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受国务院委托,做《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时指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现了1985年的最高增幅,但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8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2.2%。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增幅相差2.7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前,城乡分割,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收入与城市的巨大差距,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再到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各个时期,国家都下非常大的工夫和精力,缩小城乡差距。但是,遗憾的是,至今效果不尽如人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大,以至达到了2007年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大差距。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人大会议上透露,2007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月平均工资首次突破千元,今年上半年又增至一千二百四十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六。也就是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里面,包括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月平均工资突破千元的收入。如果剔除农民工工资收入,纯粹在农村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收入将比4140元年收入低的多,真正的城乡居民差距要大的多。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农业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是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一方面反映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民收入增长过慢。而农民收入增长过慢,折射出的是,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上出现了问题。这几年来,国家给予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可以说是历史上种类最多、数额最大的,给予农村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减免可以说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国家在农业上的财政投入最少在几万亿元。然而,一个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把国家给农民的优惠都吞噬了,农民从事种植业不但不赚钱反而赔钱。种植业给广大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非常低,而农村企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其他收入渠道很少,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根基非常不牢靠。
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没有增收渠道,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而且许多农村村庄成了“空中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随之产生。
虽然我国连续五年粮食丰收,但是,农民种粮不赚钱正在威胁着粮食安全。试想,一个不赚钱的产业怎么能够持久呢?城乡收入差距这么大,怎么能够留住劳动力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呢?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
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虽然几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不小,但主要是过去太低比较出来的。有数据显示,去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是32.4%,财政支出增速是23.2%,而‘三农’支出只增长23%,也就是说,国家在‘三农’上的支出还没达到平均水平。
必须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缺位、资源短缺,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民贷款难、农业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金融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只是停留在营造舆论中,会议文件里,讲话和口头上,根本没有真心实意地落实到“三农”上。总结起来投入不少,实际上全是拿过去的数据来搪塞领导。
政府应该适时、适度上调粮价,以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抵消因生产资料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压力,种粮者有钱可赚,我国粮食才能安全。
适应农村新生产力发展需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适度推进规模集中经营,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