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理财周刊》2008-8-11
纵观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高增长和通胀相伴共存。然增长和通胀是一对矛盾的双方,通胀必然侵蚀增长的成果,增长的持续要求抑制通胀的奔腾。那么在下半年的双方博弈中,两者的力量对比将如何变化,宏观经济会怎样发展,值得进行一定的分析。
从1-6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看,GDP增长10.4%,较去年回落1.8个百分点;CPI上涨7.9%,其中6月份上涨7.1%,较5月份下降0.6个百分点,较4月份下降1.7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二个月回落。由此可见,GDP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仍然维持了高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任何发达国家的水平;CPI有下降趋势,但也依旧处于高位的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通胀率。过去的数据已成往事,未来才是需要把握和关注的;如此,我们要问的是,CPI是否会继续回落,GDP能否继续维持高增长。
首先分析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此次通胀是国内外因素合力的结果。国际方面,大宗商品价格飞涨推动的全球性通胀席卷了每一个开放经济体,而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石油等大宗商品消耗巨大,影响尤为特出。近期以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深化以及增长预期下降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输入型通胀压力似乎有所缓解;但美国的“二房危机”以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有推动美元贬值的动力,再者大宗商品实际需求难以下降,同时国际投资环境的恶化将吸引大量资金留在大宗商品投机领域,如此全球通胀的力量仍在蓄势待发阶段,预计下半年会进一步迸发,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
国内方面,国际收支顺差以及热钱的大量流入,加之经济快速增长和投资增加带来的“过热”动力,引致流动性扩张和过剩。分析下半年的形势,由于经济增长的下滑风险,有关政策当局预计将干预以放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加上对于外贸出口企业的财政支持逐步落实,贸易顺差将不会大幅下降;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利率倒挂和相对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热钱有增无减,所以流动性压力恐怕难以缓和,通货膨胀总方向不会逆转。
国内外双重因素决定了,通货膨胀难以在短期内销声匿迹,它将继续如影随形的扰乱宏观经济。所以抑制通胀的决心和步调不可松懈,宏观调控仍需继续紧盯通货膨胀。
其次分析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从推动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需求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很难能够大幅增加,则对于增长的贡献难以启动。投资变化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力量,国际需求下降以及房地产业的困境桎梏了投资的增长,但灾后重建以及奥运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投资,另外政府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亦是投资增长的正向促进因素。对于出口,总体上面临下降压力,世界经济放缓降低了需求,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价格,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增加了成本,出口企业羁绊重重,预计“中国制造”的盛世将遭遇阴云笼罩。
不难看出,宏观经济增长确实面临着下滑风险和危机,继续增长的动力显现乏力和不足的趋向。不过,国家政策当局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近期对于东部地区企业的频频调研以及“有保有压”政策基调的提出,表明下半年宏观调控会更多的偏向于经济增长。小额金融公司的试点,增加出口退税的传言以及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呼声,都预示了政策暖风和扶持措施将相继接踵而至。另外,我国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产生的巨大动力,以及世界经济对于“中国制造”的高度依赖性,加上奥运和灾后重建等多重利好,预计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幅下滑的结果,高通胀难以打压高增长的势头。
最后从经济理论的视角作总结。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三大目标是难以同时实现的。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相辅相成,而与物价稳定此消彼长;也就是说,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引致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胀则需以牺牲增长为代价。故而高增长率、高就业率和低通胀的“两高一低”式“新经济”特征形势,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新经济”最终破灭的事实也说明了增长与低通胀之间确实是水火不相容的。
理论结果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即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伴生一定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且通货膨胀会侵蚀和瓦解增长的成果而使其难以持续。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一直在创造着奇迹,之前我们维持了多年高增长和低通胀的“新经济”式奇迹,当前我们正在创造高增长和高通胀的并存奇迹。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后一种奇迹是危险而难以持续的,稍有不慎将拉动增长跌入万丈深渊。
综上所述,在下半年的宏观经济中,增长与通胀的博弈将难分仲伯,高增长与通胀仍会并肩共存,严峻而紧张的形势“涛声依旧”,如此背景下,最亟需的是宏观政策指挥棒要发挥举止有度、准确定位和艺术性的调控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