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为什么离开蒙牛 与牛根生商榷蒙牛如何基业长青



看着今天蒙牛的一些行为做派,想到曾经令我感动的“牛氏故事”,我有时不禁怀疑,那些美好的东西难道只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旦强大之后就开始异化?企业合乎道德的行为难道只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机会主义选择?

蒙牛无疑是有力量的公司。但是,我不愿意看到,蒙牛失去那些曾经感动我的力量,让我尊敬的力量。失去这些力量的蒙牛,越强大,将越令人担心。

最近几年,在我的企业评价坐标系里,蒙牛一直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作为一个私人合伙制企业,蒙牛的创业团队将自身的体制优势、行业知识与经验、后发者的刻苦敬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创新手法,与富有增长性的中国乳业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创造出一个超速成长、高速发展的奇迹。

我没有去过蒙牛,但通过对蒙牛(2319,HK)年报、中报的研究,通过王石、郁亮等实地考察过的企业家的介绍,对其概况还是有一个基本了解。在我看来,蒙牛有可能成为近30年中国企业史上的一个范例──从一颗超速爆发的新星,成长为引领行业、基业长青的恒星。而在过去,我们看到的各领风骚没几年、速生速灭的流星实在太多了。

aihuau.com1

蒙牛可能基业长青的三个原因

之所以下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乳业市场本身的稳定与增长。它不像保健品、消费类电子、互联网等行业经常洗牌和革命。这个行业当然也在不断创新,但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换言之,蒙牛已经建立的学习曲线不会因某个突发因素而变得没用,甚至成为前进的包袱。在这个行业里,蒙牛每一天每一点的努力都是有价值、可累积的,其发展前景较易预见。

二是蒙牛已经取得的行业地位和中国公司在乳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先说蒙牛的地位,对照一下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业的年报、中报,可以看出蒙牛成长最快,无论是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市场占有率,都保持着强势和基本均衡的增长,尤其是在液态奶市场(不含乳饮料和酸奶)的占有率已取得领先优势。照此趋势,蒙牛在主营业务收入上超过伊利不会是太久的事(2006年上半年,蒙牛为75.46亿元,伊利为79.33亿元)。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蒙牛有一种和当年的三株、爱多、秦池所不同的气质,它虽然年轻,但气质中有一些深沉雄健的东西,涉及社会责任、行业使命等企业永续经营所要求的深层价值,这就使得蒙牛在前进中,有很大可能是朝着联想、华为、万科、中集、格力这样的“长跑领袖”的方向发展。这种气质,对蒙牛来说是一笔无形而宝贵的财富。

至于中国公司在乳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反映在奶源地建设(这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又高度相关)、庞大而多样化的区域市场中的营销宣传能力和渠道动员能力、成本优势等多方面。事实证明,除了在大城市的高端产品线上国外公司有一定优势,在辽阔的中国乳业市场上,主要是中国本土选手进行竞争。国际知名的达能乳业将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交由光明乳业进行,就充分说明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是蒙牛的治理结构和牛根生先生的企业家才能。有乳业发展的天时,有中国公司的地利,只要努力自助,则“天助自助者”的铁律就会发挥作用。在这一点上,蒙牛的体制优势更适于发挥企业家才能,这也是蒙牛能够实现超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警惕“自我神话综合症”

从我十多年观察中国企业的经验看,当一个企业接近行业领导性地位的时候,往往会染上一种“自我神话综合症”,即由于它过往的成就和急于在行业称霸,它开始失去平常心,而认为自己是不可能、不应该犯任何错误的,它的任何行为都是完美的、不容质疑和挑剔的,在谈论行业竞争时,它也只谈论自己的优势面和有利面。这种症状在大众消费品生产企业中尤其明显,因为这些企业更希望通过媒体和社会评价影响终端消费者。

