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大学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2008年高校招生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与此同时,04级高校毕业生有到了投奔社会的季节了,数百万大学生为找到自己心意的工作,正在到处奔波,参加各类招聘会议。高校一进一出场景,好似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

据官方报道,2008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为599万,比去年增加了5%。预计未来的五年,这样的增长率有增不减。而2008年的毕业生人数为559万,比去年增加了64万人,预计今后五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我们现在已经深深地感觉到考大学是越来越容易了,而毕业后找工作就业是越来越难啦。

出现这种现象,有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我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急速进入“大众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精英教育”急速转变为“大众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但是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的高校招生与毕业就业工作出现了以下的特点,值得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特点一、大学规模的急速扩张,据统计,我国普通高校的数量已经从2002年的1225所扩大到2007年的1800所。见下图:

尽管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合并普通高校数量的增长率在连年下降。但是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万人大学已经是比比皆是。许多原先只是中专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下子就成为了招生本科的学院,一些原先是专科院校,摇身一变就成了大学,尽管国家和各地政府每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在不断增加,但是增加幅度远远不及这些院校的需求的增加幅度。这些学校升级了,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学设备等等却没有本质的改变。高校盲目追求规模,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违反的办学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的经济规律。

特点二、大学门槛降低,就业门槛抬高。大学规模的急速扩张,导致招生人数每年以8%左右的比例增长。与此同时,每年的毕业生却以相同的比例在增加。见下图:

 

 

 

 

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是,大学招生规模扩大,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使许多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大学毕业生显得猝不及防。

特点三、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的错位,导致市场需要的是“包子”,高校却提供的是“蛋糕”。

其表现之一是市场对人才专业结构的需要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时间错位。以上海为例,近10年来,共淘汰了40多个职业,又新产生了近100个职业,于是形成了人才供需与配置的时间差。

表现之二是教学教育的体制和方法老套,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智商普遍比他们的前辈要高,但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而非教育体制和方法改进的结果。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高校体制和教育方法改革所产生的成效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严重存在,从而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表现之三是专业设置一哄而上,市场对某专业人才需要的高潮是有阶段性的,也有一个市场平衡的过程,而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新专业的设置,招生,培养到毕业至少需要四年时间,而四年后的市场专业结构的需要,以及届时高校所提供的人才结构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开设新专业时,全然不顾这些因素,到时就一定会出现供需矛盾。这种教训已经太多了,从早些的英语专业的设置,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置该专业,设想一下,在当今英语水平相当普及的今天,还会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吗?计算机专业的设置也是如此,每个学校都建立该专业,甚至有些以文科为主的学校也设立该专业,更有许多学校将计算机专业细分为更多专业。过多的专业毕业生,同样导致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类似这样的现象太多了,生物工程、法律等等专业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表现之四是大学追求大而全。现在的大学,不仅在规模上追求万人级大学,同时还争办文理工专业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大学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是相似的,是需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我们看到许多以前很有特色的院校,为了追求大而全,纷纷牺牲原先的优势专业,而改名,而盲目扩张。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大学设置也是有很清晰的分别,各个学校有清晰的定位和专业特征。如果大家都挤在综合大学这个层次,必然导致大学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色专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更严重的是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特征四是大学教育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的急速扩招、学校规模盲目扩大,使我们的教学资源与其严重脱节。随着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松懈,与此同时,社会对校园的影响逐步加强,使得现在的大学生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大一学生,忙于摆脱高中生的影响,适应大学的生活,大二的学生热中于谈朋友,大三的学生忙于找社会实践的地方,大学四年级更是以找工作为主,以备考研究生、公务员、托福、GRE等,四年的大学教育计划,能有多少内容好似真正得到实现的呢?难怪有许多大学生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十分遗憾地说,在大学里真的学不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是学校没有教多少东西,缺少进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投入到学习的精力太少了。

 

特征五是大学“大众教育”现实与家长“精英教育”观念之间的矛盾严重。

表现之一是家长对高校的选择与定位盲目抬高,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各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从考取大学,逐步上升到考取什么大学,以前很多家长和考生选择专业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志愿和学习水平而确定,现在则是以考取某某名牌大学为目标,盲目追求名牌大学,非211大学不上,非985学生莫谈,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导致学生在填报选择学校,填报志愿时出现许多问题。

表现之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业观念陈旧。一些毕业生单纯以就业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工资待遇作为择业标准,在就业上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和高工资、高待遇,就业期望值太高,出现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局面。现在的一个大学生承担着相当重的压力。他们不仅要承载着父母对其的期望,还要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一背的梦想;他们不仅要实现年轻人的美丽愿望,还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而这些靠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很难让其相适应的。“让一个高中生刷盘子,他能接受,但要是让他读了大学再去刷盘子,他就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了。”甘肃定西地区有位农民砸锅卖铁凑了3万多块钱,供儿子在兰州大学读了四年书,但毕业后两年没有找到工作。这位农民找到人事部门质问:“为什么不给俺娃娃安排工作?”工作人员回答:“国家现在不包分配了。”老农再问:“不包分配为什么让俺娃娃上大学?”工作人员劝导说:“上大学是为了提高你娃娃的素质。”老农一听,火冒三丈:“啥?让娃在家放羊,俺为什么要让他上大学呢!

表现三是一方面形成日渐扩充的青年“失业大军”,一方面出现不少就业岗位的虚席以待。有人将因现在的大学教育问题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这一现象称为“三重门”现象:即大学生要虚荣的“门面”,用人单位设了过高的“门槛”,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路”狭窄。

解决好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社会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关系到家家户户,关系到稳定国家、和谐社会的大事。为此,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急需政府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建立起大学教育主动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调整机制,按照科学的办学规律搞好大学教育与建设。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大学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7816.html

更多阅读

美国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区别 文理学院与大学的区别

美国留学,一般我们的排名都参考USNEWS,在USNEWS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大学,不管它规模是大是小,全都是朝向研究方向发展,也就是“研究型大学”。  而文理学院和研究型大学很相似。一般来讲,美国的学院是四年制的高等学校,提供文理科学士学位

民办与公办高校区别 民办和公办大学的区别

作者:李旭良现在,大家选择高校就选择公办高校,大家认为政府办的学校政府一定承认,私立学校企业,官方不承认,如果不承认国家为什么要他们办学校,为什么要列入国家统招高校内招生。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跟大家讲解一下:1,公办大学的生源好,民办大

韩复渠在齐鲁大学的的演讲奇文经典 韩复渠与张宗昌

民国年间,军阀韩复渠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他在任山东省主席时,却爱冒充斯文,到处发表"讲演"。他在齐鲁大学的一次演讲,就是一篇难得的奇文。  诸位、各位、在齐位: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演讲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今

多动症儿14岁考上大学的背后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有声境界》嘉宾:宋艳红(目前家住北京的基督徒)她曾经是一家外企的驻华代表,有着丰厚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头衔,可是儿子天天却被诊断为多动症、自闭症,以至于没有学校肯接收。这位母亲离开职场,一边带领她所在教会的姐妹们学习《圣经》,一

声明:《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大学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为网友穷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