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之后的洗白不仅意味着在行为层面纠正一个错误、改掉一个习惯,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从上司和同事们心里的“黑名单”中彻底挣脱出来。
生活中,小孩子随手打翻一杯果汁,弄脏了地毯,大抵只需一句“我不是故意的”便可以全身而退;但要换作是成年人,则很可能需要为自己这个不经意的行为付出代价。
同样,在职场中,规则也是一样:不问初衷,只看结果。就算一件事的愿景再美妙,一旦失误了,代价除了降职、罚款这些实实在在的惩戒之外,还有一种更隐形的、杀伤力更大的后果——给合作者的心理留下阴影,为将来的共事设置障碍。
因此,失误之后的洗白变得尤为关键——这不仅意味着在行为层面纠正一个错误、改掉一个习惯,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从上司和同事们心里的“黑名单”中彻底挣脱出来。
洗不白的无心之过?
对职场人士来说,上司和同事的信任是一种稀缺且宝贵的东西。这种信任通过一件件小事日积月累建立起来,却很容易被一次的不靠谱行为轻易瓦解。若想重建,则需要比之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李佳现在才觉得自己从两年前那次失误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李佳每天的工作都要和数字打交道:搜集各种市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再把研究结论写成报告交给公司高层,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就是这么一个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的工作,李佳做了三四年。在她还是新手的时候,每月底出报告那几天都过得战战兢兢,从头到尾反复核对每一个数字,生怕出了什么纰漏。
当一切走上正轨之后,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些了。李佳越发体会到那个著名的“二八法则”是多么高瞻远瞩:把80%的精力花在20%最重要的部分,用另外20%的精力完成不那么重要的80%的工作。渐渐地,李佳觉得自己找到了工作的节奏,应付起那些数字来,倒也从容了许多。
可是,百密一疏。
正是在不那么重要的80%里,她翻船了。一个小数点的失误,让整份报告出现了结论性的偏差。好在这个错误结论在进一步的数据对比中被及时纠正,才没有让公司高层在决策时走上错误的方向。
鉴于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公司对李佳网开一面,只是简单地罚了罚款。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代价——此后每个月交报告的时候,李佳那份总是被单独拎出来。别人的报告,领导都是大致扫一眼便落笔签字,唯独她的,每次都要被从头到尾详细审核,才得以过关。
两年时间,李佳都活在这种不被信任的屈辱中,郁闷得要死。
李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领导传递“上次只是无心之过”的信息,同时在每次出报告之前,像强迫症一样反复核对小数点是不是出现在恰当的位置。这是她的翻身之道:同样的错误永不再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了。
洗白的基础,一定信任的修复,而这靠的决不是豪言壮语和赌咒发誓——与其把胸脯拍得咚咚响,还不如持之以恒地把手里每一项工作做得让人放心更有效。
当然,要想缩短这个信任修复的过程,需要方法。
从失误开始以经验结束
对于绝大多数的常规工作来说,过分依赖人的习惯和大脑,总不是件特别有保证的事。人的秉性各异,脑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即便是同一个人,也有可能因为各种突发状况导致“程序不稳定”甚至“死机”。因此,在事务性工作中,只有通过制度、流程和工作方法,才能确保一件事平稳、有序地推进。
老陈的助理犯了个低级错误——把给山西的货发到了河北。
这么一来,山西的销售合同眼看着要逾期,河北的零售商则莫名其妙地接到两批货物,不知如何是好。
那些天,老陈动用一切可以想到的资源,来弥补这个可笑的失误,并且在总公司那里替助理把责任扛了下来。
老陈是当笑话给我讲这件事的。我安慰他说:“估计以后你的助理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吧。”没想到老陈一直在摇头:“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时马虎了,并没有从中吸取到教训。”
老陈所谓的教训,其实是工作方法。按照他的说法,华北地区有五个省份,每个省份的订单都有十几个,哪个发了货,哪个已经结清账款,哪个需要补货,这么多东西,光靠脑子记,难免出差错。
老陈当年做助理的时候,会把这种需要追踪的订单整合在一起,列个表。横轴是发货地区,纵轴是产品明细,每完成一项,就在相应的格子里画个勾;有需要特殊说明的事项,也同时备注在上面。按照这样的工作方法,很难想象会出现眼下发错货的情况。
如果每一次失误都能获得流程上的优化和方法上的改进,让领导和同事们切切实实地意识到“按照新的工作方式,想犯错误都难”,这无疑会大大提升他们作为合作者的信心,把自己的洗白过程大大缩短。
舆论的杀伤力
当然,在职场失误的修复过程中,也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变得异常艰难。比如舆论。
小艺在一家服务机构“坐窗口”,每天和数以百计的客户面对面打交道。半年前,一个来办事的客户手续不全,按照规定无法办理。于是小艺请他下次再来,并告知需要补充提交的资料。谁知客户大发雷霆,一怒之下跑去投诉。
事后,单位领导几经调查,还调取了监控录像,认定小艺一切言行都符合规定,完全没有责任。
本以为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谁知前几天,小艺上班时晚到了20分钟,正支支吾吾准备找借口呢,领导先发话了:“你要注意一下,你可是被客户投诉过的。”
小艺一下子就愣了:不是说没责任吗?干吗还拿出来说事?
后来她发现,自己被投诉这件事,单位里人尽皆知。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看到了领导大张旗鼓地调查取证,并不知道结论是小艺无责。在大多数不明就里的同事们眼里,“被投诉”已然成为贴在小艺身上的一个标签,挣脱不掉。这使得她冤枉、委屈、无奈,还没地方说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职场失误或者负面事件,一方面要敢于担当,不推脱责任,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千万把坏消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里,越小越好。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事件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八卦潜质,极易成为办公室里茶余饭后的谈资。要知道,这些坏消息一旦插上翅膀,就会被放大n倍——可能会引来更多的同情,但更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同事在日后的合作中对失误者失去最起码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