蒙牛,也许就在感染这种“自我神话综合症”。至少,在媒体上,你看到的蒙牛只有赞歌一片,而且完美无缺。即使是蒙牛明显有问题的行为,如果媒体想正常报道,也会迅速被蒙牛调动力量加以“消灭”。例如,今年9月18日,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发出“关于内蒙古蒙牛集团违反奥林匹克知识产权规定的函”,明确写道:“经查,我部发现贵公司在‘蒙牛城市之间’广告中使用了类似奥运五环的图案(各环颜色相同)、‘激情ˊ08现在出发’及‘老百姓的奥运会’等字样。上述行为构成了隐性市场并干扰了国际奥委会与我委的市场开发工作以及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市场营销权益。”提出“请贵公司停止该广告的制作及使用,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可是,当你用Google和Baidu去搜索时,你会发现,除了一个孤零零的标题,一条内容也找不见。

我惊讶于蒙牛对任何对它不利的声音进行清除的能力。但是,当一个公司不允许媒体对它进行起码的监督的时候,我确信,它已经患上了一种疾病。这种悲剧,我在过去,在其他企业也看到过。本来非常优秀的公司,因为不愿意看到任何对其存在问题的客观报道,排斥异议,遮掩缺陷,最后形成言路堵塞,进而致使整个公司穿上“皇帝的新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企业也一样,当它把“不让问题公开”作为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手段时,它的免疫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丧失。

作为一个营销学研究者,我很清楚Ambush Marketing(又称Guerilla Marketing,指隐性营销、伏击式营销)的复杂性。隐性营销如何与事件营销、注意力营销相区分,本身也是学术上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一向长于公共事件营销的蒙牛,将一些习惯动作延伸到奥运营销中,这不是什么罪恶和丑闻,只是一种需要提醒加以注意的倾向。因为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奠定了商业赞助的模式后,奥运会和其他一些依靠大规模商业赞助的国际活动(如世博会)越来越严格地将商业赞助者的“亮相”和与大型活动之间的“联想”视为一种独占性的知识产权。否则,谁都可以搭便车的话,商业赞助者支付高额赞助费签下的“许可使用协议”就毫无价值。而没有赞助商,大型活动的推广和开展也将难以为继。所以,国际奥委会严厉查禁那些没有赞助奥运会的机构在展示自己时,有意误导公众,把自己描述成奥运会的赞助者或同奥运会有关的机构,把自己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同奥运会联系在一起。

虽然蒙牛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也不应开展和奥运会有关规定相悖的营销行为,但这不等于蒙牛在公共事件营销上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蒙牛在那些高度吸引公共注意力的事件的营销中有丰富的经验和快速反应能力,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硬挤“奥运营销”一条道。蒙牛对媒体正当报道权力的干预和过度反应,虽然可收一时之效,但恰恰会让媒体失望,并减损其已经建立的形象。

忠告一:从“营销机器”迈向扎实提升产品能力

和中国目前那些优秀的、领先的企业一样,蒙牛是别人打不垮的,除了它自己打垮自己;蒙牛是可能实现基业长青的,除非它自毁长城。

现在,面对市场表现如此突出的蒙牛,有什么值得提出的忠告呢?

第一个忠告,是希望蒙牛从“营销机器”迈向扎实提升产品能力。

《亚洲华尔街日报》最近关于蒙牛的一篇报道指出:“蒙牛乳业在品牌方面投入很大”,“法国巴黎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欧文·尚夫特(Erwin Sanft)说,蒙牛乳业就像是一部‘营销机器’。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营销预算增长了一倍以上,达到5.28亿元。尚夫特称,蒙牛乳业没有把重点放在牛奶生产上──蒙牛乳业本身不拥有奶牛场,而是同近3000个牛奶供应商签订了供货协议──它着重宣传乳品是可乐类饮料的替代品,是一种时尚和趋势。”

先建市场,创新营销,再整合工厂和奶牛场,这是蒙牛基于自身特点选择的一条成功道路。用蒙牛一位高层的话来说:“我们没有拥有一头奶牛,但只要有市场,我们就能获得牛奶供应。”但现在,也许已经到了一个反思时刻。蒙牛2006年中报显示,上半年蒙牛销售及经销费用为10.835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6.15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3.0%增加到14.4%,其中广告及宣传费用为5.323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7.0%(上年同期为5.2%)。这些数字显示出蒙牛对广告、经销和推广存在高度依赖,其市场花费增速超过了主营业务和利润的增速。或者说,蒙牛主营业务和利润的增速是依靠市场推广花费的更高增速实现的。正是由于销售和经销费用的大幅上升,导致蒙牛上半年的EBITDA利润率(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从上年同期的9.9%下降到8.9%。(注:《亚洲华尔街日报》关于蒙牛营销预算的数字与蒙牛中报中的数字略有出入)

