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2008中国营销
目 录
l 专家预计中国煤炭生产将快速增长价格仍高位运行
l 我国下半年经济社会政策突出九大重点
l 发改委: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l 解读《循环经济促进法》:生产者责任延伸到"回收"
l 资金+科技创新:中小企业亟待"两条腿"脱困
专家预计中国煤炭生产将快速增长价格仍高位运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今天预计,中国煤炭生产将快速增长,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专家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煤炭生产仍将快速增长,煤价仍将高位运行,可能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继续小幅下调,但由于国内煤炭的旺盛需求,价格的整体水平仍将维持高位,现在断言国内煤价出现拐点还为时过早。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今天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七月份,中国煤炭资源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当月煤炭新增资源二点二亿吨,同比增长百分之十点四;全国流通环节原煤整体价格指数七月份比上月上涨百分之十七。 专家分析认为,七月份中国煤炭生产稳定增长,进出口量同比均呈现下滑走势,累计仍维持净出口格局。季节性原因影响,市场煤价持续高位上扬。市场供需呈现总体平衡,略显偏紧的局面。 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表示,目前中国国内煤炭供应相对紧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比较旺盛,国家对于非法小煤矿的整顿治理决心没有变,目前已经采取了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挖掘大煤矿生产潜力、新建项目尽快投产等措施来缓解国内煤炭供需紧张的矛盾。 我国下半年经济社会政策突出九大重点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二十七日谈及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表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当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会。朱之鑫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朱之鑫说,下半年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份报告显示,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九项工作。首当其冲便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举措包括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稳定和完善外贸政策,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等。 接下来则是“着力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举措包括积极增加粮油肉菜等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确保市场稳定供应;抓好对重点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测预警工作;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涨价行为,严格控制新增收费项目;完善和落实好对低收入群体和大学生等的补贴政策等。 在“加强财政和金融调控”方面,将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领域将得到更大的财政支持,如农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改善民生等。一些领域则相反,如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幅压缩出国经费,切实减少行政开支。对“两高”项目的贷款也将严格控制。 中国股市今年大坐“过山车”。朱之鑫表示,将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继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将加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进程;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尽快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加快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将落实和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在“扎实做好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方面,将认真落实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季;确保学校按时复校复课;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此外,报告还提出,“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着力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发改委: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下,我国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今年上半年,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与此同时,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合计的比重均有所提高。这表明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 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 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4361亿元,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机场、油气管道等多个方面。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开工建设,途经新疆、甘肃等14个省(区、市)。退牧还草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得到落实。今年1—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1%,高于全国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 为继续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哈大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大连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立足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这一东北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吉林、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引导东北地区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 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积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组织编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定了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部地区投资增速较快,今年1—7月,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5.1%,占全国投资比重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 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家推动实施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继续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东部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强了技术品牌创新和人才培养。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东部地区积极推进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上半年,东部地区在以中低端出口产品为主的传统型产业遇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强竞争能力。 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如北京市上半年现代制造业同比增长15.3%,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8个百分点;江苏省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0%以上;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增长2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的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上海市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1%,增幅高于全市外贸出口增幅7个百分点,而服装和玩具出口分别同比增长6.3%和下降11.3%;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9.1%和19%,服装和塑料制品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1.3%和4.5%。 东部地区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上半年东部10省市的第三产业增速居四大区域首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升。山东、天津、海南、江苏、浙江第三产业增速居全国前十位。 中部地区发挥综合优势,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中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自然资源、科教、文化等综合优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中部地区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快速发展。工业继续快速发展,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钢铁、有色等原材料工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整合提升步伐。工程机械、电动机车、数控系统等装备制造业和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如安徽省上半年机械行业增长加快,其中工程机械行业增长50.9%;湖北省上半年电子行业同比增长32.5%,12英寸90纳米芯片项目、南玻多晶硅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建设;湖南省上半年以装备制造为主的高加工度工业同比增长29.5%,高技术产业增长28.