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在中国的经济既有通胀压力又有通缩压力、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宜静不宜动,货币政策还是以稳定为好。解决经济问题不要过多地依赖货币政策(11月4日《国际金融报》)。
作为曾长期担任央行副行长、著名金融专家的吴晓灵女士,对金融业和货币政策相当熟悉,曾经多年参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和决策。在这个当口,她提出“货币政策还是以稳定为好”针对性很强。
从去年后半年到如今,短短一年时间,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戏剧性变化。由前阶段防止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当前的保增长为主,由先后多次上调利率和十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转变为两个月三次下调利率,日前,央行发言人又说要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硬控制。货币政策的这种变化,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减速影响,体现了在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要具有灵活性的要求。
但是,货币政策具有灵活性,必须把握住“度”的问题。一个国家货币政策需要始终保持平稳、稳定,切忌忽左忽右、大起大落、变化和转向太快。就连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那些老金融们都经常说,货币像老虎,过于松懈的货币政策等于把老虎从笼子里放了出来,最终是要吃人的。这些朴实话语,现在看来不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如此,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是如此;不但在中国如此,而且在美国等国家也是如此。中国曾经因为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多次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还是货币政策出了大问题,即: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今天的恶果。我们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老先生的认错中就可以略见一斑。实际上纵观格老先生认错的核心无非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在任时不该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二是不该反对金融衍生品监管。
实际上,中国的货币政策目前并不具备大“翻转”的条件和环境。从流动性上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依然大,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利率上讲,目前居民储蓄仍然处于负利率,通货膨胀虽然回落较大,但仍在高位,并且压力还不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如果波动很大,过于放松,很可能出现支持经济发展效果有限而负面作用凸现。
我们注意到,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日前表示,就短期对策来看,应通过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并与各国通力合作,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但他强调,短期内货币政策不宜“放水”太多,因为过去曾经的大量“放水”是造成今天困境的原因之一,要考虑未来长期的影响。
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为主,要防止“大起大落”、忽左忽右。弥补全球金融危机对出口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要发挥财政手段的积极作用,要加大铁路、农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