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范军利
龚方雄的“救市”方案违反常识,为无稽之谈;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应通过减税、理顺资源价格及完善社保、医疗体系等刺激消费、深化改革的政策完成
【《财经网》专稿/记者 范军利】奥运已结束,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最近的数据表明,外部经济动荡仍将持续,国内经济放慢特别是股市深幅调整,引发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和市场走向的担忧。 27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在沪召开媒体见面会,重申其不久前提出的“经济刺激论”,其中包括建议中国政府动用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立一个基金专门购买“大小非”。 “经济刺激论”甫出,在学界掀起波澜。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无论纵观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还是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严肃的学者应当慎提“经济刺激方案”。《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中国经济远未到需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之时。 针对龚方雄提出的“救市”方案,玫瑰石咨询公司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这违反常识,为无稽之谈。“刺激论” 不合时宜
21日,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率先发布研究报告,针对龚方雄的千亿救市方案,明确反驳称之“毫无根据且漏洞百出”。
28日,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经济刺激方案不适宜当前经济环境。 1998年,中国曾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彼时,中国GDP增长在8%以下,通缩压力较重。而今,中国已进入“双十”经济期,GDP和PPI跃升到10%以上。 沈明高亦认为,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确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但中国经济远未到需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之时。 “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经验,当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出炉时,意味着该国经济已接近衰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远未至此。”沈明高认为,如果经济刺激方案真的出台,这一消息反而可能会引发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更大担忧。 哈继铭表示,即便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仍面临“钱从何处来”的问题。1998年,推行积极经济政策时,除财政资金外,来自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成为主要渠道。“现在商业银行都已上市,以命令形式发放政策性贷款,已不现实。”
对这一轮通胀,人们普遍归咎于石油、食品价格的飙升,归咎于投机资金的炒作。的确,自1981 年来,石油价格上涨2倍(其中曾一度下跌60%),小麦价格上涨65%(其中曾一度下跌50%)。
但在同一时期,全球货币发行增加6倍,G3国家工资增长2倍,新兴经济体工资增长7倍,全球财富更劲升21倍。在中国,1981 年时猪肉价格0.76元/斤,今天升了18倍;1981 年时大学生毕业后平均工资为43.5元,今天涨了68倍(有经验者工资涨幅更大)。
从30年价格变迁看,油价、粮价涨幅并不离谱,并落后于收入和财富增长。问题是油价2002 年来飙升近6倍,小麦价格一年内也狂翻一倍。商品价格上涨全部集中在这两年,于是人们忘记了自己收入的增长,眼前全是通胀的痛苦。
全球190多个国家中,已有近50个出现双位数通胀率。其实“二战”以来,全球通胀平均为11%。本世纪前六年,通胀消失了,平均CPI仅为3.7%,全球经济进入了一段罕见的平稳、快速增长时期。但这种高增长、低通胀局面属于历史的例外,是在生产/服务全球化和金融创新大环境下产生出来的。然而“世界加工厂”中国和“世界办公室”印度,近来都遭遇劳工急缺、成本上扬,不约而同地开始向世界输出通胀。
无论是石油,还是商品,抑或农产品,连续20年投资不足,导致生产瓶颈,不过需求应该是拉动价格的更重要因素。需求中,有新兴经济体崛起带来的结构性上升,有美国乙醇生产、中印饮食结构改变造成的新型板块,但资金流动性因素可能是油价、粮价狂飙的最大因素。10年前石油期货还是以石油公司和炼油商为主的专业市场;今天则成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赚钱的主流金融市场。三年前农产品市场还是边缘市场,今天农产品ETF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它们的诞生本身就在制造新需求。资金不投资油田、农地,而涌向期货市场,放大了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扬,制造出全球性的能源通胀、食品通胀。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仅有通胀升温,还有增长放缓,经济学家称之为“滞胀”。其实今天的滞胀,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颇有不同。今天的通胀水平比当年低许多,劳工市场更有弹性,央行在应对上也似乎更积极。
这轮通胀有三大明显特征。第一是全球性、互动性。全球市场的能源、食品价格,将各国通胀捆绑在一起,其同步性、互动性颇为罕见。第二是成本拉动型,涨价几乎完全来自上游,需求过热并不明显。第三是央行治理通胀的无力感。央行传统上以国家为本位管理币值,但通胀却在全球出现。央行流动性管理以本国利益为依据(次贷危机后美联储放水救市,触发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以国界为有效半径(面对金融期货拉动型通胀一筹莫展)。
随着石油价格回落和美元反弹,全球通胀可能出现一个缓冲期,但全球零通胀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本文原载于证券市场周刊,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