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蒙牛维持营销投入强度有其合理性。但是潜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第一,营销拉力的效益递减趋势开始出现;第二,即使拉力依然很大,蒙牛将面临产品原料供应和品质管理体系的诸多挑战。

《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蒙牛已聘请麦肯锡公司帮助其在2012年前进入全球乳业20强,为实现这一目标,蒙牛的销售额需要从2005年的13.6亿美元增加到50亿美元以上。分析师“对蒙牛乳业能否保证稳定的牛奶来源或在必要时增加供应提出了疑问,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农户通常只饲养不多的牲畜。Denise Chai(注:美林分析师)指出,由于牛奶来源太多,该公司可能也难以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容易受到牲畜疾病爆发的打击”。

虽然蒙牛也在加强奶源地和品质管理体系建设,且其规模优势有助于获得更可靠的奶源保证,但在“高速增长目标──高度营销依赖和资源倾斜──强大的奶源供应和品质管理压力”的循环下,我们有理由担心这部“营销机器”转速过快,而基础性的供应环节存在不足。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扎实的产品能力是根本保证,而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积累,需要时间,不是靠策划和概念就能解决的。蒙牛靠营销打天下,推广创意很多,但我对其在产品研发、品质保证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印象,这方面光明和伊利反而要胜出一筹(如光明的新鲜战略和冷链优势、伊利的奶源基地建设和安全品质口碑)。

我没有调查过蒙牛的奶源供应和品质控制情况,但知道这些方面的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希望蒙牛在“营销拉动市场”之后,能真正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加强产品的原料保证、研发投入等基础工程的建设,靠好产品形成口碑传播,而不只是靠广告和概念去影响消费者。

忠告二:从关注对手到更关注消费者

我对蒙牛的第二个忠告,是希望蒙牛从关注对手到更关注消费者。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很难避免的一个弊端,是对竞争对手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消费者的关注。所以,一方面是竞争者之间互相厮杀,价格战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是喜欢用一些玄虚概念对付消费者,而不是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通过产品创新实现高附加值。当年的长虹通过垄断上游资源,在业界发动六次价格大战,使整个彩电业遭受低价重创,陷入吆喝围城,而自己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损人未利己。

在观察一些中国知名企业的行为时,我经常有一种感觉,它们对消费者的研究很少,对同行的关注过多;它们不太了解消费者(消费者只是它们进行广告轰炸、概念诱导的对象),而比较了解同行,对同行在做什么十分清楚,并运用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堵截同行,进行同质化较量。

蒙牛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这种习性,就是凡竞争对手的“地盘”它也要踩上一脚。其实,在消费者的心智模式中,蒙牛与娱乐元素的关联,伊利与体育元素的关联,光明与新鲜元素的关联,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也符合差异化竞争的合理逻辑。娱乐代表前卫、时尚和冲击力,体育代表实力、雄厚的基础,新鲜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和未来性,这三种特质与三家公司的成长道路、禀赋特征也十分吻合。但是,当蒙牛冲入奥运营销时,竞争的结构变了。一方面,这代表了蒙牛强烈的新霸主意识,就是要“赢家通吃”,不仅“我的地盘我做主”,你的地盘我也要冲冲看,抬升了竞争压力;但另一面,蒙牛可能没有意识到,改变消费者的心智模式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长期看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就如可口可乐改变经典配方时遭遇的窘境一样。同时,无所不包的定位会混淆消费者认知,甚至抵消企业已经建立的鲜明形象,没有打倒对手反倒伤着自己。蒙牛的营销花费很大,但效应却在递减,或许和这种四处出击的策略的失当有关。

