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高雅事也有庸俗事;天下人,有君子也有小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一个领导要有能力使用君子,使用高尚之人;也要有能力使用小人,使用庸俗之人。用君子做君子的事情,用小人做小人的事情。
有些企业管理者在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喜欢清理队伍,特别是对干部队伍进行大清洗,有人把这种人事震荡总结为“把君子留下来,把小人清理掉”。这种清理小人的思想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孔明先生提到了一个很经典的命题“亲贤臣,远小人”。可以说,这个命题对后代的管理者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们想反思一下如何对待小人这个话题。小人是重利轻义的,是不招人喜欢的,那么管理者要不要彻底疏远他们呢?
有一个“孔子逸马”的典故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话说孔子东游,乘坐的马车不慎将路边的麦苗压倒了一片。种地的老农不依不饶,车行受阻。于是孔子派自己的学生前去劝老农让路。可是接连派了颜回和子路前去,都没能奏效。这时,孔子改派给自己赶车的车夫前去,结果几句话就把拦路的老农说通了,车队得以继续前进。
颜回和子路的学识才华都要比把马车车夫不知道高出多少倍。单纯看口才,如果是在国家议会、记者招待会或者新闻发布会上,两个人一定可以讲得风生水起、满堂喝彩,但是面对一个发脾气的、没什么文化的老农,两个人的才华还抵不上一个车夫的说辞有效。这就叫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天下事,有高雅事也有庸俗事;天下人,有君子也有小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一个领导要有能力使用君子,使用高尚之人;也要有能力使用小人,使用庸俗之人。用君子做君子的事情,用小人做小人的事情。
你看寺庙里的四大天王,个个凶悍无比,但是大慈大悲的佛祖也还是要用这四个凶神来做保安工作。钟馗负责捉鬼,钟馗自己也是个鬼,用鬼来捉鬼,这就是个很好的思路。
任用君子很容易,君子看着顺眼,管理起来也容易;小人就不一样了,看起来不顺眼,管起来也不容易,但还是必须用,没有这样的心胸是不行的。
用君子是人品,用小人是智慧。所以,对于“亲贤臣,远小人”这个命题,我们改一个字,叫做“亲贤臣,治小人”。作为管理者,面对的不管是老虎还是老鼠,都不要害怕,也不要让它们处在自己的视线之外,要运用管理手段把它们驯服了、管住了,让它们接受组织规范并为组织做贡献。这就叫做“管理者要能站在自己头脑之上”。
在看到小人的缺点和问题的同时,对于领导者来说,还有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就是看到“君子之祸”。
《唐书》中记载了唐太宗关于隋文帝杨坚的一段对话。太宗皇帝问房玄龄、萧:“你们觉得隋文帝这个皇帝是什么样的领导?”
房、萧二人认为,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生活简朴、工作努力、废寝忘食、勤劳思政。他每天处理政务常常忙碌到太阳偏西。与五品以上的干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忙起来的时候,都顾不上吃饭,由身边的卫士给送点饭就算一顿了。他虽然算不上性体仁明,但也算是个励精图治的管理者。
没想到李世民却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他总结了这个君子型皇帝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不明喜查,也就是说自己不能决断,就要反复检查下属,扰乱了工作秩序,带来了猜疑。二是事皆自决,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一个大问题。事情一多,忙不过来,身体就会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公司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已经做过贡献的老同志,还有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果按照杨坚的工作方法,那么肯定是老同志感觉受冷落,年轻的同志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而领导自己的才华能力又比较有限,这样不但大家不满意,而且工作本身可能还会出问题。
李世民指出,隋朝的灭亡不是从杨广开始的,而是从杨坚就开始了。李世民的主张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君子之祸。与君子对立的是小人,小人资源少、人气低、只图眼前的利益,所以即使出问题也不是全局的大问题。君子就不一样,德高望重、人缘好、名声好、有追随者,若是出问题肯定是全局性的大问题、大麻烦。而且真的出了问题,他还会振振有辞—就算交学费了!同时,因为君子人缘好、人品好,大家对他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忽视,监督的力度也不是很大,一来二去就真出大问题了。因此,在重要管理岗位上安排人,不仅要看人品道德,还要看是否具备相应的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