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带动机制研究



一体化已成为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发展的成功经验。京津冀作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引擎,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和加速,对整个区域乃至北方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深远影响。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2007年生产总值达27887.98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3%。从综合经济实力来看,北京市、天津市的人均GDP已分别达到56044元、47972元,而河北省与之相差较大,仅为19967元;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市以服务业为主,天津的工业与服务业并重,两市农业比重已大大降低,河北虽以工业发展为主,但农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较低。北京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1.1:27.5:71.4,天津的三次产业比重为2.1:57.6:40.3,而河北的三次产业比为14.2:52.3:33.5(见下表)。

 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带动机制研究

2007年京津冀综合经济实力情况对比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朗,京津有了新的城市定位,如北京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重点发展省水、省能、原材料消耗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京津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主角地位,第三产业也势必超过第二产业。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倍,天津二者也已接近持平。河北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保障京津冀都市圈的环境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冶金、建材、医药、石化、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原材料产量在京津冀都市圈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京津冀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交通方面,北京与河北、天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在500公里范围内的重要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通达,这是京津冀未来交通一体化的方向,随着三地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与天津市、河北省协调行动,共同推进跨省市交通体系建设,京津城市轨道功能、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已陆续竣工投入使用;京承高速三期项目启动,计划2009年9月全线建成通车。像京承高速三期这样连接北京和河北地区间的公路,目前在建和正在规划的就有八条。

二是在产业转移方面实现了初步对接。在跨地区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北京市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唐山,并在2008年之前实施搬迁,整体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首钢结构调整方案,首钢与河北唐钢共同打造的京唐钢铁联合公司已经在唐山曹妃甸建立。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制造业将逐步“东移南扩”,以顺义、亦庄、通州三个新城为依托,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东南现代制造业产业带。亦庄作为制造业综合生产基地将重点引进精品项目,发展高端示范产业;沿亦庄至顺义和亦庄至大兴、房山两条放射带,发展电子、汽车等现代制造业。这个产业带临近京津塘高速,与天津、河北交通便利。这样布局正是为了深化京津冀经济合作,促进北京工业与津冀地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三是在市场开放等方面均有合作。随着多条城际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正在初步建成。三地的经济交往增多,无障碍通信开始实现,为三地的居民旅游、企业合作等提供了基础。政策上,国家发改委和京津冀发改委一直为促进区域交流合作制定规划和意见,交流区域合作发展情况,沟通规划、产业、政策等信息,研究当前和近期区域合作中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督促落实省市政府议定的区域合作工作,为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区域内市场活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京津冀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具有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从港口与海岸线的分布、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来看,京津冀有两个直辖市,特别是有首都,其综合优势远超过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然而,由于行政规划、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区域内城市间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削弱了以京津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系统整合放大功能。无论从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还是区域的整合效益而言,京津冀都无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要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还有许多的障碍需要破除。

(一)思想观念的制约。“九五”初期河北就提出以京津为依托的“两环开放带动战略”,体现了河北高层依托京津发展自身经济的思想。一直以来,河北服务京津、依靠京津、做京津的后方屏障是京津冀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潜规则。但参与到经济圈来,不能光强调贡献,也不能只依靠别人,而是要多方开诚布公地谈合作。期间,合作伙伴要积极地提出利益诉求,比如你能提供什么,希望获得什么,然后再讲区域的组合。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要求两市一省站在平等的角度实现资源共享,消除地区经济边界和贸易限制,使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在统一的区域。巨大的转变使三地在思想上各有顾虑,在区域范围、城市定位及体制改革等方面不能达成统一意见,从而延缓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二)行政体制的制约。缺乏公平、合理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关于地区间的技术、贸易、税收等壁垒的指标仍然存在;生产要素优势的发挥受到抑制,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不能很好地流动起来,如由于京津冀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河北农副产品要进入北京和天津市场需要多次检疫,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还影响了商品的流转速度;京津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不多。从而使三省市各地区企业走出去的成本较大,产业转移难度较大,产业同构和竞争大于合作和互补,从而延缓区域经济整合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经济利益的制约。如果一方利益小于合作前收益,那么它对合作将采取抵制态度。只有在双方收益同时提高的情况下,双方才可能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争夺地方经济利益”是影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矛盾和核心问题。近两年京津冀三方高层领导虽然进行了互访,但常设的磋商协调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冀京、冀津之间的合作基本停留在县区、企业、民间合作为主的水平上,跨省、市的区域合作项目很少,三方政府间共同关心、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没有启动,有关大项目尚待进一步磋商。以行政区域的地方利益主体所做的绝大部分工作是为各自区域的利益,京津冀依然是三方独立的行政区的现实,决定了三方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只是把其他利益主体和整体区域的利益作为影响自己利益实现的原因来考虑,而不会把其他主体的利益和区域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来考虑,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仍然要受到行政区目标的制约。