蒙牛也可能认为,在市场传播中“通吃”是成为行业霸主的通道。但事实恰恰相反。一个行业中真正的霸主(如IBM、GE),是那些能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打开创新空间、同时撑持出足够利润空间、让更多同行存活的企业。行业领导者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无处不占,用价格战和倾销手段“杀敌无数”,而是占据高附加值地带,促进行业共荣,就如一棵高高的大树,对外遮住烈日,对下撑出荫凉。

而要创造高附加值,显然,又必须聚焦在消费者身上。就乳业而论,新鲜是大趋势吗?至少从国际上看是这样。同时,从跨国公司逐步退出液态奶市场,进入奶粉、乳酸菌等高端乳品领域的举措来看,液态奶市场的盈利性每况愈下。蒙牛如何洞察这些趋势,如何平衡其在大众化微利市场和高端市场的角色定位,可能是决定其今后走向的关键。在此,我的忠告是,蒙牛能够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上,更多地聚焦到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产品创新上,而不要只是盯着对手动脑筋。

忠告三:走出“自我神话”,保持谦卑态度

我对蒙牛的第三个忠告是,走出“自我神话”,保持谦卑和学习态度,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牛根生为什么离开蒙牛 与牛根生商榷蒙牛如何基业长青
“江河之所以为万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怀抱谦卑态度,以德服人,这是蒙牛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也是牛根生先生最打动我的地方。

而现在,蒙牛似乎在丢失那些至为宝贵的东西。一些蒙牛管理者身上体现出的蛮横、凶悍、粗鲁,让不少曾经的接近者开始对其“惧而远之”。

在蒙牛公司的网站上,有不少夸耀自身优势的内容。但它全面吗?

例如,在规模尚不及伊利的情况下,蒙牛总是强调自身的利润优势。但我们知道,利润和税务安排有相当大的关系。在香港上市的蒙牛的中报显示,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由于本集团获得多项税务豁免,今年上半年仍享有较低的税率,实际税率为10.5%(2005年同期为8.1%)”。报表显示,蒙牛上半年税前利润为61714万元,所得税支出为6161万元。而伊利(600887,SH)中报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显示,其上半年主营业务税金为3754万元,利润总额为28731万元,所得税为6856万元。两相比较,伊利的所得税率明显为高。另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企业纳税500强排行榜显示,伊利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21.75亿元,纳税近9亿元(2006年上半年纳税额为5.08亿元);光明乳业以3.95亿元纳税额位居第二。而蒙牛,和伊利同样过百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纳税额是多少呢?

蒙牛在税收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其私人合伙制的最初性质以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方向是吻合的,我无意质疑。我想强调的是,一个公司,即使有再多优势,别人也总有可取之处,社会也总有公平的评价尺度,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扬人之善,学人之长,成人之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可惜在商业竞争中被忽略和扭曲得太不成样子了。

看着今天蒙牛的一些行为做派,想到曾经令我感动的“牛氏故事”,我有时不禁怀疑,那些美好的东西难道只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旦强大之后就开始异化?企业合乎道德的行为难道只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机会主义选择?

蒙牛无疑是有力量的公司。但是,我不愿意看到,蒙牛失去那些曾经感动我的力量,让我尊敬的力量。失去这些力量的蒙牛,越强大,将越令人担心。

因为担心,因为担心失去,所以写下了这篇忠告,并与牛根生先生商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5312.html

更多阅读

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如何互相转换 二进制转换十六进制

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如何互相转换——简介二进制与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与二进制和八进制之间的转换很类似,今天我们来详细看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数学关系即24=16,即用四位二进制表示一位八进制。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如何互

潘刚 牛根生为什么离开蒙牛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潘刚潘刚,中共党员,中国最大乳制品企业——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中文名:潘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内蒙古出生日期:1970毕业院校:内蒙古农业大学主要成就:2005年度最爱关注企业

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时代――兼与野夫先生商榷 土家野夫

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时代――兼与野夫先生商榷王 文拜读野夫先生《中国极权派最缺什么》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在那个尚未经考证且有几个版本的故事里,苏东坡问佛印:“我在你眼里是什么?”佛印答:“居士像尊佛。

声明:《牛根生为什么离开蒙牛 与牛根生商榷蒙牛如何基业长青》为网友哇塞你好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