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风》记者 袁袤翔
搞活粮食经营,是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涉农企业增效的基本通道。如何让这一“基本通道”畅通无阻?山东台儿庄的做法是:在深化改革中创新经营,着力构建粮食购销“大流通”格局,粮食购销量平均每年可达50万吨以上,稳居省市同业前茅。全区粮食系统6个粮管所成为“全省农村粮食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排头兵”;区粮食收储中心位列“山东省粮食购销十大企业”;区粮食局也水到渠成地跻身于“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粮食企业改革先进集体”行列。
黑土涝洼茅草荒和十年九旱、旱死怕淹的“洪水走廊”,是台儿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业改革催生了台儿庄农民兴修水利、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一跃成为全国47个农业翻番县区之一,成为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小麦生产基地,“鲁南粮仓”名副其实,声名远播。然而,置身“鲁南粮仓”的台儿庄农民却一直没有摆脱“增收慢”的困扰。为了破解这一“瓶颈”,区粮食局解放思想,转变职能,不做“粮官”做“粮商”,义无反顾地扛起粮食大购大销大流通的帅旗,在改革与创新中着力构建“鲁南粮市”,成功践行了“富民兴农”的夙愿——
改革创新收购机制。在集中收购与常年收购相结合、定点收购和流动收购相结合、合同定购和代理收购相结合、内购和外购相结合的基础上,推出了收购渠道多元化和经营实体集约化结合的新模式,主动与各级农村经济组织携手,与各层粮食经纪人牵手,与各类粮商粮贩联手,变国有企业唯我独尊的“独角戏”为多元化利益共同体联合出击的“大合唱”。
改革创新销售机制。变粮食销售的各自为战为“一个窗口对外”,优化配置客户资源和市场资源,按照因时制宜,灵活经营,精心运作,讲求诚信的经营方略,即购即销、分购联销、以销促购、以购保销、以销保效,打造了集约经营的竞争优势。内购内销、外购外销、深购远销,购销网络覆盖苏鲁豫皖经济区,辐射浙沪闽粤大市场,“鲁南粮市”自此羽翼渐丰,声名远播。
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他们积极审慎地完成了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分流与安置、企业产权明晰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为主的改制,将属下11个经营实体分别改组成11个国有控股、公司化运作、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粮食购销企业。按照“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思路强化人本管理,提升了队伍素质,激发了创业激情;按照“重规范、硬核算、严监审”的机制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了劳动效率,堵塞了经营漏洞。按照“自主经营,放心放手放胆;宏观监管,不放松不放任不放纵”的原则,创新并推行了公司事务决策股东会商、企业费用支出股东会签等四项监管机制,保证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改革创新银企关系。他们还坚持巧打“银企联手”这张牌。银企双方共同制定了月度例会、联合检查、重大决策联席共议等制度,保证政策同学习,工作同部署,信息同分享,问题同解决,隐患同纠察,决策达共识,昔日“监管与被监管”的两支队伍,如今一个步调,鱼水相依,风险共担,互惠双赢,为粮食收购奠定了坚强的资金后盾。
改革与创新为台儿庄区粮食工作打造了“购得起,存得下,销得出,管得严,效益好”的经营格局,顺利实现了从“鲁南粮仓”到“鲁南粮市”的变迁。2007年,微软雅黑">粮食购销量达到5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实现了总量与效益位居全市首位、跻身全省前茅的“十连冠”。同时取得了“四无五满意”的社会效益,即职工工资福利与各类社会保障无拖欠,收购货款无迟付,储粮安全无潜亏,应收货款无滞留,信贷资金无风险,企业、职工、农民、金融机构和党政各方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