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公开表示,本届政府要减少三分之一审批项目。目前各部委有1700项行政审批权、200项得到授权的审批权,总计有1900项左右的审批权,“三分之一”就是600多项。据报道,目前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中编办”)已经清理出涉及多个部门的600多项审批权,正在与部委密集沟通,以便按时完成总理定下的目标。 然而,从媒体报道所透露的情况来看,中编办的这项工作难度极大,首先要清理出详细的审批事项清单,落实到每个部委,然后再与部委讨价还价,哪些审批权要撤?撤几项?什么时间撤?据说,部委反对声音不小,尤其是被调整或减少审批权的具体部门不满意、不愿意。 部委有反对意见,这很正常,因为削减审批权对于相关部门来说,是真正的“伤筋动骨”。近年来,推动政府机构改革的呼声不断,两会期间,国务院也推出了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并将重点放在政府职能调整上,其核心就是四个字: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言简意赅,含金量极高,中国30多年的改革始终围绕的就是这个主题,从最初“放权让利”,放开市场开始,到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的每一步前行都是一定程度的政府“简政放权”。甚至可以说,衡量特定时期改革是前进还是倒退了,只需要一个指标,那就是政府的机构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权力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近10年中屡被舆论诟病的“国进民退”,其具体表现就是政府权力重新扩大了。
![自私自利 削减审批 自利政府必须转向公共政府](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22269548111.jpeg)
政府部门扩大权力的冲动直接来自于权力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审批权为例,一般而言,部委对企业提请的审批事项,都会要求先交由部委下属企业或研究机构出具意见,然后部委才会根据意见做出是否同意的审批结论。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下属企业或研究机构提供的咨询服务不可能免费,相反,因为事关审批能否通过,费用远高于市场价几乎是通例,而在拿不到批准文件就无法运作的报审企业来说,只要能通过,再高的价格也权当投资成本了。如此一来,虽然一切走的都是合法程序,但下属企业或研究机构赚了大钱之后,少不了利益输送,掌握审批大权的部门得以盆满钵满,还不露痕迹。 部门如此热衷审批的直接后果是肥了自己,却牺牲了企业的效率,拖累了中国经济发展,还滋生腐败,搞坏社会风气。在深层次上,更暴露这些部门已经成为“自利性机构”,名义上承担着公共职能,实际上却将公权转化为私利,政府部门等同于私营企业,部门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其运作的直接目标。 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中国的改革形同革命,改革政府就是政府的自身革命。对此,中央政府态度很明确,决心也很大,所以才有以职能调整为目标的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才有中编办清理部委审批权的作业。但如此体制内革命能否成功,自利的部门能否顺利地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府”,不能单单依靠像中编办这样的没有专门权力的机构去“讨价还价”,还需要国家包括人大等更高权力机构的直接推动,更需要全体国民通过媒体进行舆论“施压”。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靠纳税人供养的政府部门,回归公共职能,减少以公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政府有私利,这在中国民众看来,早已是心照不宣的真相,谁也不需要再羞答答地不肯承认。但要是以为承认了政府有私利,部门就可以放纵私利追求,甚至因为拒绝改革而成为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阻碍,那就不仅在经济上是不可容忍的,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有害的甚至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