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7月以来,石油巨头们接连上书最高层要求成品油涨价,但是高层一直都没批。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一路走高,突破近10年来最高点。同样石油巨头上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上次他们获得了100亿元的补贴,再次上书一方面诉苦,另一方面是想获得更多属于他们的利益。 首先8月份,全国范围开始出现一轮供油紧缺,首先由民营加油站缺油开始,再从柴油蔓延到汽油。但最高层很快下发了《关于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管理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中石化、中石油不得对民营加油站停供、限供成品油,市场上紧张的气氛渐渐得以缓和。 从当时情况看,并不是成品油紧缺,属于一次逼宫,只是逼宫失败,因此把手里的成品油供应市场就马上获得缓和。 不过民营加油站的好日子才过了两个多月,10月中旬开始,全国各地柴汽油突然间又普遍吃紧。 这些垄断行业,每年完成国家给他们的任务量后,都不再继续生产。当然这也有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的背景,9月份以来国际油价持续在80美元/桶的高位徘徊,并不断冲高,也给两大石油巨头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油品自采和进口带来了困难。因此我们可以怀疑,石油巨头们再次开始“逼宫”了,又开始演“空城计”。 北方一位“油老板”称:“我做石油做了20年,从来没碰到像今年这种情况。”上周他曾和山东一家地炼厂口头约好以每吨5800元的价格进一批柴油,但没想到仅过了三天,对方开出的价格就涨了1000块。由于从其他渠道已几乎进不到油,对他来说,要么就是做亏本生意维持加油站的生存,要么就是关门大吉。 类似的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民营油站也再度面临“存亡之秋”。据称,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同时,部分地区资源供应日趋紧张。以上海为例,尽管两大集团重点保障这一战略要地的供应,但由于毗邻地区柴油资源较为紧张,外省市加油站采取限量加油等措施,导致长途运输车纷纷进入上海地区加油。 面对大家的指责,人们普遍认为石油巨头基于企业市场利益,没有在成品油供应中尽到应有的责任。中石油与中石化则表示冤枉,认为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严重倒挂的情况下,已经在炼油环节承受了很大的亏损,是在付出企业利益来保证市场供应。中石化在长三角的分公司甚至大叹苦经:“现在卖油,卖一吨亏一吨,因为我们承担了国家要求保供的责任,而油价又是国家统一定价,所以如果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说,我们巴不得马上关门!”
![全球石油巨头 两大石油巨头喊冤是不是岂有此理?](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582133377212.jpeg)
但司机李先生说,这同样也是解释不通的。这位李先生同时还是一股民,并一直重仓持有中国石化,在仔细研究过公司财务状况后,他看好中石化的最大理由是,该公司的架构设置太棒了。作为一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其炼油环节却被分割了出来,虽然处于巨亏状态,但去年一年就得到了中央财政50亿元的补贴。同样还有中国石油,现在已经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最近回归A股市场,投资者们对其趋之若鹜,而其冻结的申购资金也创下了历史纪录。 对于本轮市场资源紧张,业内人士普遍归因于国际油价上涨后国内油价未同步跟进,同时正是由于国外石油涨价,减少了他们的收益,所以就对市场供应设置了障碍。 就国内成品油调价而言,目前很大一块阻力还是来自CPI。定价部门在决定成品油调价时不可能只考虑单一的成品油市场。目前,农产品价格已大幅上涨,如果成品油再涨价的话,给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最终可能对CPI产生触动。 国内的成品油定价当然最好与国际接轨,但也须根据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变动。油价最终要走向接轨,否则国内的油价变动就无法保障。尽管如此,我们的油价在参照国际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全国的需求量、环境资源等问题都要考虑进去。同时也要考虑国内民众收入与消费情况,不可能收入没有与国际接轨,而消费却提出要与国际接轨。 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以及节能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价格逐步理顺,石油公司也没有理由讲炼油业的政策性亏损,社会也不会对高层调整价格抱有太多的预期。 虽然两大巨头最近在市场供应上,似乎也做了不少工作:中石化在9月亏本进口6万吨汽油后,10月又从国际市场进口了9万吨柴油资源,主要投放广东市场;中石油方面也表示,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也进口了20万吨汽柴油投放沿海市场,以保障供应。但是这些情况也表明了两巨头根本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对于市场供给涉及到的是国计民生。 就算的确两巨头目前生产无法供应市场,我们就再看进口数量,去年给两大石油公司100亿的补贴,就算这100亿人民币补贴作为进口与供应市场的差价,那么两大石油公司至今还没有化完这100亿元,更何况他们的盈利,凡是进行股票买卖的股民很清楚,就算他们再拿100亿出来补给成品有或者提高炼油设备质量也完全可以的,问题是他们是否想这么做。 笔者认为,国内市场还是应立足于国内资源,而不是通过国际市场实现的,那样做短期内是有效的,但长此以往会造成失衡,除非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价格机制。而在国内自采的石油成本则更低,因此如果说石油公司没有利润,那么真是岂有此理了。 价格是一方面,其实石油行业现在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整个体制,这些垄断企业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降低成本,而是提高价格;不是从本身去找原因,而是上书高层要补贴。而要迫使垄断企业勒一勒“裤腰带”,就必须要放开行业准入,引入真正的行业竞争。 现在的石油公司太大,监管也的确太难,但是既然监管太难,那就引进民营开采与炼油机制,促进竞争。 笔者个人看法,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