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自己拥有了比较大的权力后,更要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要管理好自己的喜好,不要因为个人好恶而影响公正。如果依仗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就会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灾难。
有边界才能有自由,没有边界的自由就是放纵,放纵最终会导致失去自我。管理者自己拥有了比较大的权力后,更要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如果依仗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就会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灾难。
很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喜好,也就是说,要做到不因为个人好恶而影响公正。
管仲去世前夕,齐桓公来探病,和他探讨接班人的问题。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是否可以代替管仲做相国。鲍叔牙是管仲的伯乐,他曾数次给予管仲帮助,并极力向齐桓公推荐,才使管仲走上了事业的辉煌之路。
这次,当齐桓公就鲍叔牙的职务安排征求管仲意见时,管仲不但没有提出支持意见,而且还斩钉截铁地告诉齐桓公,鲍叔牙这个人不能当相国。当时,齐桓公很惊讶,他问管仲,鲍叔牙那么努力推荐你、帮助你,怎么这个时候你反而不帮助他呢?
管仲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核心意思是:鲍叔牙的优点是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但这也是他作为相国的缺点。天下大事,用君子,也要用小人,只要用好每个人的优点,抑制其缺点就可以了。但是以鲍叔牙的性格,他要是当了相国肯定无法容忍某些人,于是就会对干部队伍来个大清洗,这样既不利于团结,又会把本来比较合理的人员结构破坏掉,甚至让团队彻底分崩离析。
从这个角度来说,管仲是一个很令人钦佩的人。他对鲍叔牙也感激,也欣赏,也尊敬,但是这些光环丝毫没有影响他公正客观地去评价鲍叔牙。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真正的“站在头脑之上”。
而齐桓公自己在这方面就栽了大跟头。易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给齐桓公换口味,改善伙食;开方不顾自己家人死活,一心陪齐桓公开心;竖刁痛下狠手,自宫入宫亲近齐桓公。齐桓公对这三个人宠信有加,但是管仲认为这三个人都做了违背世道常理、人之常情的事,对自己父母孩子都不在乎的人,更不可能在乎别人,任用他们是要有祸端的。但是齐桓公被自己的喜好蒙住了眼睛,根本没想那么多,结果后来三个人专权,五个儿子各自结党,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死了之后都无人收尸。
懂得自我约束的价值,是一个管理者成熟的标志。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终于天下大治。我们可以从一个很小的细节上看出他的水平。在和大臣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管心情如何,李世民总是尽量保持和颜悦色的神态,为的是让大臣们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提建议和意见,这样的良苦用心充分显示了一个管理者的成熟和睿智。
《史记》记载了鲁相公仪休的一个故事。公仪休很喜欢吃鱼,有人送鱼给他,他坚辞不受。送礼的人说,知道您喜欢吃鱼所以才送给您的,您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能要。我现在当大官,自己就可以满足吃鱼的需求。如果我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受贿而被免职,那以后谁还能再给我供应鱼呢?”
饥饿的时候吃什么都会感觉很香,干渴的时候喝什么都会感觉很甜。不是因为吃到喝到的东西真的那么香甜,而是因为需求强烈的缘故。同样,贪心的时候,没办法辨别善恶好坏,不是因为没有理智,也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没有善恶,而是因为欲望一旦成为主导,就没办法辨别善恶好坏了。欲望强烈,辨别力就会扭曲。所以,不会控制自己欲望的人,即使再有理性、再有智慧,也会在小利上栽跟头。
廉能养心,静能生智。知足是抑制贪心的好途径。知足可以使自己的心态处于平衡的状态,平和了智慧才能活跃。所以,知足者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