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2.7和11.4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一些能源、矿产资源大省,在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一方面加大生产能力,努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大资源开发和地质勘探力度,努力延长产业链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内蒙古把发展以煤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高起点、规模化、长链条发展,促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向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陕西省积极鼓励和促进华电、大唐等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制甲醇、煤干馏综合利用等大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东北三省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装备制造、原材料、高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蓬勃发展。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增长28.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个百分点,沈阳铁西区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3%,区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聚集化发展势头强劲。 东北地区原材料工业稳步快速发展,鞍钢营口鲅鱼圈精品板材、抚顺石化大型炼油和乙烯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壮大,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31.5%,大连市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重要基地取得积极进展。 此外,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今年以来农业投入继续增加,农作物长势良好,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最近,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获国务院通过。 解读《循环经济促进法》:生产者责任延伸到"回收" 来源:人民日报 循环经济促进法于8月29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倪岳峰、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主任黄建初。 自来水用于景观将受限 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强调减量化,并且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规定。减量化,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 在减量化中有这样的规定,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区,限制或者禁止将自来水作为城市道路清扫、城市绿化和景观用水使用。 同时还规定,建筑设计、建设、施工等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其设计、建设、施工的建筑物及构筑物采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技术工艺和小型、轻型、再生产品。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此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等等。 倪岳峰介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而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潜力很大,因此要特别重视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为此,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生产者责任延伸到“回收” 黄建初说,以往产品的生产者主要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承担责任。现代生产者的责任,已经从单纯的生产阶段、产品的使用阶段,逐步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阶段。因此,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做了原则规定: ——规定生产者自行回收、利用和处置。生产列入强制回收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生产企业负责利用。 ——规定委托回收利用和处置。生产者委托销售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的,或者委托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受托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负责回收或者利用、处置。 ——规定了消费者的义务。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 ——规定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回收目录和管理办法。 据介绍,对如何保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到实处,循环经济促进法也做了相关的约束性规定。 与此同时,还在“再利用与资源化”章节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不能“一弃了之”。 过度包装有了“紧箍咒” 月饼等“过度包装”、“豪华包装”,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此也做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再如,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不得设计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电器电子等产品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循环经济促进法确立的是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国务院及其部门,各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定。 相关链接: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主要是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资金+科技创新:中小企业亟待"两条腿"脱困 来源:证券日报 下半年以来,国家明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而种种迹象显示,政策的着力点显然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资金支持。专家对此指出,从科技创新等方面培养、激发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潜力,将成为目前中小企业“扶贫脱困”政策的重心。 科技部与招商银行近日在京签署了《支持自主创新科技金融合作协议》,成为国家对扶持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举措。而此前,2008年度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也刚刚正式公布了其第一批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专门用于鼓励、培育、支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 今年以来,由于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叠加,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一定的经营困难。不过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政府频频出手,推出减税以及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等实际措施,但政策意图显然更为深远。上述举措恰恰体现了目前国家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的政策取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迫切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来打造品牌。目前我国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其特点是科技含量低、没有自身品牌、无定价权,而主要通过低价格来获得优势。这种状况在今年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生产成本骤然上升等背景下,遭遇了严峻的考验,一些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郭田勇认为,政府直接出面引导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非常必要。从宏观层面来说,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继续保持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因此,需要给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提供一个缓冲期;而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方面来看,也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并加快把研发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郭田勇表示,资金投资于企业创新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政府出面与银行协议合作,通过政府为银行筛选一些好的项目,设立担保贴息政策,利用银行资金,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郭田勇认为两者都很重要,是内外因的关系。科技创新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对中小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起着最核心的作用,而金融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环境和条件。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能力偏差,一些具有发展潜力企业的资金需求没有办法满足。因此,好的金融创新将对技术创新技术起到助推性的作用。他还表示,“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双管齐下,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能度过目前的困境。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则持不同观点,在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方面,商业银行与政府的携手合作,实际效果可能会比较有限。因为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企业,控制风险追逐利润是其本性。携手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非完全是其自主行为。 易宪容认为,结合目前的现实,可以着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激励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辅导中心;三是建立政府层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担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