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召开的,那就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因此,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成为两会的主题。实际上,对中国当前而言,抓住社会保障,就是抓住了中国问题的根本,抓好了社会的稳定。
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安于现状的民族,这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观念有关。因为土地就是农民的保障。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而且继续在进行着激烈的社会变革,城市化,工业化如火如荼,人员身份、地域流动、生活水平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一系列激烈变革之后,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的一大软肋。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谈到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753万和2028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新增110元。 启动了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在建立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面加强,救助人数达到6619万人。
广受关注的医药卫生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8.14亿,参合率91.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由上年的88个增加到317个,参保人数增加7359万,总计达到1.17亿。
此外,总理的报告里,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公共文化基础建设都进行了总结了规划。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远远达不到让人满意的程度。
首先是养老保险制度上的缺陷。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又进入不了城市,只有在城乡之间游荡,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极大因素。失地农民就业很难,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进城打工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又不愿意回到乡村去。对这类流动性人口而言,医疗保险已经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大部分,但养老保险却没有基本保障,一旦衣食无着,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极大根源。
根据2009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今年社保工作确定的四项指标:一是加快提高统筹层次,今年要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地级统筹,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二是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解决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今年底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人数超过3.9亿人,总参保率接近80%;三是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面达到10%的县区;四是实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其次是投入不够。当前除了公务员队伍外,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极低,大多数仅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中国建立民生社会的宗旨相去甚远,使相当部分城镇就业人员缺乏未来预期,既不敢消费,也无法安于现状。这不但不利于拉动内需,也使整个社会很难真正和谐发展。
第三是增值问题。与国有企业的主体缺失一样,社会保障资金如何保值增值,本身有一个制度性的难关。2007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4140亿元,2008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5625亿元,基金权益5132亿元,增长缓慢。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累计结余资金总额1.52万亿元。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值增值更是面临极大的运营风险。
但是,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城乡居民的收入,今年的财政预算赤字也是历年来最高的,这次政府4万亿的投资举世瞩目,但具体投向上,依然是投资拉动为主。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还并没有放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上去。
在一个社会体系中,有稳定可观的社会保障,则相当于有了“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了稳定的民心,社会就很难乱得起来。稳定压倒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再多再大的问题,都有机会和时间解决。
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提法,个人收入和生活上的保障往往被压到了底线,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所以,GDP持续高速增长,但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迟缓。殊不知,一个没有稳定社会保障的民族,不但缺乏持续增长后劲,无法形成稳定增长的内需,在遇上社会不安定因素时,因无恒产而无恒心,更容易形成动荡的源头。(《商界》总编 刘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