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日,中国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学杂费,这作为一大成就与创举来载入史册。
在本人看来,那么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问题深入分析。
义务教育所教的是什么呢?不过是教人算术、让人识字,并把人的思维固定化,使得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化并具有排他性。义务教育中的特定部分是对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的手段。
如果你所教育的内容是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教化、国民的基本素质之类的东西,那么是根本就不应收费的。这原本就不是孩子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而是政府有义务提供这方面的教育。
义务教育不是启迪人心智的方式,不过是从一无所知到有思想有成熟的思维方式之间的一个阶段。
从古代的私塾制度到当代的远渡重洋留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离开穷乡僻壤的唯一手段,整个社会的指向似乎是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其到底可以走多远,而离开家走得越远就会取得更高的成就,不仅是养家糊口、更关系到光宗耀祖的事情,加之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已经成为每个人自我成长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假如知识、理论以及学问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那么教育就是一种消费行为,甚至是一个投资决策。教师的职业化不过就是一种经验的有偿分享,消费行为之下,付出书费学费是应该的。根据有需求就有市场的原则,有市场就会有众多机构介入,众多机构的健康介入就形成了产业。私营学校与传授技能性的机构就成为产业化发展的东西。
五年前,本人曾经写过一个关于教育产业化的系列文章,核心说的是教育产业化的临界点的问题。除义务教育外,在一个人选择教育机构时,只要是经过自主选择的,跟在常规市场中选择产品与服务所考虑的因素竟然惊人地相似。因为在这时,他是消费者。
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除去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国民族的与人文历史文化的可以介入到教育产业化的东西有很多。而所谓西方的教育产业化的核心因素仅仅是建立在工商经济的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管理与金融服务。中国自身的教育产业化的资源在我们自己的市场中就是非常丰富的,如将其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其它地方,其产业化的市场规模将不可估量。
同时当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价值与实用性的时候,我们却向往西方的管理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甚至金融及产业发展,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本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与流行。文化的交流是人的交流的高级层面。教育是国之本,这同时也是阵地,确保国家不迷失方向,国民不迷失本性。
因此,基本教育的免费就成为国家之大计。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仅仅是走出了保留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必要的一步。
其实从产业的角度看,只要不是经验、技能、自身感悟等有针对性地提高对方的生存技能,教育就是不应该收费的。
再说医疗。
老百姓讲:有什么都别有病,没什么都没钱。积攒了再多的钱,都填不满天价医疗的大坑,有了病之后却不去看,就是非人性化,是缺乏亲情的表现。那么让病人遭受病痛的煎熬,承受内心的歉疚,就是人性化的、就是富有亲情的表现吗?理性者认为“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感性者却完全遵循内心的感悟而不去管那要负担多大的成本。
病人是医疗设备与治疗药品的消费者,在世人看来,病人看病是天经地义,即使明摆着是天价,即使明知那是无底洞,甚至是在花冤枉钱,都别无选择。有了病之后一定要治疗,即使不想治也要身不由己地去治,治到病人面容憔悴、形如枯槁都要延续那最后的一口气。在常人看来,病人就从来就没有治疗与否的决定权。因为不去治,家人与医生都不允许。
在这种决定权丧失的前提下,医生的职业化带有权威性,却是披着救死扶伤的人性化的外衣的强买强卖行为。值得人思索的是——这是否是对人性中最柔软最宝贵的东西的商业利用。
同时,亲情正在成为病人身上的枷锁。世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所谓生存权抗衡,当然,那生存权从某种角度而言已经不属于拥有那个生命的人的权利,而是属于与之相关人的权利。
在物质生活的贪婪追求方面,医生的敬业与执着的亲情就成为绑架病人,强奸病人的自我选择的手段,医院得到了自身利益,家属得到了内心的安慰,不至于受到旁人的指摘,但留给病人的一定是痛苦的煎熬与内心的负罪感。
为什么医生的职责就是神圣的,为什么老师的职责就一定是神圣的?为什么医生与教师就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呢?
冷静而理性地观之,不过是在披着神圣的外衣,实质是实现某些自己的切身利益。
当一个社会剥夺了病人的消费自主权与选择权,就与人性化的方向背道而驰了。
亲情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枷锁,成为一定要还的东西,不过偿还的方式比较特殊罢了。
——让我们给病人一些生存与否的自主权,给他们生命基本的尊重吧!
病人真的很可怜,他们的家属就更可怜,有病无钱却不能不去看病的人尤其可怜;
孩子真的很可怜,他们的家长就更可怜,上不起学却又不能不去借钱去上学的孩子就更可怜。
任何神圣的东西背后都是有利益驱使的。人在神圣的面具背后的生活与面对神圣的人的生活都很疲惫。
当把职业看透了,把情看淡了,把一切都看开了之后,人的灵魂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