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三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1日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3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21%(7月21日新华网)。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三年来几个关键时间点不能忘记: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并于6月17日突破了6.90,进入了6.8时代。
汇改三年来有得有失,但总体上说得大于失、利大于弊。汇改的首功在于,大胆迈出了向市场化汇率改革的步伐,奠定了汇率市场化的基础平台,破除了过去僵死的汇率体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汇率对改善贸易失衡、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方面的影响日渐显现。
在肯定汇改成效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汇改以来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单边升值及其预期导致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风险加大。人民币单边升值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因汇率而损失和购买力缩水。我们的现状是,美元越贬值,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越多;增加越多,购买力越弱,损失越大。实质上,我们已经陷入美国设置的怪圈。根据央行7月15日的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外储余额为18088亿美元。由于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因此美元大幅贬值使外储损失巨大。按照坊间广为传播的说法,如果中国外储的八九成是美元资产,那么一个月就蒸发约300亿美元。由于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加之现今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外储购买力越来越弱了。
人民币单边升值导致的第二大风险是热钱大量进入。正是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大量热钱通过虚假贸易、虚假直接投资以及地下钱庄等途径进入中国,直接豪赌人民币汇率,间接司机进入我国房地产、股市、资源能源行业以及粮食行业进行投机牟利。关于热钱的数量,官方以及社会各种组织没有一个“准数”,有专家估计5000亿美元,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最多6000亿美元,而社科院博士张明曾经测算达到了1.75万亿美元。热钱的进入大大加大了我国经济、金融风险,使我国经济风险中的不确定性增强。
人民币单边升值导致的第三大风险是升值过快给出口企业带来了空前压力,致使我国经济增长迅速放缓,可能出现硬着陆。人民币升值连同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降、贷款利率上升、外部需求疲软等因素,分别从需求和成本两方面挤压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珠三角地区甚至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潮”;外部经济放缓加上从紧货币政策,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基本可以避免,而升值过快则有可能导致“超调”,过度影响消费和出口,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型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的企业,这类企业盈利下降、倒闭会带来失业的增加。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经营异常困难,甚至关门倒闭;进入2008年以来,在贸易顺差减少的情况下,热钱流入速度却加快;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贬值加速。而这个时期正是人民币升值最快阶段:半年累计上升近7%,超过了去年6.90%的全年升幅。
总结汇改三年的得失,关键在于为今后寻找出路和对策。而当务之急是化解人民单边升值带来的种种风险。我们不仅要问,2005年、2006年甚至2007年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相对小一点,其他方面的风险也不是太突出?笔者认为,那时,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才使得冲击不大。但是,进入2008年由于我国通货膨胀高企,一些专家竟然提出了加速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胀的建议,导致放弃了“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结果不但对抑制通胀效果有限,而且,导致出口企业大量倒闭致使经济出现明显减速,热钱大量流入,外汇贬值加快等风险凸显。汇改三年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今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决不能让人民币升值过快,失去控制,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这是应对各种经济风险的关键环节。
同时,积极主动运用好外汇储备,把死钱变成活钱,变被动等待贬值为积极寻找出路,切实经营好外汇储备。
2008年7月14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实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发展改革委近日也发文,要求各地加强和规范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这两项措施旨在对贸易和直接投资项目下的热钱流入进行监督,从而防止外汇资金异常流入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潜在的风险。要切实落实好这些措施。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入和流出监管,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的要求,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平稳发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