(四)产业结构的制约。多年来,京津冀为了获取地方利益,长期实行资源垄断、贸易保护、市场分割、自成体系的封闭政策,从而诱发城区系统生产建设中的重复布局和地区工业结构趋同,形成区际内部某种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体系,技术上不了档次,专业化仅仅停留在产品的专业化上。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现象较为严重,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区域内各省、市各自确定的支柱产业大体上是相似的。如北京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电子、建材;天津是机械装备、电子新技术、化工、冶金;河北也是化工(医药)、机械(汽车)、电子、冶金、建材。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五)城市环境的制约。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腹地城市群实力较弱,实力差距较大。京津冀地区是很典型的二元结构,总量规模掩盖了总量不平衡,中小城市不发达,没有很好的配套条件,核心城市的能量很难辐射和发散出来。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现象,即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甚至在河北省内还存在着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

三、对策建议

(一)以经济为纽带,打破区域限制。应在“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调节和整体运作的原则,首先消除行政体制的障碍,取消地区贸易壁垒,提高区际贸易自由度,形成自由交易、平等待遇的统一市场。从具体举措看,一是由政府出面,签订经济一体化协议,打破地区分割藩篱,统筹协调京津冀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尽快建立一体化组织机构,订立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规,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等;三是从目前有条件的合作领域入手,如整合京津冀旅游资源、统筹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四是建立适当的补偿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

(二)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从行政壁垒看,由于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政府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相比要强大许多,由此带来的行政壁垒也要坚固得多。但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许多行为应该是企业间的互动合作。如果是政府推动,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推动力度不够大了,停下来了,后续问题难以为继。这样做的弊端是一旦上面没有更大的政策力度和资源,就很难继续下去。因此要建立一个市场为主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动机制。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圈的优化整合,鼓励企业参与城市圈的产业合作,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鼓励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和联动发展的目标。

(三)加快产业改革,实现有效对接。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一体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对接。如北京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天津就要依托港口、物流、制造业。而某些加工制造业对商务成本比较敏感,河北省就应当适时吸纳过来。目前,京津两大超级城市的功能已经开始由以聚集为主转向以扩散为主,日益加重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要求其将一些不适应的产业向外围扩散。河北环京津周边市县既要主动积极地做好其外迁企业的承接工作,又要有意识的引进和学习京津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合理利用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同时河北较强的农业优势也应借机迅速进入京津,既可供应京津市场的需求,又可创造河北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无公害蔬菜、反季蔬菜、绿色食品、畜禽产品、花卉等农副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在更深、更广领域开拓京津市场。在交通旅游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开发资源,改进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区域内旅游业的互补对接。

(四)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要解决京津冀一体化的所有障碍,并确保各项有力措施落实到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障,包括思想文化、配套设施、政策法规及生态环境等。区域一体化或在一体化方面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的认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全面启动和深入发展,文化成为规划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模式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打破三地之间的壁垒,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文化大市场的形成。在配套设施上,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转移的配套设施,减少转移成本,增加企业信心。在政策上,出台支持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共同政策,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推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鼓励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区域间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合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在各个城市之间产业发展关系协调的讨论与沟通,建立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持体系,为跨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金融、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区域生态保护网络。坚持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思路,协调建立财政支持和资源环境补偿政策,有效保障生态建设、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城市凝聚力。通过网络查询信息,在网络上推销产品,以及通过计算机进行内部管理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活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各类数据库、信息库的建立,实现了资源共享,缩小了城市距离,增强了城市凝聚力。对于京津冀而言,信息化的挑战不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是怎样应用的问题。京津冀一体化需要“透明”的政府管理,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要打破信息封锁,强调信息公开、透明,建立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机制,共同开展市场调查,联手建立“信息协作网”,搭建现代市场信息平台和综合信息平台,让企业在畅通无阻的信息高速网络中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单位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提高管理和经营效率,努力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课题组长:王书利,副组长:曹金生、胡冬原,本报告执笔:李云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7808.html

更多阅读

大数据时代pdf下载 大数据时代txt下载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

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 变大数据为智慧数据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典型企业的数据存储量每两年就翻一番,但更多的数据真的能够促使我们智慧地工作吗? “这些数据可能成为一个负担,一项不明智的成本。”珍妮 · 罗斯(Jeanne Ross)说。作为麻省理工大学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总监

黑色迷墙演员表 推倒大数据应用的迷墙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12月20日,由《化妆品观察》主办的“推倒大数据应用的迷墙”小型研讨会在上海华亭宾馆举行,来自伽蓝、修花堂、蝶妆、朗斯国际、韩粉世家、金蔻、小蜜坊、凯伊秀、东洋之花、章华、优膜优漾、秘唐、

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 遥感与大数据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专访北京东方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金生  “卫星上天是手段,卫星数据获取是目的,也是商业价值所在,我们公司提供从卫星数据处理软件、大数据平台搭建,到硬件终端产品的研发这一整条产业链服务

声明:《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带动机制研究》为网友南風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