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身着迷彩服的女儿皮肤黝黑、英姿勃发,刚刚结束的军训为她的言行平添了几分锐气。瞥了一眼桌上的书便急忙问:“世界怎么是平的呢?妈姆,这本书讲什么呀?”“讲全球化。”“那跟世界是平的有什么关系,再说,世界会是平的?没逻辑!”我想告诉她一个美国人的感慨:30年前我老爸说:“儿子啊,乖乖把饭吃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没饭吃。”现在我却要说:“女儿啊,乖乖把书念好,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在抢你的饭碗。” 不知她是否有耐心听。打开《世界是平的》,历史仿佛进行着一次有趣的轮回。500多年前,哥伦布用极其简陋的导航技术穿越海平面,在茫茫大海中折腾了71个昼夜,于1492年10月3日凌晨发现了第一块陆地,当时他深信这个后来被命名为“亚美利加”的崭新大陆就是印度。随着船队的顺利返航,他发出了响彻全球的声音:“世界是圆的。”几个世纪后,美国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光顾了真正的印度。他发现,那里的人们在接受了一流学府的教育之后,掌握了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世界好像骤然变得平坦通畅——如同呈现在他们眼前光滑如砥的液晶屏幕,鼠标点击之间,便能够拨动遍布世界的产业链。显然,弗里德曼的印度之行得出了与哥伦布截然相反的结论。没有什么比对一本好评如潮、恶评也随处可见的书再次评价更令人棘手了。世界是平的,指的是全球政治经济外交撤除了藩篱,加上科技进步所创造的沟通合作无障碍。作者列举出十股造成世界平坦化的重要力量,警示读者这些潮流对于国家、公司、社会或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被抹平的世界究竟代表无限商机,还是新的一轮残酷竞争。他将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全球化1.0”是国家间融合,始于1492年哥伦布打开新旧世界的贸易大门,至1800年前后,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进程;“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到2000年,其间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硬件的革新成为主要推动力——从蒸汽机、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门槛,软件的不断创新让大洋两岸的人们可以通过海底光缆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其中信息量之广博、视角之宽泛、思维之敏捷睿智令人叹服。书中最能激发我们思考的是有关“公司如何应对平坦化”的论述。作者谈到平坦化的格局下公司成功的7项法则。aihuau.com1法则1:世界被铲平,我们得找一把铲子向自我内在挖潜。千万不要筑墙。远处有地平线,人眼无法超越。取胜的重点是创意与个性。想象力最为关键。法则2:小应该做大。小公司想要发展,关键就在迅速学会怎么利用新工具,参与全球竞合,把事业搞得更远、更快、更广、更深。
![一件有趣的事 有趣的轮回](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583944598081.jpeg)
法则3:大应该做小。大公司要在抹平的世界里蓬勃发展,就得学会让客户做大,自己则做小。聪明的大公司了解到:做小的方式并不是锁定每个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那不太可能,也太贵。他们把业务尽可能变成一张自助餐台,创造出让每个客户自行服务的平台,成全客户自己的方式、步调、时间、品味。把顾客变成员工,同时还要让顾客掏钱买消费的乐趣!法则4:最好的企业将是最好的合作者。道理很简单:未来的价值创造,无论在高科技、生物医药,还是传统制造,都会变得复杂至极,绝非单一企业就能掌握。后三项法则谈到外包及一流公司如何保持其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行笔至此,已是午夜时分,正要关闭电脑,手机收到彩信。画面上,我的先生正和朋友们在奥斯陆的一家小餐馆里沐浴着北欧难得一见的夕阳,饕餮着鲜美海味。这时,我似乎感受到了:世界是平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