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实现了一系列善意的民生政策。
7月3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8月22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从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8月25日,北京第一批限价房开始公开摇号。
在善意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市场有了更为善意的期待。证监会表示正在与国家税务总局沟通,商讨取消红利税的事情。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举行的分组会议中,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保障学院副院长郑功成建议,应适当减税让利。这一提议,让人们对提高个税起征点这一普遍的呼声有了更多的期待。
看到这一切,人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我们的一切,包括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等,亦如计划经济时候那样,将被政府善意地安排起来,而我们亦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起福利社会的好处。
财政部是福利社会的钱袋子,我们未来的美好程度取决于这个钱袋子的饱瘪程度。地震后公布的财政收入,曾经让我们欢欣雀跃,原来我们这么有钱,但和瞬间涨落的股市一样,7月份的财政收入数据却令我们对这一美好的愿景打上了一个问号。数据显示,7月份财政增长率大幅下滑,16.5%的增速比6月回落14.2个百分点,而占财政收入90%以上的税收收入增幅则同比大幅下滑了1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速大幅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4.2%,增速同比回落了38.7个百分点。同时增速大幅下滑的还有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56%的营业税,其中证券业、保险业、房地产营业税收入还出现了负增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型大致可以这样描述:政府牵头发展经济,从而形成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经过分配,形成国民财富,并以个人,集体,或者国家等形式掌握在了不同经济体的手中。这些经济体,不管个人、集体,还是国家掌握了财富之后,都呈分散化趋势,无法集中办大事,于是政府作为中间人,将这些财富重新聚会,全民享有的社会福利便是财富聚合的一种。当然,财富聚合还有其它一些形式,比如股票和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都是财富聚合的具体形式,财富聚合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结为虚拟化和泡沫化。
财富聚合的虚拟化和泡沫化,对社会发展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巨大作用。股市上涨,会刺激个体表现出积极的消费意愿和行为,促进经济发展;楼市上涨,会刺激不动产的持有者作出新的投资举动,增加政府税收;政府税收增加,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会主动抑制过分的投机和投资行为平衡市场趋于理性。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市场会主动趋于理性,政府要做的只是找到自己在其中恰当的位置,比如收取税收,用不断增加的税收,扩张社会福利,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风险提供必要的保障。当政府以不恰当的方式加入这一过程之中时,便会引起这一循环系统的紊乱。
从7月份的财政数据上看,以及财政部的有关人士主动表态,财政收入面临进一步减少的压力。此种压力,让我们自然对社会福利的继续扩张的可能性充满了担忧。而这种担忧来源于我们的政策还处于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之中:社会福利是政府通过经济发展形成的建立起来的。不断扩张的社会福利,只是取决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是我们自然看到政府把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了“保增长”方面。而这种思维的片面之处就在于只愿意“实打实”地干工作,没有看到这不仅牵涉到财富生产,还牵涉到财富分配,没有看到现代财富所具有的虚拟性。
财政部的钱袋并不是那么鼓,作为财富聚合的主体,这个钱袋子更具虚拟性,更有泡沫性。当股票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涨起来的时候,它自然也就鼓了起来,当这些市场跌跌不休的时候,它自然也就瘪了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