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MBO这个词在中国有些被妖魔化了,它被人与“贱卖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侵吞国有资产”划上了等号。令人惊讶的是,业内一些人士也认为,只要有经营管理层人员购买企业国有产权,就是MBO。不澄清被混淆的概念,对一些实际上合法合规市场行为的无端指责就不会停止。 MBO的原意是指企业股权全部被该企业内部经理层买断。典型的MBO操作方式是利用公司作为借贷主体举债,获得全部或部分需要支付给原股东的转让价款,以买断公司股权,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所有者权益大幅减少,负债提高,有时资产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可见,MBO有两个重要特征:

第一,MBO是由管理层买断公司股权。那种“只要有管理层持股,就是MBO”的认识是肤浅的。2005年国办发60号文出台后,一些专家公开表达“大型国企管理层持股解禁”的观点,皆因其研究不深所致——此前国家从来就没有法规限制过大型国企管理层投入增量资本持股的行为,何来解禁?MBO概念外延即使扩大,最多也只能包括管理层控股性质的收购。 第二,MBO是利用目标公司作为债务人进行杠杆融资。国际上典型的MBO案例,主要是通过向一些从事高风险、高收益金融工具投资业务的机构举债来完成交易,如发行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券(Junk Bonds)”,成功后利用公司赢利和富余现金流逐步偿还债务,使负债率降低到安全水平。中国一些企业采用由管理层获得的分红来偿还购买企业国有产权债务的操作方式,不符合MBO的这个特征。按照现行中国法规要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购买本企业股权,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借款融资。这样,一些企业管理层就只能采用所谓的“过桥融资”先支付股权转让款,完成产权过户后再用其全资拥有或控股的公司股权质押或公司资产抵押贷款融资偿还债务。 可见,国内MBO的确不是国际意义上的MBO,因为它既不是买断,也没有运用杠杆收购。至于有专家说“现在国内所谓的MBO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中国不能做MBO,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不是全流通的。真正意义上的MBO应该是溢价收购在外的股份”也是值得商榷的。MBO标的股份是否全流通、是否溢价,并不是MBO的特征或必备要素,否则在国外就不会存在非上市公司的MBO案例了;即使目标公司是上市公司,完成MBO买断后,也必须退市,自然也就不存在是否流通股一说了。 持上述观点的专家还指出,中国MBO “成了MBI了” ,并扣上了一顶“掠夺国有资产”的帽子。对于MBI (Management Buy In ) ,切不可望文生义,MBI是一种由外部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后再委派经理人员接管被收购公司的行为。判断某宗交易是否为MBI,与买进的标的股权是否为国有股份或是否为流通股无关。遗憾的是,目前笔者尚未见到与MBI对应的严谨、科学中文术语,而这也许是那些知名专家应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