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函 必然和必要---与曹世忠先生就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商榷



1、于产业层级角度出发:转移是一种必然和必须

      曹世忠先生在对李高产博士的文章供需对位才能承接产业转移做的评论是:产业转移,最多也只能是个过渡,对于曹先生的这种论点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的确从终极来看,这种转移的确仅仅只是一种过渡而已,就像人从生到死亡之间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简单的把它归结了一个过渡一样。但这个过渡在人的一生中却是一种必然甚至必须。同样这种转移我也认为当做如是观。我从来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本身就带有所谓的阶段性,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个眼光放远大些来考量。事实是我们很多的评论者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原因是他们在考察问题是所动用的观察视点有限。因为他们没有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在“历史”的全面的范围内来研究,而是孤立的将其放在“今天”这个局部来予以研究的.关于这点在《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就尖锐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因此,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同样这个观点在考察我们的经济的发展阶段上也是有助益的和有价值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们就有必要把视界放的更大些更远些去考察----认识全球化产业结构中的层级问题。

  全球化最早是从欧洲开始的,欧洲也就最早开始了现代化。因为欧洲发现了新大陆,这是欧洲的全球化,它持续而广泛地与另一个社会交往。

  新大陆为欧洲带来了大量资源,这改变了社会各群体资源占有的情况,人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化;并且,这些富余的资源可以进行一些创新,工业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

  欧洲是主动地进行全球化的,然后,他们使其他国家被动地接受全球化。他们要扩展全球化,首先是为了市场和资源,随着市场的扩大,欧洲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求,也为了节省生产成本,他们就到距离市场更近的地方去投资,那就是美国。产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制造基地转移之后,欧洲就要产业升级,不能再是世界工场,它在成本和距离上都不具有优势。

  然后这样的事情一次次地发生。美国扩展到日本,将制造的任务交给日本,日本发展起来,美国就产业升级,低级的交给日本,自己去做更高端;日本又扩展到亚洲的边缘,韩国、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扩展到了中国沿海,中国沿海成了制造基地。

  世界就像一湖水,欧洲发现新大陆就像湖里掉进一个石子,全球化就是石子激起的波纹,它一圈圈地扩散出去,距离中心近的地方先被波纹击中,也就是先被纳入全球化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扩展使体系外的地区承担制造的功能,原来体系内承担制造功能的地区就面临竞争,因为它在劳动力成本和市场上都是劣势,被迫向高端转变;而它的转变又促使原来的高端向更高端转变,各地区的产业就这样一层层地升级。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产业转移绝对不仅仅只是过渡,它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必须,特别对于那些距离中心远的地方,我们必须发挥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出击,主动的接受这种转移,否则我们将面临的是这种转移从我们身边流逝的危险。

二、中西部该如何应对东部产业的转移  

       再将我们的眼光收到到中国,我们可以沿京广铁路把中国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发达国家世界,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不一样,有高有低。但事实是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欧美很多国家都存在。

  在1960年代肯尼迪和林登时代以前,美国社会,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也是可以将他划为两个世界的,从东到西沿北纬37度,以此为界我们可以把美国分为两个世界,发达国家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世界,虽然在美国并不这样命名的,他们把北方经济发达地区命名为积雪地带(snowbelt),而把南方发展中地区命名为阳光地带(sundelt)。就是到1975年,积雪地带(snowbelt)各州人均所得为7000美圆,但阳光地带(sundelt)的人均所得却仅仅为5831美圆

  ,在另一项指标非农业组合组织率中,积雪地带(snowbelt)各州为32%,但阳光地带(sundelt)的各州却仅仅为13.4%。

 商榷函 必然和必要---与曹世忠先生就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商榷
  到了1960年代肯尼迪和林登时代,美国经济社会因为积雪地带(snowbelt)日益枯竭的资源和繁重的生产成本、国内企业状况的恶化,美国各企业开始向有利条件的南方发展中地区命名为阳光地带(sundelt)转移了。人口也因为寻找工作的原因,也开始从积雪地带(snowbelt)的环湖的被部各州向称之为阳光地带(sundelt)的南方各州转移。这种转移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里根执政的中期。

  南方各州是如何来承接这种转移的呢?这跟它所给予北方来的企业的有利条件是分不开的,阳光地带(sundelt)的南方各州所给予企业的有利条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丰富的资源和迅速成长的消费市场是前者,通过立法而在税收及福利制度等方面减少企业的负担,这是后者,其中,后者对企业决策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阳光地带(sundelt)在丰富的资源优势的配合下,在有竞争力的法律的保证下,转移得到有序的进行。随着企业向阳光地带(sundelt)持续的转移,该地区的人口也得到急剧的增长,从而大大促进了这里的消费市场。到1980年,这里的购买力已经显示出极大的增长。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把这种产业从我们的东部向我们的中西部有秩序的予以转移。

  今日世界经济已经迈入或正在迈入网络化时代,但事实也证明区位对竞争仍然是基本的因素,只是我们也应该足够的认识到的是这个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今非昔比,在竞争主要由投入成本推动的年代,某些禀赋如廉价的劳力供应促成某些区位的比较优势。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中国东部就是其中的代表地区。

  然而今天经济生活的竞争更具有动态性,网络化、全球化的资源调配已经在减少投入成本的不利因素,从而决定了竞争优势依赖于投入品进入更高生产率的利用。诚如新竞争经济学所做的阐述:“在现实的竞争中最起作用的不是投入和规模,而更多的是生产率。太多的事实证实,生产率,而非出口或自然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民生状况。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因为生产率取决于区位竞争的微观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运输基础设施,经济行为的主体---企业就不可能使用先进的技术,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企业就不可能在成熟的业务上进行有效率的竞争,在繁杂拖沓的办事程序下或者不公平的法律体系下,企业就不可能能够有效的运转。

  因此,也就决定了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方政府的角色有从新定位和定义的必要,他们必须保证高质量的投入品,如:有教养的公民和有形的基础设施的供应。以及经济而正面的竞争规则,如:产权保护及反垄断的立法,以便提高生产率,以促使经济成功,最后政府应改善和集中那些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和半公共物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7860.html

更多阅读

秦桧与韩世忠戏说岳飞之死图文 岳飞韩世忠

话说岳飞死于风波亭后,韩世忠心中愤懑不平,便气呼呼地来到秦桧府上。二人屏退左右入座之后,韩世忠劈头盖脸地责问道:“请问秦大人,你为什么要杀岳飞?!”秦桧勃然大怒:“放屁!!!什么叫我要杀岳飞?他岳飞就是和我有天大的过结,我也杀不了他。像你

问天下谁是英雄------周瑜与曹操 曹操x周瑜

问天下谁是英雄-----周瑜与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去年的时候,我讲了水浒,今年和大家聊聊三国

曹沫与曹刿 曹沫劫齐桓公

这几天忽然看到了曹刿与曹沫这俩哥们儿是一个人儿的文章,觉得好奇,于是陆续看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大多数学着都认为他们俩是一个人。我看了后总结了下他们大概有这么几个理由: 1古代“沫”与“刿”读音相同、是通假字。这两个

声明:《商榷函 必然和必要---与曹世忠先生就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商榷》为网友橙里路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