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是当今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重要决定基础;国际市场上石油的标价与结算是以美元进行的。美元和石油互相推动的结果造成了当今世界的世界性通胀局面。虽然我国没有放开资本自由流通,国内石油价格体系也是管制的,但国内外价格体系的高度差造成了前2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普遍的价廉局面,通过实体经济渠道(贸易联系)及因此造成的外汇占款增加,还是造成了我国流动性也随世界流动性的扩张而扩张,通胀率持续上升。从国际油价和我国CPI 走势的联动关系看,两者联动关系连接程度高达94.54%。[1]
2006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6亿吨,2007年达到1.9亿吨;与2005年相比,因价格因素导致这两年进口多支付330亿美元。[2]2008年,我国预计净进口石油2亿吨,如果进口均价再上涨10美元/桶,我国将多支付130亿美元。然而,实际上石油价格在不断攀升。
商品价格推高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各国的棘手问题。在商品价格飙升(尤其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推动下,高收入国家的通货膨胀上升,使美国和欧元区难以进一步降低利率。通货膨胀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造成的麻烦更大。由于食品在这些国家消费者支出中占的比例更高,食品价格的暴涨普遍导致了更高的总体通货膨胀率。由于全球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发生,这使得紧缩措施的推出变得更为困难。
我国原油进口价格的上升,一是形成国内成品油调价的压力,一旦调价直接影响与成品油相关的消费和生产。二是直接导致依赖原油进行加工的化工原料、生产资料成本的增加。2007年11月1日成品油每吨上涨500元人民币,由于价格传导和带动效应,对2008年农业、制造业上下游、服务业的价格都将会产生影响。2008年,我国成品油消费按2亿吨计算,将直接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增加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多支出180亿元人民币,交通运输业多支出380亿元人民币,工业等其他行业增加支出440亿元人民币。如果2008年原油进口成本上升导致成品油价格再一次上调500元人民币/吨,经济运行成本将增加到2000亿元人民币。
根据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测算,原油价格上涨1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化行业的成本将上升6.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升1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业上升0.5个百分点,农业上升0.2个百分点,设备制造业上升0.4个百分点,纺织业上升0.3个百分点,国内贸易业上升0.2个百分点。
表:原油价格变化引起有关产业成本的变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