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弥漫全球之际,对于面临内忧外患的中国经济而言,政府动用四万亿巨资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无疑是明智之举。然而,从以往的教训看,如何让这笔救命的钱花在刀刃上,恐怕是我国政府在砸出四万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前需要好好考虑的一件事,毕竟这将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特殊发展。
政府巨资拉动内需 “爆炸效应”可想而知
当前,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中,尤其是投资和出口领域都在不同程度的受到打击,整个经济也出现放缓的现象,拉动内需成为保增长的首要任务。此种情况下,作为未来两年高达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刺激经济方案成为唤醒内需的一针强心剂。可以想象一旦十几亿人的购买力被拉动,短期内很可能出现爆炸性的投资狂潮,高涨的内需将成为刺激中国经济的重要砝码,也是增强世界经济信心的动力。
在此次颁布的十项措施中,政府明确表示将优先投资符合投向并可以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在建项目,其中包括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难看出,政府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可谓煞费苦心。然而,由于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通常是事后审计,这就造成项目事前审核及事中监督因多种原因而做不到位。如果这四万亿巨额救市资金投资监管不严,出现套取、挪用财政资金、转移资金、违规收费等现象,将直接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严重后果,政府四万亿救市举措也将功亏一篑。
政府四万亿救市 谨防腐败导致资金流失
其实,国务院提出的以民生为宗旨,促增长为目的的经济转型方案的大方向是对的,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一个确保资金安全的制度框架,以及一个公共决策的过程。例如,规模大的投资项目应该及时向社会公示并增加透明度,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应该由多方代表组成的评审团审议,在资金使用上更应有对应的监管和制约机制。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各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很可能将资金用于短期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甚至可能引发上世纪90年代的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4万亿元的投入不仅不能带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不能确保民生,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反而会引发投资灾难,这对于处于特殊时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可能会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周期中贻误经济转型的大局,甚至遭遇更大的灾难,政府定然要谨慎行事。