案中,大部分商品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低而引起出口价格低,加上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压低商品价格引起的,更甚者,被美国一些国家上升到人权问题。政府和市场边界界定不清,政府制定行业标准绝不容缓,要随国际化,该让市场自由的放手,该管的要管。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其实是一项国内制度上的障碍,也是影响我国对外经贸地一项制度上的障碍。其次,从市场本身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始于改革开放,由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比较晚,经济基础较底,所形成的资本积累不多;而且,我国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展比较分散,规模经济发展比较晚。这使我国的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具体体现在市场结构不完善和市场体制不完善。

三、 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策略选择

1.加快我国政府体制的改革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将对完成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性调整起到关键性作用,对解决我国在外经贸中遇到的贸易摩擦可以对制度上的障碍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完善该体制一个重要内容是明确确定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中央一级外贸部门的任务应包含以下几项:①参与WTO规则及双边协议的制定及修改。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那些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协议的修订,为我国的外贸企业争取利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争取。②分析全国性商品进出口结构,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一系列问题商务部可以通过对进出口结构的分析,找出竞争优势、劣势产业,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抑制过剩,发展不足。③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政策帮助。中国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不利于抗击风险,海外市场的开拓虽然靠的是企业或行业,但政策性的帮助也很重要,这些政策只能由商务部提供,这样才能使国内企业大胆进军新的国际市场。④为企业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省、市两级外贸部门的任务则主要有:一是分析本地区进出口产品结构,确定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二是为本地区的进出口产品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只有管理职能的充分明确,才能最终形成政府部门制定流通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宽松市场竞争环境;行业商会管理行业内日常事务、统一协调本行业的对外关系:企业自主经营决策、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型流通综合管理体系,政策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政府和市场边界界定清楚了,相互和缓发展,政策驱动市场,国内外市场统一,行业标准统一,这样才能使我国在对外经贸中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利益。

2.改革和完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以建立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

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系,没有很好与我国外经贸发展紧密的接轨,大部分的经贸法律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沿袭已久的法律、国际条约、惯例等。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对外经贸法律体系是必然的。

新贸易法的颁布健全了对外贸易发展的法律环境.其重要的成果就是增加了主动的贸易调查条款和贸易救济授权条款,使我国的贸易政策更加趋于积极,从而逐步摆脱过去在面对贸易壁垒时被动挨打的局面,更加积极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安全。但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外,在贸易救济机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适当的改进进口产品的倾销幅度、补贴性质、给国内产业造成的实质损害程度等技术认定,进而增强相关的调查、裁定、磋商和执行程序,以充分体现这些措施的效力。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倾销法也是当前贸易制度创新的迫切任务。由于反倾销具有形式合法、便于实施、效果明显、保护期长且不易招致贸易报复的特点,被发达国家视为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最佳办法而被频繁采用,成为限制国外产品同本国产品竞争的有效法律武器。而目前我国又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因此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工作应尽快与国际接轨,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回应相关企业及利害主体的反倾销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制度以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发展

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环境附加税和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加工标准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补贴制度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这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壁垒的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和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制度。

(1)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政府应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

(2)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和绿色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被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IS0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它的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为了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使企业及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在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时,应尽快制订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在认证方面,应通过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推广使用,还应制订实施这种标准的管理法规,使工作规范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

(3)加强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通过加强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国际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条件。

4.建立有效的贸易制度运行监控体系以完善宏观市场运行体系

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对完备的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在公开性、透明度原则基础上,规范进出口贸易的自由运作;另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市场运行的预警体系,从动态上有效监控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行:

(1)建立和完善反应快、效率高的进出口预警体系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使我们在获知国外的贸易政策变化后,能迅速有效地评估这种变化对我们相关产业和外贸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规则,同时告知国内产业适时采取调整和相适应措施。

(2)加快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近年来,国外对我国产品采取越来越多的技术性壁垒措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面临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积极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努力形成我国产品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在开放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外贸出口所必须解决的课题。而由制度创新这一方面来说,除了加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外,还要抓紧构建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各类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战略联盟,为应对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高效有力的组织结构。战略联盟的重要任务就是为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本行业详细的数据:通过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帮助企业了解相关产业的国内外技术动态及准人制度,为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3)我们认为有必要针对主要出口商品、易遭受国外反倾销指控商品和出口经营秩序较为混乱商品,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监控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在敏感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和解决措施。政府还应支持和激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的制订和修改,成为技术标准“规则” 的制定者。

5.加快相关行业组织的构建与发展,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失灵”

现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条件下的集团竞争,而贸易利益的来源则主要取决于集约化规模的程度,因此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而我国外贸企业结构迄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存在着缺乏主导产品、无长远规划、缺乏开拓新市场能力等缺点,发展潜力极为有限。因此,作为解决国内制度障碍的一方面,我们提倡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建有能力的外贸企业向大型化、实业化方向发展,以贸易为主业,兼具贸易、产业、金融、科技开发等综合服务功能的集团化、国际化相结合的中国式综合行业组织。

6.采用各种方法,积极影响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

  这首先需要我国练好内功,大力进行技术创性和制度创性,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其次需要我国积极的联系和团结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以集体的力量来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再次,在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博弈过程中,坚持有利、有理、有节的原则,处理好大国之间的关系。

 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制度的视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8832.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美关系的现状2016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

声明:《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制度的视角》为网友王位之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