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香港特区政府拿出700亿港币,以退税的方式给居民派发“红包”以后,澳门特区政府也决定,拿出逾20亿元的盈余,给居民派发红利,永久居民可获发5000元红利、非永久居民可获发3000元红利。昨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表示,在物价高企的情况下,他本人受澳门启发初步有个想法,即给市民发放“临时生活补贴”。(5月1日《南方日报》)
长期以来,我们各级政府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公共财政的理念,政府在安排财政开支时,因缺乏有效的监督,随意性往往很大,部门利益极容易占据上风,前年“两会”期间网上披露过某省直机关幼儿园一次性投资就达几千万元的消息,曾引起百姓的相当不满,一些官员为了提升任期政绩,更是热衷于大搞形象工程,并在工程发包中大肆受贿。政府的开支几乎没有约束,已经成为无底洞。因此,在财政收入连续十几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依然缺钱花,更别说将财政盈余让居民直接受益了。
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最优先考虑的还是行政开支,而对行政开支的合理性却考虑较少。据有关部门透露,改革开放28年间,中国的行政费用增加了78倍,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财政资金被大量用于官员出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而本应由政府投资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却越来越无力,这也就造成了老百姓对当前官员是否还是“公仆”、是否还在“为人民服务”是质疑。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地方政府的可利用财力有了较大的增长。一些地方官员恨不得将后几任的土地都卖光了,卖地的钱供自己任上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卖地的过程中,又拼命抬高地价,卖地的钱不但不会直接用于改善民生,居民还得为高房价而增加额外的负担。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今天,因物价上涨,东莞市政府学习香港和澳门,在公共财政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直接补助市民,起码也体现了公共财政的一般属性,体现了“发展成果让全民共享”这一“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地方政府向公共财政迈出的可喜一步。
由刘志庚从澳门模式中得到启发来看,我们更希望拟发放的补助,不会忘了给东莞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外地打工者。要真的如此,我要再为东莞市政府公共财政理念的苏醒而击掌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