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社交媒体更新通知、新短信,手机响个不停,你与世界随时同步。智能手机在手,只要愿意,你可以知道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 然而,科技博客GigaOM的写手马修·因格拉姆却认为,时刻保持响应状态并非好事,对于企业主或者其他任何岗位的人来说,有时候少即是多,面对诱惑多多的互联网,更是如此。 被通知绑架的生活 因格拉姆从一个忠实的苹果用户最终转向了安卓,起初是为了尝试新的系统,不过,他最终意识到安卓的易操控和开放性,使得安卓手机不会像苹果那样影响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对于使用苹果手机三年左右的情景,他描述如下: 除了那些在休眠时也要唤醒系统发出提示音的应用(如Twitter),几乎每个应用都有内置的通知提示图标,只要瞟一眼,我就知道有多少未读邮件,每个图标旁边都显示着我未查看的信息数量,直到我去一一查阅时才会消失,更别提那些可以自由设置前台提醒的应用了。 在默认模式中,随时提醒就是这种状态,性急的用户如果不愿意等待提醒,也可以自己去不断地刷新邮箱或者推特页面,盯着这些页面上的更新。显然,这样会使人们错过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不过,这种效率上的问题并不完全由智能手机所导致。在现实的工作流程中,即时的信息获取也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汽车的仪表盘会告知车辆讯息,硬件系统和应用也会用信息提示的方式告知用户发生了什么。 然而,这其实还是个圈套,就像那些紧盯着股市大盘的股民们一样,做的都是无用功,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小动作管理
![芝诺悖论的内容与意义 实时信息的悖论](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24376992726.jpeg)
几十年前,制造业精益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威廉·爱德华兹·戴明进行过一项试验。一组人手里拿着小球,将它们掷向地上的指定目标,大家扔的球往往挤在一起。随后,参与者被告知在每次掷完后需要进行仔细地瞄准,方能掷出下一个,这样一来,球就被丢得到处都是,就是打不中目标。 在游戏里,人们越想精确地瞄准目标,就越失掉对球的控制力。同样,你越想随时随地控制业务流程,失控的风险就越大。 如果你能放松手里的缰绳,看看这匹马究竟会跑到哪里去,你就会发现流程本身其实是会自我调整和优化的,可以减少给员工施加不必要的压力,不必时时刻刻都像监工似地工作。 实时管理所带来的矛盾正在于此。没错,这种做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也会使公司内部陷入过分紧张之中。 所以,重新思考一下,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实时管理,在何种频率上保持响应比较合适,别老在意那些总也摆脱不掉的小问题,公司的长期战略并不在此,而且,听我的,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丢一边吧, 至少保持一小会儿没有它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